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8月12日,循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载着记者一行人的汽车绕过一个又一个的“发卡弯”,到达云南省大理市太邑彝族乡。
太邑乡大坪地村村民李秀英
太邑乡副乡长李桥进带领记者进农家、探产业、看车厘子种植基地,与村民深入了解这些年走过的脱贫攻坚的艰辛之路。作为大理市唯一一个贫困少数民族乡,2019年,太邑彝族乡建档立卡贫困户565户2415人全部脱贫达标。
特色产业新模式
太邑乡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培植与开发特色产业。在太邑乡的者摩村,漫山遍野的果树长势正好。者摩村党总支书赵金龙向采访团介绍,近年来,太邑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带领贫困群众一起受益、一起致富。种植“水果贵族”车厘子235亩,高寒山区传统农业产量低、收益少,但车厘子亩产值可以达到7万元左右,远高于粮食作物种植。
太邑乡景色
此外,太邑乡还建成太邑魔芋种植基地347亩,带动全乡魔芋种植750多亩,扶持者摩常花核桃加工厂加工销售突破300吨,发展续断、重楼、白芨等林下种植中药材1250余亩;引进彝溪谷家庭农场建设200余亩虹鳟鱼、金鳟鱼养殖基地,发展壮大乌栖石磺厂土鸡土猪养殖规模,年收入突破100万,肉牛、黑山羊等家禽养殖健康平稳。
金融创新促生产
今年57岁的李秀英居住于太邑乡大坪地村,在过去的日子里她们的家庭都仰仗于男丁外出打工的收入,每逢生病,家中便无比拮据。2016年5月,李秀英看到希望的曙光。富滇-格莱珉扶贫贷款项目的工作人员来到家中,为李秀英办了贷款手续,这一年,她一次性贷款2万元。
先是买了几头小猪仔,又用一部分资金种植花椒、滇重楼等,至此,她的致富产业启动了,当年收入就达到一万元以上。随后两年,尝到甜头的李秀英又分别贷款2万元,继续扩大种植、养殖产业,小日子越过越红火,一步步走上了幸福路。
如今,她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在外打工的丈夫。提起这些变化,李秀英说,“妇女也顶起了半边天,更重要的是小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了。”
记者采访图
李秀英参与的“格莱珉”模式与传统贷款有所不同,不需要担保和抵押,贫困妇女只需要提供身份证、户口本就能申请,待银行项目部核查后即可成功获得贷款。项目贷款周期为50周,以周为单位每周等额还款,项目部工作人员会每周定时到会员约定的地点收款。目前,该项目在太邑乡已成功发放扶贫贷款1432.5万元,335户家庭获得317笔583万元扶贫贷款,还款率达到100%。
项目推出后,部分贫困农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致富门道,包括彝族刺绣、核桃、中草药、野生菌、猪牛羊等种植养殖项目。
“如果用传统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助推太邑彝族乡脱贫攻坚是不行的。” 富滇银行大理分行驻太邑彝族乡工作队员段永建解释说,因为传统银行贷款需要土地固定资产、稳定收入等抵押物,但是农户拿不出来就贷不了款,没有资金谈何发展?
村民家中
扶贫先扶志 扶志必扶智
扶贫要扶志,扶志必扶智。“富滇—格莱珉扶贫贷款”模式以农村妇女为信贷支持的主要群体,扶贫工作组干部通过逐户走访掌握具体情况,确保扶贫目标后精准锁定,并激活其潜在的致富能力和信贷需求。
为帮助贫困群众树立创富脱贫的信心,让“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太邑乡建立组织体系,形成贫困家庭小组和社区互助合力。其中,设定5人为1小组、2组以上组建中心。每周工作组召开中心会议,落实资金使用和归还情况,并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咨询。农户之间通过交流致富信息,形成知识和技术共享。
此外,为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会员需遵守“六条格莱珉公约”,勤奋工作、团结纪律;参加中心会议;保证下一代的教育;使用卫生厕所,保证家庭内外环境整洁;每年要参加一次体检,并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节约资源,爱护环境。自“六条格莱珉公约”发布后,村容村貌和生活习惯有了较大改善。
据富滇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开展该项目,因村施策,全力推动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到人,让贫困地区群众实际获得金融服务,提供社群化、企业化、公益化金融精准扶贫解决方案,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根上。
齐心聚力奔小康
摆脱贫困,民心所向。脱贫奔小康是太邑乡人共同的愿望,只有通过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乌栖村的郭金荣是太邑乡扶贫路上的“老班长”了,自1999年担任乌栖村总支书记以来,他一直战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白天他和乡村组干部入户走访了解民情,晚上不时组织召开户长会。脱贫攻坚工作要抓、村级事务要抓、党建意识要抓,工作千头万绪,但这位老书记总是有条不紊。用他的话说:“只要能吃苦,只要有心干、用心干,没有干不成的!”2017年年底,乌栖村顺利脱贫出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李飞虎是大理市太邑彝族乡乌栖村人,曾经为父亲治病而负债高达10余万元,2015年他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被评为贫困户那天起,李飞虎就一直感到脸上无光,睡觉都不踏实。2016年,李飞虎用产业发展扶贫资金1.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对自家周围的土地进行改造和扩建,结合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在村里贫困户中带头进行土鸡养殖和果木种植,如今,他家房前屋后,果树林立,菜园、鱼塘一应俱全。依托乌栖村良好的生态优势和红河源头的特殊地理标志,李飞虎看到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还办起农家乐。
李飞虎总是对身边的人说:“所有的贫困户都要自强、诚信、感党恩,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好日子才会越来越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全面脱贫的太邑乡人并没有安于现状止步不前,而是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追求更高质量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