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中愉-水产养殖
抓好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应掌握,春季以“小水大肥”,夏季以“大水不肥”,秋季以“大水大肥”为原则。
水质一般的要求为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得低于2毫克/升,PH值在7~8.5,氨氦总量不得高于0.6毫克/升,透明度在25-30厘米, 不允许有硫化氢的存在。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氧换水,要控制池水深度,采取分期注水措施,即不要一次灌满水。
应该由浅到深逐步加入,以利于提高水温,促进养殖动物快速生长,一般10~15天加水1次, 逐步加深到适合养殖的正常水位。
定期调节好水质,坚持看季节、水温、天气变化和鱼的活动情况适时注人新水,每隔10~ 15天应加注新水一次。
每次加注新水20- 30厘米,并适当排放老水。根据水色透明度灵话掌握,也可边注边排, 平均注水可与预防浮头结合安排。
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
“肥”指池中浮游动植物较多,品种齐全;“活”指水色早晚有变化,具鞭毛藻类占优势;
“嫩”指水质肥而不老,即优质优势藻类处于增长期; “爽”指水质清爽,浮游生物与悬浮有机物以外的悬浮物不多,透明度在25 ~ 40厘米。
正确使用增氧机:做到“三开两不开”, 即晴天中午开机,阴天早晨开机,连绵阴雨天半夜开机,雨天白天不开机,傍晚不开机。
浮头早开机,天气炎热开机的时间长,天气凉爽开机的时间短;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负荷面大开机时间长,负荷面小开机时间短。
定期撒生石灰(生石灰一般用量为每667立方米20~25千克)与微生态制剂,使用生物制剂可以直接提供动物多种营养成分。
增加动物体的免疫功能、抵御感染、产酶并有肥水作用,一般每1~2个月使用一次,轮流交叉使用,效果更佳。
追施磷肥常用过磷酸钙(含磷16%~20%) ,每月施1~2次,每次用量为每667立方米5一6千克。
水体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类生长和疾病的发生,在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观察水质变化,及时采取培肥、加水、换水和增氧等措施,改善水体环境。
加强日常管理
每天早晨要巡塘1次,阴雨天气时气压较低,水体易缺氧,此时要加强巡塘,要多注意观察鱼类的摄食情况和鱼塘有无浮头现象出现。
若发现缺氧预兆应及时注入新水和开启增氧机增氧,浮头现象严重时结合抛撒增氧剂;
鱼病流行季节、阴闷恶劣天气和暴雨后的早晨,更要勤巡塘,并观察鱼类有无浮头等情况,如发现死鱼要及时捞出,找出原因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及时对鱼塘更换、加注新鲜水;视鱼塘底质恶化情况,使用过硫酸氢钾或施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保持鱼塘良好的水质环境。
做好疾病的预防
应当执行“防重于治”和“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 实施综合防治。选择优质、体健的鱼种,以增强抗病能力。
坚持“四定”投喂:
1.定质: 定质就是要求投喂的饵料要新鲜,有营养成分,适口以及不含病原体或有毒物质。
2.定量:定量就是根据鱼体的大小,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适当增加饵料。在通常情况下,以3—4小时内能吃完较为 适宜。阴雨,闷湿天气则而减量。
3.定时: 定时就是投饵要有规定的时间,南方地区每天上午8—9时投饵一次,下午3-4时投饵一次;北方可略推迟。
定时不是机械的,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适当调整。在流水密养的情况下,则应按“少吃多餐”的原则,适当增加投喂的次数,但投饵量不宜增加。
4.定位:定位就是投饵要有固定的位置,使养成到固定地点吃食的习惯。
这样便于观察鱼群的特点,检查吃食状态,清除残存饵料。进行食物消毒及在鱼病流行季节施放药物。
四定投饵在鱼种培育和成鱼饲养中作用
饵料就是产量。饵料的质量和投饵的技术,是影响养鱼产量的重要关键。因此,应根据放养鱼类、鱼类活动情况和季节、天气、水温、水质等条件。
选用来源广、价值低,鱼喜吃的饵料,采用“四定”投饵技术,才能取得高产量、高效益。
四定以定质、定量最为重要。若不注意饲料质量,或时饥时饱,既不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也易引起鱼种和成鱼患肠炎等消化道疾病。
防止鱼体受伤,注意生态防病,保持水质良好,预防水质恶化和低溶氧综合征,改善鱼的生活环境,实施水质调控综合技术,预防浮头、泛塘现象。
采用药物预防,消灭病原体,如彻底清塘、用生石灰消毒,鱼种消毒,食场、食台消毒,渔用工具消毒,投喂药饵等。
鱼类易发病的季节,若忽视预防极易诱发鱼病。主要易爆发及流行的鱼类疾病是腐皮病、烂鳃病、肠炎病、 出血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黏孢子虫病等。
重点应做好细菌性、寄生虫病的预防工作,要普遍用药,一次彻底预防。
具体来讲,第一天可使用杀虫剂杀灭体表寄生虫(按说明书上的用法用最使用)。
第二天每667立方米再使用生石灰 (也可使用二氧化氯100克或二溴海因200克)进行泼洒消毒,按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使用,还可在饲料中添加内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