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王德禄 谢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按照“十六字”治水方针,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部署,稳中求进,完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实现建党百年“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惠民水利高质量再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一)持之以恒推进党建党风廉政。落实意识形态极端重要责任,结合“学习强国”和县水利局党委中心组扩大会议,搞好政治思想理论学习。通过常态开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做表率”,主动做好党史、军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主题教育,增强学史明理增信、学史崇德力行,不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深入人心。通过“人人争当宣传员、我是主讲人”,组织参观潼川古城方家街71号中共地下党活动遗址,人民渠七期鲁班水库红色水文化,县城牛头山、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中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长津湖》,不断夯实水利人的思想根基,强化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是、创新的精神。通过深入学习党内法规制度,自觉领会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号。
结合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四风”问题。全年发送廉政提醒800余条,常态开展各类忏悔警示教育28场,进一步凝聚起了认识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共识。全年参与文明志愿服务66次,“双报到”式对接古城社区文明城市创建实践以及公共卫生防疫12次。向灵兴镇花庙村、新鲁镇望柱村、紫河镇深垭井村派出的3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认真履行好职能职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顺利通过国家和省市县的检查验收。(二)凝心聚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建党百年期间,三台水利完成对上项目争取8个,实现总投资12795万元。其中水利固定资产投资11083万元。同步推进重点水利建设,完成了长远、赵家湾等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团结灌区节灌配套改造、魏城河主体治理,实施水利救灾项目11个。全力攻坚涪江流域综合整治,组建了项目专班,实行党委书记、局长总负责,总工程师技术把关,完善5个项目小组开展集中攻坚。其中:涪江花园堤防上段3.3公里基本完工,灵兴堤防完成60%、刘营堤防完成80%,开建了赵家脊防洪治理项目。结合“十四五”水利布局。编制了凯江、梓江、郪江和魏城河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完成了 “十四五”3条3千平方公里以下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初设及批复;对接自然资源局,确保水利空间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布局。
(三)统筹跟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通过引导全社会珍惜水、爱护水,执行节水防污举措,夯实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坚守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科学实现水资源节约保护。二是结合河湖长制工作、河道采砂管理,深化县域水电站生态流量监管和水资源保护,重点完成周家堰、柏树堰小水电清理整改销号。三是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利用部、厅遥感图斑核查认定,完成54个违法图斑整改销号;依法审批水保方案110个、征收水保补偿费386.78万元。实施了湘江及宋观庙小流域水土安全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25.72平方公里。此外,绵三公路沿线的茶盘堰、高棚沟、文家沟水土治理被列入全省水利“三年行动方案”通过竣工验收。(四)用心用情抓好饮水安全保障。成功创建了国家水利部第四批“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结合水资源管理双控行动,跟进取水许可实现“应办尽办”,县域水资源刚性约束更加到位。通过推进城乡供水工程升级改造,落实省级财政资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已完成16个供水站巩固提升,增加惠民集中供水24136人。确保水质监测全覆盖,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共检测水样512个,覆盖全县33个镇乡。
县域集中供水运行管理更为规范,共举办农村饮水安全培训4期,切实提升了从业人员制管水能力,已完成74处集中供水规范化建管。城乡供水一体化有序推进,塔山自来水厂经营评估回购已移交都宏水业,同步促成该公司与新生、观桥、鲁班、乐安、东塔等集中供水站签订趸售协议,并由鲁班供水站、城区二水厂实施供水。(五)有力有序开展水利水电移民。对接县农业农村局落实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职能职责的全部移交,在仅划入行政编制1名而实际未到岗的状态下,努力克服人手紧、任务重等严峻困难,不断抓好常态工作。为此,深入走访全县瀑电(含三峡)移民安置点,主动收集重要共性诉求,已妥善处理3批24人次瀑电移民上访,切实维护和谐安全稳定大局。同步做好移民人口动态管理,按时足额发放直发直补资金514.71万元。完善了冬瓜山电航工程征地移民资料、财务资料,进而迎接竣工验收,积极跟进武引灌区祠堂湾水库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六)加强水环境治理构建幸福河湖。一是统筹推进河湖“清四乱”,深入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发现并整改河湖突出问题79个,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工作成绩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二是开展水环境系统治理。组织全县各方面志愿者行动340余次,打捞清理垃圾约460吨。
清淤疏浚河渠615公里,统筹协调水利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形成“水润梓州”新格局。三是创新基层管护模式。整合优化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等智慧系统,设置“数字”河长,实现重点水域全天候监管。在芦溪、西平组建水政综合执法中队,实现涉河涉水事件快反快处;在建中镇推行“河长制+精准扶贫”模式;建立郪江镇河湖管理“1+N”共管共治工作模式,形成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格局。四是始终保持砂石治理高压态势,昼夜巡查重点河段240余次,发现制止违法采砂10起。通过“停、罚、改”确保146个自查及上轮央督信访包括21个长江经济带涉砂问题全销号。通过编制《砂石加工场与销售点布局规划》,已设置“6+17+N”个加工场和销售点,确保源头治理砂石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和国家重点建设用砂需求。(七)主动密织水旱灾害防御网。尽管防汛职能编制经费已全部移交应急,但是全县水利人水旱灾害防御的责任意识从未有任何松动。一是年度实施防汛安全大排查4轮次,发现整改隐患84处,落实16处河道防御薄弱区、65处山洪灾害危险区防范措施。二是推动全县防汛减灾抢险避险培训演练5次,指导各地完善了专业性防汛应急预案、细化转移避险方案。结合“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参与组织紧急避险转移2125人,没出现伤亡失踪问题。三是严格全天候值班带班,强化“片区负责制”,压实防灾减灾责任。跟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有效提升。四是成功处置“6.16”“8.18”“9.14-9.16”大暴雨,迎战国庆罕见秋汛。五是科学完善蓄水保供方案,扎实推动鲁班、团结、武引、永和埝、大围埝、印盒山灌区水毁治理、工程清淤,保障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五个融合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涉及领域宽,需全盘考量、全域统筹,锦江区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本地实际,围绕规划融合、产业融合、功能融合、治理融合、区域融合“五个融合”提出具体措施。●规划融合,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符合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实际、具备公园城市特质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体系,需统筹规划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有机更新一体化、公园城市建设一体化。●产业融合,协同提升城乡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锦江软件园科创资源富集、春熙路商圈消费引领优势,提升城乡产业联动水平,需高质量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锦江软件园科创优势带动乡村产业提质,以春熙路商圈消费功能促进乡村产业增效。●功能融合,全面增强城乡民生福祉瞄准三环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短板,加快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需着力兜牢基本民生保障、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治理融合,优化提升城乡治理效能充分运用智慧化手段,加快形成区街社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需健全党建引领工作机制、提高智慧治理能力、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区域融合,提升服务大局能力以结对联动为抓手,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持续深化与合作区(市)县联动发展,助力提升更大范围内城乡要素协同配置效率,需务实推进结对联动和对口帮扶工作、深化合作区(市)县合作共建、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健全联动发展投融资机制。
吴飞(图片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提供)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如何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1月5日,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八届六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为锦江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作出部署。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遵循省委、市委的相关战略部署,以“五个融合”为重点,明确了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努力绘就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融合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锦江图景。锦江区三圣花乡风貌。看产业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 让“双核”联动“两端”“三圣花乡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锦江区主要涉农街道三圣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锦江区“三农”集中区,三圣花乡被称为成都的“后花园”,这里进可繁华、退可田园,寄托着成都人的都市田园乡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移步换景的花乡农居、绿林掩映的江家艺苑、充满烟火气息的幸福梅林……如今,沿着成龙大道一路驱车前行,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花乡”。近年来,锦江区以“都市田园乡愁”为总体定位,推动三圣花乡提档升级,打造全龄、全季、全时段的旅游首选地。秉承“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锦江区着力推动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双向奔赴,并赋予三圣花乡发展新思路,即,突出锦江软件园和三圣花乡的关键节点作用。
锦江软件园是锦江区“双核共兴”的“极核”之一,是发展的主阵地,三圣花乡是“三农”的集中区,二者融合发展是锦江区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锦江区提出,推进锦江软件园和三圣花乡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现代治理、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具体如何实施?《决定》给出具体思路,以锦江软件园科创优势带动乡村产业提质,依托锦江软件园地理区位特点,推进九个产业公园社区加快建设,引育一批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农业+科研”等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例如,发挥锦江软件园农业科研院所富集、科创企业聚集优势,积极推动院地企合作,探索将部分农田打造为实验育种、实训种植、新品种展示基地及科技企业配套农田,将农田活化为科创载体和招商资源。又例如,释放机会清单,支持锦江软件园内科技企业参与三圣花乡转型升级,助力打造智慧景区。锦江区另一“极核”春熙路商圈,将充分发挥消费流量优势,赋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决定》明确,依托“新十二月市”探索打造“农业+”产品特色消费场景;支持四川集鲜数智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等区内企业做大供应链规模,推动本土涉农产品进入永辉超市、舞东风超市等进行销售;积极引入平台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推动“农业+”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发挥春熙路热门旅游目的地优势,沿“东大街国际消费活力轴”串联春熙路、大慈寺、花乡农居、幸福梅林等特色景点,打造融合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的都市文旅游线,带动沿线消费升级。
升级改造后的“花乡农居”。看功能融合增强民生福祉 加快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在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一张15分钟便民导视图向市民展示了“圈”内服务内容,5分钟、10分钟、15分钟能到达的地方一目了然。在这里,买菜、健身、政务、医疗、文化等各类生活所需,可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搞定。喜树路社区是成都人口密度大的社区之一,1800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体辐射服务周边34个小区、近10万居民。该社区聚焦居民在公共卫生服务、长者食堂、社区托育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完善综合体服务业态,实现了“幼有善育、青有所为、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的全龄段、全时段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15分钟不只是时间尺度,更是标注幸福城区美好生活的刻度,喜树路社区正是锦江区以人口承载和需求满足为导向,加快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的缩影。瞄准增强城乡民生福祉,锦江区作出系列安排部署——在就业增收上,持续拓展“锦江就业超市”功能,深化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促进行动,为重点群体提供多元就业岗位;在教育配套上,围绕建设全国高品质教育强区,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到2027年,新增学位2万余个;在医疗配套上,全面推进“健康锦江”建设,加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锦江院区等8个项目建设;在养老托幼配套上,用心服务“一老一小”,积极发展普惠托育和普惠养老服务,尽快投运“一老一小”发展创新中心,到2027年,新增养老床位800余张、托位600余个;在便民服务上,依托社区综合体以及小型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党群服务中心等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构建“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
看区域融合深化联动发展 主动服务省、市发展大局2024年元旦节前夕,锦江区联合都江堰市,共同发布第二批10个“城市观景台”,包括廊桥、白鹭·烟汀自然美学餐厅(白鹭湾店)、都江堰“都江之眼”摩天轮、朱家湾林盘绿光森林,为市民游客“打卡”独特观景视角、品味特色美食提供指南。两地的结缘,源自成都市关于加快推进“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建设的安排部署,锦江区与都江堰市签订结对联动合作协议,两地区域协同联动发展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锦江区三圣花乡与都江堰市七里诗乡、江家艺苑与花蕊文化、天际线房车营地与林盘营地、白鹭湾农业示范区与石羊镇川芎产业园分别结对。积极发挥中心城区的比较优势,锦江区主动服务省、市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大局,持续深化与合作区(市)县联动发展,旨在更大范围内提升城乡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在结对联动上,锦江区与都江堰市持续深化联动,加强“空间-功能-项目”对应布局研究,深度策划包装“研发+制造”“总部+基地”“集散+旅游”“种植+销售”等跨区域联动项目,加快青城山度假营地等首批合作项目建设。在对口支援上,持续抓好对炉霍、简阳对口支援,深化“鲜水首城·锦绣炉霍”携手同行行动和“飞地+众筹”产业帮扶模式,加大对酪蛋白产业、雪域俄色茶等项目支持力度,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产业协作上,以春熙路商圈、锦江软件园等资源为基础,构建“平台+空间+成果分享”的联动招商机制,积极探索共建“产品+市场”“头部+配套”等飞地园区。从楼房到农房,从商圈到田园,从现代都市到大美乡村,纵观锦江区全区,以商哺农、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创新实践正渐次铺开,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
(王荣升 记者 王云 何勤华)2023年12月28日早上,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冬日的阳光透过白杨树林照射到富民肉牛养殖场的圈舍屋顶。养殖场负责人洛古有色已经忙碌了2个多小时,喂食饲草、消毒圈舍……当记者问及今年收入的时候,这个30岁的彝族小伙脸上漾开笑容:“今年卖了200多头牛。”当天下午,记者走进普格县螺髻山镇甲甲沟村3组村民乃果此合的家。坐在独门独户带菜地的小院子里,从上海打工回来的乃果此合用一口带“海味”的普通话向记者“晒收入”:“今年全家光是打工收入就超过11万元。”2020年11月17日,省政府批准凉山州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这三年,凉山各地迈开奋进的步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变化不断产生。山河升腾着新鲜的气息,乡村弥漫着幸福的味道。近期,记者行走凉山州部分乡村,感受新征程上彝区群众的幸福生活与昂扬姿态。普格县螺髻山镇甲甲沟村。记者 王云 摄回望来路,心怀感恩“苦一天累一天天天思考,忙一年又一年年年更新”,横批:“刻苦奋进”。这是雷波县永盛镇水落村村民张远银家新房大门贴的一副对联。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张远银顺利脱贫,现在家里养牛62头、羊230只,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凉山曾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点与难点。凉山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贯彻精准方略,坚持目标标准,下足“绣花功夫”,集中全部资源力量攻坚克难、决战决胜。经过艰苦奋斗,凉山11个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经历巨变,心怀感恩。在凉山脱贫攻坚展览中,凉山人民以400多幅图片和700余件实物致敬每一位奋斗者。在二楼展厅,专门有一处珍藏着牺牲的帮扶干部的遗物,讲述着英雄们的故事,传递着英雄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把握当下,巩固成果在甲甲沟村蓝莓草莓立体化生产基地,村民孙伍牛莫正在大棚里忙碌,她说:“以前打工都要到很远的广东、浙江,现在就在家门口务工,还方便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这里的蓝莓主要以订单采购方式销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目前年均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以上。更让甲甲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殷宝发高兴的是另一组数字:基地为村集体经济固定分红8万元,同时年用工5000人次,村民实现务工增收50万余元。三年来,凉山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重要位置,锚定省委、省政府支持加快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开展防止“漏测失帮”、动态清零“零就业家庭”、建设“美丽乡村”三大行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年来,该州累计投入国家和省、州、县四级衔接资金204.3亿元,脱贫群众收入持续稳定。2022年度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凉山州获得综合评价为“好”。凉山州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3135元,较2022年度增加1638元,增长14.26%。截至2023年10月,全州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115.2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务工29.93万人。凉山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日趋完善,建立州、县、乡、村四级监测网格,按照“一月一走访”原则常态化开展监测帮扶,累计识别监测44191户181730人,“一户一策”精准落实产业、就业等14种帮扶措施,制定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十五条措施,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展望前景,坚定前行泥巴路变成柏油路、土房子“变身”砖瓦房、小超市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三河村已经从昔日“穷窝窝”变为旅游打卡地。在三河村游客中心,村民孙子史韦和里来里伟忙着为游客备餐。凉山文旅集团三河火普项目的负责人余永琴告诉记者,目前餐厅的接待能力为500多人,2023年餐厅收入最高的一天达到6万多元。当地已经建起6家民宿、1家酒店,帮助当地12名村民就近务工。“全村脱贫户的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的4615.5元增长到2022年的15839元,全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68元。
”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说。这正是凉山州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紧紧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重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来,凉山取得明显成效:制定出台《凉山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完成27个乡镇片区规划,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058个,组织开展“美丽乡村”行动;抓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工作,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省级示范镇2个、示范村17个,2个社区入选省级基层治理示范单位。此外,凉山还坚持把1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作为主攻方向,优先给予政策资金帮扶等支持,持之以恒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1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与安宁河县(市)之间的倍差逐渐降低,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024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之年。凉山州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守牢防返贫底线,全力推进促农增收,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