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院士专家行
9月27日,“精准扶贫院士专家行”走进台江。车到革一镇,院士专家没有歇脚,步行一段崎岖石头山路,来到一处枇杷种植基地。
该镇种有枇杷4600亩,年产量200万公斤,有“大五星”、白枇杷等品种,大多销往贵阳、凯里等地。
“我们的收成一直不错,但眼下有个头疼的问题,60%的枇杷树都染上了枝干腐病,会慢慢的开裂、掉皮,然后死掉,不知道怎么治。”枇杷种植基地里,一种植户指着斜坡下一棵树干上有一片黑褐色腐败物的枇杷树,心疼地说。
“做好预防很重要。”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85岁高龄的魏江春说完这句话,拉着树枝就往斜坡下走,想走近仔细查看,这吓坏了现场所有人,他却镇定地说:“没事没事!”
他取下一块腐败物,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和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郭卫东一起仔细“诊断”。随后,他把这块腐败物用纸巾包起来,说要拿回去研究过后,再给种植户回复,并给种植户交代了一些防治建议。
收集完标本,和种植户互留了联系方式,院士专家又赶往台盘乡基保村。这里有个灵芝培育基地,领头人叫李美宏,是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他们建起了3600平方米的生产加工基地,培养菌包5万余包,完成灵芝试种植2亩,还申请了“仿野生灵芝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灵芝孢子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两项专利。走进基地内、厂房里,是成山的原木,一堆堆的培养菌包,还有形态各异品种不一的野生灵芝。
“灵芝的市场前景怎样?”
“培养技术该怎么改进?
……
李美宏不断请教院士专家,这些都是他最关注的事情。院士专家现场一一作答。(作者 梁圣 来源 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