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青坡 兀占斌

李海燕:用青春播种乡村金土地

李海燕同志原是三门峡市司法局干部,因基层党组织的需要,2010年9月,经三门峡组织部选拔到灵宝市五亩乡项城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项城村位于五亩乡东部,涧河东岸,距灵宝市区7公里。辖三个自然村,1036口人,耕地面积645亩。村民收入主要靠粮食种植和外出打工。原来村里由于没有书记,村两委班子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造成工作较难开展。

李海燕同志到任后,针对项城村面临的各种复杂和困难情况,首先以加强村里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党建工作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要求村两委同志们更新观念、强化能力、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在他的带领下,村党支部坚持理论学习,并结合五亩乡党委要求各村实行村务、党务公开和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的时机,对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职责、教育管理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建立了全面系统的村干部管理机制,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建起了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计生宣传栏,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及时公布在宣传栏上。

村党支部是群众富裕的领路人。为带领群众致富,发展村里经济,李海燕同志带领村两委,结合实际、集思广益、深入剖析,制定了项城村中长期发展目标及详细的实施方案。

在经济建设上,确定了以粮、果、牧为生产主线,大力发展经济产业。积极创办村集体企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及村民就业,以此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周密的规划和多方面的努力,新建了一个新型农村住宅小区,解决了项城村五组及部分群众的住房问题。

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这正是项城村党支部对群众的承诺,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项城村党支部两委班子在第一书记李海燕的带领下以踏实工作、勤奋努力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同时也为群众指明了一条致富发家的小康路。采访结束时李海燕对记者说,“第一书记”这一岗位,对选派的干部来说,应该是发挥个人特长干事创业的舞台,而不是学习锻炼镀金的平台,下村以后就要拿得起、冲得上、干得好。“第一书记”李海燕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崭新的项城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郭小宏:致富不忘乡邻 赤心德泽梓里

走进灵宝市阳平镇程村村委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古色古香的建筑,随后你会看到一尊高大的汉白玉毛主席雕像屹立在这些建筑物的中轴线上,厚实的底座上写着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程村党支部书记郭小宏就在这里办公,遗憾的是记者此次来访并未见到书记本人,只能从百姓口中侧面了解郭书记的情况。

在村文化活动中心,记者遇到在此听戏消遣的几位老人,当他们得知记者是来采访报道党的先进模范带头人事迹的时候,都打开了话匣子,说:“你来采访我们程村的郭书记,那是找对了人。”随着老百姓的讲述,一个心系群众、善行义举的书记郭小宏的形象展现在记者眼前。

据百姓介绍,郭小宏同志是个勤于奉献、大公无私的人。他个人致富后不忘乡邻,先后拿出六万元修建沼气池,扶植农户发展养殖业,在他的带动下,目前程村的沼气池已发展300余个,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债项目。经过多方奔波,他先后筹资200余万元硬化村组道路10公里,捐资7万元帮助城村中学改善教学条件。2007年11月,他筹资278万余元为村民建立起集文化娱乐、科技培训、信息共享、全民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程村文化活动中心。这其中他个人捐资就有236万元。2009年,村里投入资金60万元,他个人又出资18万元,兴建了两处深位机井灌溉工程,解决了程村及周边两万余人和畜牧养殖及农业用水问题。2010年村里投资1800万元,规划建设新农村,他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并个人出资50万元投入程村小学扩建工程,帮助改善程村管区近千名小学生及50余名教师的学习办公条件。在郭小宏书记的带领下,在程村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呈现出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先后获得了“三门峡市文明村”、“阳平镇先进基层党组织”、三门峡市“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工作村”、灵宝市委“五个好”农村党支部、灵宝市“先进党支部”和“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郭小宏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卓越的管理和创业才能深受群众的敬佩,赢得了全村村民的一致拥护。

在这次采访结束后,虽然遗憾没能亲自领略到郭小宏书记的风采,却也在广大群众和陪同采访的村干部口中了解到了一个党的基层带头人的先进事迹。我们坚信,在他的带领下,程村的广大群众会在幸福安康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

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头雁”

——记先进基层党组织豫灵村党支部

灵宝市豫灵镇豫灵村北临310国道,地处镇政府四周,也是工业园区所在地。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800亩。村党支部曾被评为三门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灵宝市命名为“五好”农村党支部。

近年来,豫灵村党支部在豫灵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带领全村人办企创业、发家致富,共建和谐家园。

该村2005年投资28万元对亚武市场改造,投资8.5万元,对南街汽车站进行改造。2007年投资260万元对服务楼进行改造,建成衣通天下购物广场,安排从业人员近200人。2008年投资1080万元的豫西商贸市场工程正交付验收,可提供商业门面房160间,安排从业人员300余人,目前全村从事商贸服务业的有近200户。一期工程建筑面积750平方米,投资80万元,集办公、服务、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豫灵村文化大院,现在也已投入使用。为美化环境,该村还对村内各巷道、道路两旁绿化花木进行补植补造,成立了专业的环卫队伍,为广大群众营造了一个温馨舒适、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教育建设方面,该村计划投资936万元,兴建建筑面积8950平方米的振兴花园。按计划在年底前将投付使用,振兴花园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灵宝实验二小教职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引导群众退耕还林300余亩,栽植以杏李为主的林木;发展高效温室蔬菜大棚12个,简易棚8个,面积20余亩;鼓励群众发展养殖业,目前全村从事养殖的户数占总户数的10%。

现在的豫灵村又搭上了“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发展的快车,村两委及广大群众正在村党支部书记汤芳池的带领下贯彻落实三门峡市的“四大一高战略”部署,引领豫灵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席文学:开拓创新谋发展 热血化雨洒热土

1990年以来,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农村小康示范村”、“全国计生协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中州新村”、“五好农村党支部”、“青年百村建设行动先进村”、“基层文化示范单位”、三门峡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150多项荣誉。这一切,都是因为村子里有一个“永不卸套的老黄牛”——党支部书记席文学。席文学已年逾六旬,可为了让群众的生活更美好,为了河西村的明天更灿烂,他仍然坚持模范履行着一个党员的职责,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个小山村的华美篇章。

当初,当乡亲们选他当带头人时,他慨然应允,上任第一天就在党支部会上郑重地说:“要想个人致富就不要进班子。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让群众共同富裕。我们不能把这些话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扑下身子苦干,落实到个人的行动上。”

为给群众创造一个美丽、舒适的生活环境,席文学和村两委一班人凝心聚力,精心谋划,打拼出了一个依山傍水、生态宜居、干净整洁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让河西人享受到了城市人的生活。

近几年,河西村又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汉山生活广场,配套服务设施有新农合卫生室、超市、宾馆、餐厅、舞台和市场;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河西小学和幼儿园;投资12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文化苑;投资600余万元在废弃的河滩内建成了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河滨公园——熙园;投资1760万元拓宽硬化了村域主干道和10多条巷道,安装路灯175盏,栽植各种风景树3.9万棵,绿化面积5万多平方米,修建垃圾池18个;投资500万元完成了峪套沟、北沟、峪口河道处的整治工程和东、西两塬引水灌溉工程;投资480万元修建高位水塔(池)5处(包括新打深井)、铺设主管道18620米、铺设支管道12300米,彻底解决了群众用水问题;铺设直径为两米的水泥排污管道2000多米,形成了地下排污管道网,为该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山地貌奇特壮观,拥有五百年矿洞存迹,原始林莽葱茏,风光秀美,植物多样丰富,野生动物栖息,是省级森林公园又是国家级地质公园,更是大自然赐予河西人的一笔财富。”席书记说。

席文学一直在探索着群众致富的新路子。“为了让河西的父老乡亲过上长久富裕的生活,开发汉山景区是唯一的出路。”如今,在这个国家级文明村,林、果、牧、药、游等多业并举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作为一个老党员,一个不拿村里一分钱工资的人,他为了河西村的繁荣富强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一位跟老席干了20年的村干部说:“席书记就是永不卸套的‘老黄牛’。”

周改朝:“创先争优”促和谐发展

灵宝市朱阳镇寺上村距镇区15公里,面积32.5平方公里, 288户1187人。近年来,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村党支部书记周改朝带领村两委班子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寺上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夯实村基层党组织基础。村党支部两委班子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结合“争创”活动,以“五个好党组织和五带头共产党员”为内容,狠抓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加强民主管理,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开展,村里重大事项经支委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群众代表大会决议以及公开、公示,在群众的监督下,依法行政,做到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加强集体企业管理,挖掘潜力,开源节流。三年来集体经济累计收入300多万元。

打造特色农业,引领群众致富增收。开发万亩杜仲药材资源;投资15万余元,改建了一座5000只规模的“杜仲鸡”特色养殖试验场;在全镇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的有利形势下,引导农户转变种植观念,在核桃生产中,涌现了25个示范户、3个示范组、3个示范园、20名技术骨干,目前寺上村共栽植核桃2300亩,5万余棵,品种优良率达80%以上,苗圃现存核桃苗木3.2万棵。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村民人居环境。投资400余万元,完成了全村主干公路升级改造及排水工程。全面完成“户户通”道路硬化工程。投资3万余元,完成了寺上组及村部周围群众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200余人的饮水难问题。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事业长足发展。为了使村里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村两委班子经多次研究讨论决定,为每个学生每年补助2000元将村里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全部送往镇区学校就读。筹资5万余元,对考入重点高中以及重点大学的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建成了省级乡村文化大院,有电教室、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组建了佛山锣鼓秧歌队。筹资34万元完成了有线电视升级改造。全额筹资,为全村群众办理了新农合手续。三年来,共筹资13万余元,使群众参合率达100%。每人每年补助50元,为全村群众办理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

近年来,在以周改朝为首的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寺上村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党支部也因此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2010年被评为“朱阳镇五好党支部”、“灵宝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该村也被三门峡市评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民主法治村”等。

孟凡银:群众富不富 关键在支部

干净整洁的村支部办公楼,简单而不失文雅的办公室和热情好客的孟凡银,是浊峪村党支部和书记孟凡银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经过亲切的交谈和浊峪村群众的评价,一个“五好”党支部及“省级致富能手”展现在我们面前。

浊峪村位于灵宝市区南四公里处,下辖五个自然村,两千多口人。孟凡银同志主持浊峪村党政工作以来,始终坚持执政为民、造福百姓的理念,为浊峪村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领导下,浊峪村两委班子团结奋斗、勇于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兴建农贸市场,组织经商务工,引进大型企业,帮助广大群众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在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同时,着力改造人居环境,全面提高民生质量,几年来,整修硬化道路,改造村部大院,完善群众用水用电,修建文化大院、玉渡大桥,实施安居工程等使浊峪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今,繁华的农贸市场充满了商贩们忙碌的身影,热闹的村文化大院洋溢着村民们幸福的笑容。说起建设村文化大院,孟凡银向记者讲述了中间的波折和经过。2006年,村里决定修建文化大院,部分群众想不通,他就把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集中起来,自己出资两万元雇车去河南刘庄、京华村、南街村参观。群众开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回来后都积极支持修建文化大院。他还私车公用带领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并三赴洛阳确定图纸。为了节省村里开支,他亲自设计,叫来自己的工程队负责建设,仅此一项就为村里节约近二十万元。

从小贫困的生活和艰难的成长经历造就了正直善良、心存仁爱的他。他先后资助浊峪村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及困难学生数十人,个人无偿提供资金十多万元。

在他的带领下浊峪村和谐兴旺、蒸蒸日上,多次被国家、省、市评为先进典型,他本人也荣获中国法制建设个人、省级农民致富能手、“五好”党支部书记、新农村建设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

“与时俱进构建和谐村,政通人和承传文明史”,让群众同享文化大院带来的精神文明乐趣、集贸市场带来的物质文明生活,是党的基层先进模范带头人孟凡银同志一直奉行的工作原则。

图文详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