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特色产业拓宽群众致富路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刘华东通讯员盘小美
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田垄间,农民们抢抓农时春耕春种;果园里,种植户忙着施肥打药、移栽树苗;养殖棚里,防疫员消毒、打疫苗,一丝不苟开展春防工作……一幅幅春忙图景,彰显出西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
产业兴则农民富。西峰区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在持续壮大“东果、南菜、北畜、西游”四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瓜菜、花卉、中药材、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不断拓宽群众的致富门路,走出了一条多元发展的产业扶贫之路。
大棚里种出“致富瓜”
连日来,在什社乡武川村,村民们正忙着管理瓜苗、搭建大棚、翻耕土地。为壮大甜瓜产业,该村积极转变传统种植模式,去年11月,由村干部牵头,成立了庆阳子亦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51个贫困户入股,统筹精准扶贫的入股资金,贫困户参与分红。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去年全村种植甜瓜355座,总收入100多万元。
今年,什社乡整合全乡扶贫到户资金100多万元,对武川村50座甜瓜大棚进行提质改造,并新建72座钢架大棚。“大棚建设从3月13日开始动工,预计4月初完工。建成后承包给种植户,前期3年根据每座大棚总费用的8%收取租金,作为合作社入股贫困户的分红金。”武川村党支部书记倪治堂说,今年计划以新基地为示范,带动全村种植甜瓜350多棚。
在显胜乡毛寺村、蒲河村,肖金镇纸坊村等地,也随处可见瓜农们忙碌的身影。
“这几年,随着环川路的修通,我们村的甜瓜好卖了,每座只有4分地的小棚能收入3000元,大家靠种瓜脱贫了。”肖金镇纸坊村村民脱忠仁介绍,去年他家种植6棚甜瓜,收入3万多元,今年继续种植6棚,预计端午节前上市。
西峰区立足发展实际,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川区资源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建办合作社、技术指导、建设基地等方式,鼓励、扶持当地群众发展西甜瓜产业。今年,计划在全区种植西甜瓜0.7万亩。
药材飘香鼓起钱袋子
时下,正是柴胡收获的季节,在西峰区什社、董志、后官寨等乡镇,随处可见药农们采挖、捡拾、晾晒的忙碌场景。
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西峰区积极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引导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动员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实现就业增收。在后官寨镇马集村金麦穗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刚采挖出来的柴胡根整齐堆放在晒场上,40多名村民围坐一起,手脚麻利地修剪枝叶、分拣装袋。合作社负责人马立成是一名农机手,在经营农机过程中,发现中药材的种植效益可观。2018年,马立成流转土地180亩种植柴胡。今年柴胡喜获丰收,亩产湿柴胡600多斤,除去成本,纯利润达到3000多元。
据了解,今年,西峰区通过推广订单种植,发展中药材1.5万亩。为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提高种植效益,该区不断优化服务,强化技术指导,对贫困户积极落实“五小”产业奖补政策,中药材产业正成为群众增收的新渠道。
生猪养殖走出致富新路子
在西峰区彭原镇杨坳村村民包财宗家的养殖场,一头头肥硕的育肥猪、母猪正在圈舍里休息,防疫人员正在对猪舍进行消毒,检查生猪的健康情况。
“目前生猪存栏180头,其中母猪16头,一头母猪两年产仔3窝,一窝6-10头,仔猪养殖6个月就能出售,每头纯利润在3000元左右。”包财宗说,多年前,他在外务工,父亲和妻子在家养猪。2012年起,他回家发展养猪业,将规模从60头增加到100多头。这几年,他家的生猪养殖规模一直保持在160-180头。去年共出栏商品猪150头、仔猪130头,净赚了36万元。
在西峰区,不止包财宗瞄准了生猪产业,后官寨镇帅堡村村民王新玉、什社乡永丰村村民李海峰等都成立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股,抱团规模养猪。去年,借助正大正欣元18万头种猪繁育基地龙头作用,大力发展“331+”生猪养殖合作社建设,整合贫困户产业发展配股资金和村集体发展资金9000多万元,采取“正大带建、公司帮建、能人领建”三种模式,规划550头标准单元养殖合作社100个,当年整合建设13处82个单元。
今年将继续建设18个新建单元,谋划建成3000头种猪繁育场,同时招引正大集团投资2亿元,建设正大食品加工厂,形成集繁育、育肥、屠宰、加工一体的生猪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区生猪存栏6.3万头,年出栏6.8万头,生猪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