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养殖致富项目_农村致富养殖项目_农村致富新项目养殖

3月2日,在沧州金源牧业有限公司,工人正在使用青贮饲料饲喂奶牛。河北日报通讯员 杨 书摄

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那么,如何让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迸发大能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呢?

青县木门店镇党委政府在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实践中,给出了答案。用改革的思维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走出了以“种养大户”即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动的路子,把土地流转好、把特色产业育强、把社会化服务搞活,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组织化、产业化。截至目前,全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87户。

集中连片的优质小麦,机械化的种植模式,清澈甘甜的灌溉水源……初春时节,走进青县木门店镇的田间地头,小麦长势喜人,一片忙碌的背影,让庄稼地“活”了起来,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春耕图景。

农村致富新项目养殖_农户养殖致富项目_农村致富养殖项目

2月22日,在青县木门店镇珠庄村村委会,村民(右)与种植大户签订土地转包合同。河北日报通讯员 杨 书摄

发展“种养大户”,让农村土地“转”起来

2月22日,在青县木门店镇珠庄村村委会,村民王之塘与种植大户王彦仓签订完土地转包合同,笑得合不拢嘴。

王之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将土地流转给青县彦仓家庭农场,每亩土地承包金可拿600元,粮食补贴和农资补贴又能拿到100多元,同时,还能为种植大户打零工,拿到几千元的收入,可谓一举多得。“一手拿租金,一手领工资,让我们农户看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新希望。”王之塘说。

作为村里的种植大户,2019年,王彦仓投资240万元与人合伙建设了18个温室,专门种植甜瓜,去年纯利润达到40万元。同时,他还承包了40亩地种植小麦。

农民出身的王彦仓深爱着家乡这片土地,他一直想把村里部分撂荒的土地盘活起来。在今年2月份木门店镇召开的土地流转对接会上,王彦仓表达了自己想流转200亩土地种植粮食的意愿。

木门店镇政府积极与村里对接,村干部发动党员、村民代表,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讲解土地流转政策。王彦仓说:“我特别感谢镇村两级政府,在他们的帮助下,目前已流转到164亩土地,很快将完成200亩土地的流转工作。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王彦仓说,这200亩土地集中连片,可以规模化种植小麦、玉米,也可以实现节水、节肥、节工和增产,他有信心守护好这片土地。

通过土地流转,木门店镇涌现了一批种植大户。青县毓园千茂农业专业合作社位于张杨楼村,合作社法人张学森2020年流转了528亩土地种植一季小麦、一季粮饲两用型玉米,纯收益53万余元。尝到规模种植的甜头,2020年秋季他又流转了600多亩地种上了小麦。最近,他又在邻村半截河村流转土地600多亩,累计近1800亩地用来种植粮饲玉米。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农村稳定的基础。木门店镇充分认识到“种养大户”对土地流转、农民增收的重要性,以种植大户带动为抓手,以党委领导、民间运作、市场行为、村民自愿为原则,确定了以张杨楼村、前吴召村、胡太洲村、珠庄村为试点,在全镇推进土地流转工作。

“我们现在流转土地,由以前自发自觉的状态转变成由党委政府真正主动规划、引领、推动、服务这项工作,过去大户有包地需求一般通过私人关系找村干部或村中能人流转,现在政府通过镇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主动搞对接服务。由以前零散化、碎片化流转转变为集中成方连片流转,每个流转大方至少成方连片200亩以上,这样便于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大型机械化作业,同时还可通过去地界、去台田沟,增加百分之十以上的耕地。”木门店镇党委书记刘建中深有感触地说。

土地流转让农村土地“转”了起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而加快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2020年,土地流转取得实效后在全镇铺开。目前,木门店镇筛选出11个“种养大户”来带动土地流转,全镇规模土地流转增加到了近万亩,形成了流出农户得租金、流转大户得效益的良好局面。

实施“一村一品”,让特色产业强起来

随着土地流转深入推进,木门店镇涌现出的规模“种养大户”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打造特色产业,加快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青县木门店镇前吴召村的王锦铎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多年的养殖经验,探索出一条种养循环的致富路。

2月22日,记者来到沧州金源牧业有限公司,在王锦铎的指引下参观了他的牛场。只见他一会儿看看饲料,一会儿摸摸牛身。王锦铎说,养牛一定要科学,牛场里有一套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时刻监测牛的相关情况。

“目前,我们的奶牛、肉牛饲养量超过了1000头,每天可产牛奶8吨,已成为北京三元乳业有限公司的供应商。”王锦铎介绍,他们始终将企业发展与顺应当地农牧业结构调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了解决养牛饲料,同时响应国家土地流转和“粮改饲”的号召,沧州金源牧业有限公司先后流转了635亩土地种植玉米,作为养牛的青贮饲料。秋收后的玉米秸秆全部回收加工粉碎,用作养牛的粗饲料,牛粪全部还田用作基肥。既实现了生态种养的良性循环,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依恋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前吴召村村民王培举把土地流转给沧州金源牧业有限公司后,每年可拿到4000多元的土地租金。闲不住的他一转头拉上妻子来到牛场当起了养殖工人,这样一来,夫妻俩每月又多了7000多元的收入。

“把土地流转给金源牧业我们放心。我负责给牛送草,妻子负责管理奶厅,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很幸福。”王培举乐呵呵地说。

依靠标准化饲养、全程可追溯体系,沧州金源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业,促进发展现代化种植业,完善产业链条,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提高产品竞争力。

“我们的牛场需要4000亩地的青贮饲料,所以,如果能流转到4000亩地种植玉米,根本不愁销路。”王锦铎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将通过镇村两级的帮助,继续扩大土地流转面积。

木门店镇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注重发展农村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通过加大对“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让特色产业强起来,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规模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下一步,木门店镇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培育发展3万亩粮饲种植基地。

推进社会化服务,让农业经营主体“壮”起来

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给当地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带来了新课题,如何做好社会化服务?木门店镇积极发挥“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接专家、田间试验、技术指导带动规模种养户科学种养,引领带动农户提高科技水平。

2月22日,在胡太洲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的240亩麦田现场,胡太洲村村主任朱磊介绍,地里的冬小麦马上要进入返青期,正在安排浇返青水。

“麦种好,收益有保障啊。”看着茁壮成长的麦苗,朱磊高兴地说,“去年种植了240亩小麦,全部使用了中科院推荐的良种。以前吃过种子的亏,一年忙到头也没有高产量。如今,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指导和推荐下,引进了中科院的科腾9号品种,稳产高产。”

“种的地多,粮食烘干是个大问题。以前收粮食要看老天眼色,如今太方便了,粮食收购点负责收割、烘干,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朱磊说,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对接粮食收购点,还可以为周边大户提供耕地、打药等多项服务。“现在基本上我们大户用什么品种、啥时候播种,农户都跟着学。”

值得一提的是,胡太洲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弥补了以前没有村集体收入的空白。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6万元。朱磊说,这些收入将用于修路、人居环境整治、壮大公益事业等村庄建设。今年,他们又流转了400亩土地,为村民代种代管。

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的扩大,对农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要求。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才能保证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为增产提供动力保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微信平台,及时发布惠民政策、农时农技信息。同时,带领“种养大户”与硅谷公司洽谈统购生产资料,每吨降低成本500元。为“种养大户”争取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搞好“种养大户”之间生产、销路、新品种新技术对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教授,她说:“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这就要求我们的乡村产业必须走农业现代化的路子,也就是说,要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和服务化。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这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非常重要。青县木门店镇通过‘大户+土地流转、特色产业、社会化服务’这样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的变革,激活了乡村的土地、资金、科技这些生产要素,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应该说是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以‘种养大户’为带动,让农业良性发展,让老百姓增收致富,这也是我们基层党委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和职责所在。”刘建中说。(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