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沪陕高速公路,向过风楼方向行驶大约八分钟,一眼望去丹江奔流,树木葱郁,蜂箱密集,连片的果树林夹杂着蜂箱在丹江岸边蔓延开来,这里便是商洛市商南县龙祥家庭农场所在地,而农场主母德军在过风楼一带更是家喻户晓。
提到母德军,认识他的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异口同声地夸他“好样的”、有胆识、有头脑、有手艺,不仅把水果采摘园经营得红红火火,还把中华蜂养殖产业越做越大,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一批人勤劳致富。据笔者了解,2010年母德军在“7.24”特大洪水灾害中,不顾个人安危,用自己的皮筏安全转移被洪水围困群众23名,他还见义勇为抢救交通事故伤者,用行动见证了他的大爱,为广大党员群众树立了榜样。他先后获得陕西省道德模范,商洛市英模,商南县见义勇为道德模范,2022年底被县农业农村局推荐参加“头雁”项目,远赴浙江大学、杨凌农林科技大学进行一年的学习。
今年51岁的母德军是过风楼镇徐家店社区人,是一个能吃苦、热心肠且眼光长远的人。望着眼前花香四溢的杂果林,母德军感慨地说道“十三年前,洪水过后这里除了坑洼沙滩地,什么也没有,正如当时的我,一切都从零开始,很多人都不看好这片沙地,可是在当时却我们全家人的希望。”
他用仅剩的6万元钱,流转了这50亩沙滩地,用了一年时间,花了近20余万元,把这片水毁地平整好,建上了蔬菜种植大棚和西瓜种植基地。蔬菜和西瓜的第一季长势都很好,光西瓜就收获了15万斤,总收入达到18万元。然而沙地肥力有限,西瓜和蔬菜不能连年种植,品质会不达标,母德军就一直想着种植其它的经济作物。
一次偶然的机会,母德军了解了大樱桃的市场价值和潜力,经过一番思索后,他就远赴山东考察学习,并带了3000株樱桃苗回来精心栽培。谁知三年过去了,大樱桃树倒是越长越高,花越开越茂盛,但是只开花不结果,不结果就没有收入,这可急坏了当时的母德军,怎么办?在这进退两难时,商南县农业局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通知他参加,他迫不及待地向授课专家讲述了自己遇到的难题,专家答疑解惑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大樱桃对气候要求较高,低温量达不到90天,就会出现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
后来,母德军又分批次引进桃树、杏树、李树、石榴树进行尝试种植,并利用学到的技术对果树进行嫁接,最终2700余棵果树以硕果满枝回报他,每年5至8月份果实成熟的时候,来这里采摘的游人络绎不绝,仅此一项,年均收入就达6万元以上,龙祥家庭农场就在此时快速成长壮大。
在果树稳定丰产后,他重拾中华蜂养殖事业,对农场空间进行了充分利用,从最开始的十几箱蜜蜂养殖到现在的600余箱,通过销售蜂王、群蜂、蜂蜜,年收入可达28万元。
四月的商南大地,春意正浓,微风徐过,阵阵草木清香让人陶醉,枝头上毛茸茸的桃子、杏子正沐浴着春光,林间不时飞舞的蜜蜂嗡嗡作响,母德军正忙着嫁接油蟠桃树。他乐呵呵地说他现在可是有“多重身份”的人,是果树嫁接员、蜜蜂饲养员兼技术员。眼下正是果树嫁接,蜜蜂分箱的时候,他一点也不敢耽搁,10点前嫁接果树,中午就要赶着给蜜蜂分箱了。
由于养殖的蜜蜂较多,母德军练就了一个收蜂的好手艺,能两三分钟收一箱蜜蜂。一年四季中除了冬季之外,其余时间都非常忙,忙的时候需要骑车在果园里跑,夫妻二人经常忙不过来,有时需要在当地请二三十人一起干活,一年下来光人工费就要4万元左右。母德军不但善于学习钻研技术,还是个热心肠,果树修剪、蜜蜂养殖技术,他通过参加培训、向周围人请教、自学钻研,一步一步从不会到熟练掌握。他毫不藏私,经常免费把技术传授给周边群众。在脱贫攻坚期间,经常被县科教中心聘请给贫困户讲解养蜂和果树管护技术要领。通过几年的锻炼,他被县农业农村局授予“科技示范户”,2022年,母德军受聘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名师。带动更多农户自己种植果树、养殖蜜蜂,念好自己的“致富经”。
十三年的栉风沐雨、卧雪眠冰,走到今天这一步,母德军说,他非常感谢各级各部门的认可以及高素质农民培训这个平台,让他认识到了更多爱农业,想发展种养殖产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收获了很多种养殖经验。下一步,他将不断走好“强农路”,想成立一个技术分享平台,邀请更多的能人大户加入,分享各自技术成果,不断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在乡村振兴路上,携手同行,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通讯员 万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