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一年一季的传统种植模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近年来,麻乍镇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在得营村发展大棚种植,利用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不仅丰富了种植的品种,同时也提升了产量和质量。从一年一季发展到一年多季,让农作物提前上市,增加了经济收入。
在绿树成荫的六月,走进麻乍镇得营村大棚基地里,正值三膜马铃薯采挖的时节。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在大棚里忙碌着,有的正在用锄头采挖着马铃薯,有的正在用簸箕捡拾着刚挖出来的马铃薯装袋,大伙儿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麻乍镇旭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林旭介绍:“三膜早熟马铃薯是从1月份开始种,共种了73个棚,从5月份开始挖了,每个棚的产量在一吨左右。”
今年以来,由于雨水不足,威宁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干旱天气,农作物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自从得营村三膜马铃薯开挖以来,由于马铃薯口感和个头均匀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采购商的青睐,上市的马铃薯供不应求,不仅能卖个好价钱,产量也得到了保障。
罗林旭说:“现在市场上的马铃薯供不应求,拉出去卖价格都在每斤2元钱左右,采购商直接到基地来拉是1.5元钱,一个棚能收入4500元左右。”
看着眼前丰收的场景,村民们都有点儿不敢相信,外面露天种植的马铃薯正在吸收着雨露阳光拼命生长。大棚内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人为改变了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让马铃薯可以提前上市,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正在大棚里面采挖早熟三膜马铃薯的村民王会兰笑着告诉记者:“我现在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不现实,就跟他们在周围打点零工,挣点生活费,他们开我60块钱一天呢。”
得营村利用大棚种植技术尝到了甜头,实现了第一季种植三膜马铃薯的“开门红”。下步,将充分利用大棚的种植优势,栽种两季辣椒和蔬菜,带动更多老百姓加入基地里面,实现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