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王静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抖音达人”,账号粉丝超过270万,她还是一位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农业技术的“新农人”,被施秉县科技局聘为“县级科技特派员”。
“家里有玉米芯的不要丢掉,把它们收集起来,跟我学用玉米芯种菇。”32岁的王静站在直播间的镜头前,手捧一小捆玉米芯耐心地讲解着。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王静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抖音达人”,账号粉丝超过270万,她还是一位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农业技术的“新农人”,被施秉县科技局聘为“县级科技特派员”。
返乡九年,“爱折腾”的王静从村民眼中的“不务正业”变成了大家的致富带头人。
王静(右)在抖音直播间讲解玉米芯种菇技术。(图片来源:新华社)
借钱读书:单亲家庭女孩走出大山
1990年,王静出生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父亲身有残疾,母亲在她小学五年级时离家,再也没有回来过。
“一定要走出大山,再也不回来了。”这是单亲家庭女孩王静19岁之前的愿望。
初中毕业后,周围的人都劝她赶紧嫁人,以后和丈夫一起出去打工挣钱——这是村里很多单亲家庭女孩的唯一出路。
王静想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她找堂哥借了钱,继续读高中。毕业后,王静来到深圳,一边打工一边读大专。她白天在一家日企打工,下班后骑半小时自行车去上课,晚上十点下课后,再踩着自行车回去,每天在三点一线穿梭。每当感觉苦的时候,王静就特别想家,想念父亲做的糟辣椒、酸汤和粉,甚至农村的鸡鸣狗叫。
2013年,王静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她决定回老家黄平发展。“离家越久,乡愁越深。在外的日子里,我越来越深刻感受到,我的根已深深扎在了故乡大山里。”王静说。
返乡后的头两年,为了“讨生活”,王静当过民办教师,到菌种厂打过工,开过百货店,还曾投资茯苓基地和魔芋基地……
2015年,王静从黄平县嫁到施秉县。她发现这里自然资源丰富,但村民的创新意识不强,没有把“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
2017年,王静参加了施秉县政府组织的农村电商培训班。这次培训,让原本有着一定电商销售基础的她豁然开朗,开始萌发创业的想法。
“不务正业”:返乡创业青年被骂“骗子”
2019年,网络短视频开始盛行,在电商平台里“摸爬滚打”过几年的王静,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
“拍摄短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农村生活。”说干就干,王静仔细研究各类短视频平台的作品,每日奔走在村寨集镇、田间地头,拍摄农村生活视频。
王静跟网友们分享传统榨油方法、直播农产品采收现场、介绍常见的山菜野果……她每天出门拍视频,拍好之后,经常一个人对着手机捣鼓几个小时。
尽管王静十分努力,但视频传播效果却并不如人意。
家里人埋怨王静整天就知道玩手机,村里人说她不务正业,王静的压力也与日渐增。
王静开始沉下心反思,她决定从擅长的农业技术知识入手。有一次,王静发布了一条“玉米芯土法种植平菇”的短视频,没想到一下就火了,获得了40多万播放量,粉丝骤增20多万。
王静喜不自禁,她乘胜追击,陆续推出了几期关于“栽培平菇”的短视频。网友们“依葫芦画瓢”尝试种植,却没有出菇,便在评论区骂她“骗子”,直到两个月后蘑菇出菇了,对她的质疑才转变为信任。
王静趁热打铁,陆续发布了关于茯苓、天麻、魔芋、紫薯等种植技术的短视频,并开通了网络直播,和网友们面对面交流互动。
四川省高县一位叫李诗旭的村民看到这些视频后,辗转600多公里来到王静家中拜师学习平菇种植技术,学成后归家。
黄平县种植户王文远也是王静的“铁杆粉丝”,通过视频学习种植茯苓,成为当地茯苓种植大户,带动100多户村民增收。
直播带货:“网络达人”助力乡亲增收致富
2020年7月,王静“心里颤颤巍巍地”跟厂家订了5000包菌种做预售,没想到十天内被抢购一空,她又追加了一万包,也在预售期内售空。不到半年时间,她就卖出了近30万包菌种,带来了30多万元的利润。
粉丝们的认可让王静备受鼓舞,她决心将更多现代农业技术通过网络传播出去,助力各地群众增收致富。
为此,王静创办了公司,专门成立了专业菌种生产团队,覆盖施秉、镇远、剑河、雷山等县菌种厂,带动销售额达100多万元,广泛吸纳周边村民就业,人均增收三四千元。
为了解决农户们“农产品出不了村”的难题,王静经常带领同事走村入户保底收购各类农产品,变身“网络达人”,帮助乡亲们直播带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