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冬
(辽宁省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110164)
摘要:仔猪黄痢在全国各地的猪场中都有发生,仔猪在最早的发病时间是在生后12h左右,仔猪渴欲增加,精神萎顿,停止吮乳,有些仔猪在出现腹泻后迅速转成败血症而死亡,绝大多数病例均无呕吐现象。笔者现对仔猪黄痢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变化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仔猪黄痢又名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为初生仔猪的急性大肠杆菌性肠道感染,病程短而死亡率高,有些病例在后期转成败血症。在以前个体分散饲养的条件下,该病危害不大。随着工厂化养猪的发展,猪群愈来愈大,猪只间的接触更加频繁,传染的机会增加,该病所造成的损失愈来愈为突出,据报道,有48%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所致的,因此该病已成为养猪业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1流行病学
该病在全国各地的猪场中都有发生,但各猪场疾病的严重程度各有不同。该病流行于各种集体猪场中,但在个体饲养的仔猪中甚为少见。凡新建或新引进种猪的猪场,常因带入新的致病性大肠菌血清型,而易暴发该病。在新发病的猪场,发病率往往与胎次无关系,但在多年发病的猪场,该病主要发生于头胎仔猪,也有些母猪所产仔猪可能连续数胎都发生该病。在一般情况下,接连二三窝仔猪发病以后,以下各窝可能逐渐停止。对流行该病的某猪场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初产母猪所产的20窝仔猪中,发病的共14窝,占70%。经产母猪所产的20窝仔猪发病的为7窝,占35%。显然,母猪年龄愈大其仔猪的发病率愈低。由于该病只在初生的仔猪中流行,因此发病季节多集中于产子旺季。当猪场的卫生条件不良时,疾病的传播加快,发病的窝数也增多。近年来由于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大型猪场纷纷建立,该病的危害性也更加突出。
2.症状
仔猪在最早的发病时间是在生后12h左右,所以该病的潜伏期最短可以少于12h,在人工接种的病例中,大多数潜伏期约为24h,接种量大时甚至不超过lOh。最初出现的症状为突然腹泻,数小时后腹泻加重,数分钟即出现1次。粪便稀薄如水样,黄色或灰黄色,有气泡并带腥臭。由于不断排粪以致肛门松弛失禁,不断流出稀粪,在尾部及后躯均黏附粪便,有的尾部脱毛或表皮脱落。仔猪渴欲增加,精神萎顿,停止吮乳。由于严重脱水及电介质的损失,仔猪两眼下陷,阴户、包皮、肛门周围和腹股等处皮肤潮红,迅速死亡。有些仔猪在出现腹泻后迅速即转成败血症而死亡。绝大多数病例均无呕吐现象[养殖网:]。
3病理变化
据报道,有人对27例仔猪黄痢病猪(自然发病17例,人工感染10例)的病理解剖进行了记述,自然发病与人工感染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所有病猪尸体均见被毛粗糙,皮肤干燥、皱缩,口腔黏膜苍白、干燥等严重脱水征象。肛门周围有黄色或苍白色的稀粪沾染。有些病猪的肛门肿胀,黏膜充血水肿。肠系膜血管分枝高度充血扩张,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呈淡黄红色或红色,切面多汁。胃显著膨胀,充满多量酸臭的白色、黄白色以至混有暗红色血液的凝固乳块。胃壁黏膜水肿,表面附着多量黏液,大多数病例的胃底腺区的变化较轻,黏膜呈淡黄色或红色。小肠各段浆膜均呈现不等的充血和水肿,肠腔内充满黄色稀糊状内容物,发酵积气,肠壁膨隆和变薄,呈半透明状。黏膜的病变以十二指肠最严重,呈淡红色、鲜红色以至暗红色,湿润有光泽,肠内容物为黄色及黄红色,混有乳汁凝块,具有浓烈腥臭味。空肠和回肠的病变程度稍轻,发酵积气现象则很显著。大肠病变较小肠轻,黏膜呈节段地散在充血、水肿,充满多量稀薄的内容物。
4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是不难与传染性胃肠炎、魏氏梭菌型下痢做出鉴别诊断的。传染性胃肠炎虽可引起仔猪腹泻,但同时也能感染同群其他年龄的猪只,且在仔猪常有呕吐症状,但仔猪黄痢仅发生于初生仔猪,很少有呕吐症状。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红痢常出现血痢,在小肠有特殊界限分明的出血性坏死肠炎的表现,而仔猪黄痢无此类病变。但是,有人已经从一些症状与黄痢非常相似的患病仔猪分离到一种轮状病毒,用其做人工感染时,也发现了一种非大肠杆菌性的仔猪腹泻,其流行病学特点与症状皆与仔猪黄痢相似。这就使仔猪黄痢的鉴别诊断复杂化了。显然,只有在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分离鉴定出肠原性大肠杆菌时,才能确证是仔猪黄痢。
5治疗
由于该病病程很急,而初生仔猪抵抗力又很弱,因此死亡率很高,即使药物治疗,也难免死亡。但及时选用适当的药物还是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的。抗生素是治疗该病的基本药物,但大肠杆菌很易形成耐药性,不同菌株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是不同的。因此为了提高药物疗效,最好在鉴定出病原菌菌株后尽快做出药敏试验,选出最敏感的药物。从多地的药敏试验来看,大肠杆菌对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磺胺嘧啶普遍已产生耐药性,不宜选用。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呋喃类药物及增效磺胺还比较敏感,可以选用。但为了防止耐药性产生,最好二者并用。药物的疗效决定于用药的时机,用药越早,治愈率越高。许多猪场,在一窝中有一头发病时,就全窝用药,防止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