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实录】

为创新乡村人才引进机制,2018年8月,山东省印发《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其中提出积极开展“雁归兴乡”返乡创业推进行动。几年来,“雁归兴乡”带动一批高素质农民加速涌现、快速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课题组在调研中对他们进行了访谈。

受访人:

沂河源田园综合体负责人董方军

悉达多庄园负责人翟乃华

济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三涧溪村党总支青年创业支部党支部书记王元虎

茗嘉兴合作社负责人马傲

莱州市文峰路街道田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春华

因为党的好政策,回乡创业心气足

课题组:各位最初是怎么决定回乡创业的,得到了哪些政策扶持?

董方军:我不到20岁便外出创业。2017年,我响应“鲁商回归”工程,带资本返乡。山东省田园综合体相关政策给了我特别大的支持,当地政府在土地供给和资金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

马傲:2015年,我开始接触黑皮鸡枞菌种植,立志在家乡参与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扶贫项目、扶贫资金以及厂内园区建设和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说实话,创业不容易,关键时刻拉一下、扶一把,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王元虎:我生长在农村,大学读的也是农学专业。在外漂泊了几年,我还是想着能回家做点什么。这份建设家乡的信念鼓励我回乡创业。最难忘的是,三涧溪村党支部高书记以个人房产为担保帮我贷款。我不能辜负这份滚烫情意,必须干出个样子来。

杨春华:2017年,田家村还是莱州市出名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村里负债达到了120余万元。村里党员和村民找到我,让我带着大家一起致富,我二话没说,撂下当时的买卖回到村里。

打铁必须自身硬啊。如果我自己都没弄明白,咋带着大家一起干呢?所以,回乡后我先后参加了浙江大学培训、安吉党校培训、烟台党校培训等,边学边想,先理个思路出来。市委组织部给了我们村90万元资金扶持,中央财政拨款50万元,先后用于购买农业机械、建设高效农业大棚等,对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前总听人说,创业靠天吃饭,其实不是。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我们创得越来越有劲,干得越来越有奔头。

把身和心、家与业都留在乡村

课题组:后来事业发展怎么样?

董方军:通过几年努力,我带领团队打造了省级田园综合体——沂河源田园综合体,挖掘提炼乡土文化,延续乡村文脉,打造了一系列艺术场馆、文化创作教育基地。以前重视“富口袋”,现在这些文艺场所给人们的精气神带来了不小变化,帮着大家“富脑袋”。为了汇聚更多人才,我们还创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吸引人才关注乡村、来到乡村、驻足乡村、留在乡村,把身和心、家与业都留在乡村。

翟乃华:我原来在成都做红酒生意,当初选择回家创业,初衷就是把家乡的樱桃、苹果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为果汁果酒,做成农产品品牌。创业过程中,我雇的全是当地村民,带动周边村民就业40多人,促进村民年均增收2万余元。

马傲:最开始,我们建设菌棒种植大棚,组织当地贫困村民,手把手教给大家种植技术。村民们学会技术后,我们把大棚出租给想种植黑皮鸡枞菌的农民,把更多村民聚到了一起,带动大家持续增收致富。

王元虎:通过努力,我们公司已经发展成了济南市农业龙头企业,我也成为大学生返乡创业典型,带动了更多大学生返回家乡创业,形成了以85后为代表的大学生返乡创业第二梯队和以90后为代表的创业第三梯队。现在,村里共有38个青年党员和200多个返乡青年,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充足的人才资源。

杨春华:回乡之初,针对村庄混乱、班子不和、村民对集体不信任等问题,我们开展了治乱、治穷、三产融合等方面的工作。比如,成立“群众拥党先锋团”,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从思想源头解决认识问题,以实际行动拥党爱党感恩党。我们还注册了“天福山”商标,生产小米系列产品,把田家小米运作成了“莱州小米第一品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