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景观图。廉 勇摄
沈阳市法库县依牛堡子镇祝家堡村小龙虾苗种繁育项目,带给村民稳稳的幸福。 王 雁摄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不愁吃穿,搬进新房,乡里乡亲都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谈起近两年来村里生活的变化,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村民王家旭脸上满是笑容。住房好了、有工作了、收入高了、真脱贫了……这里的变化,正是沈阳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沈阳市紧紧围绕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核心目标和基本要求,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以实际行动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特色产业铺筑脱贫致富路
9月12日,在法库县登仕堡子镇严千户村水蛭养殖基地内,66个建设标准化水蛭养殖池整齐排列着。工人孙彦河正忙着为基地里长势良好的水蛭挑选精致饲料。“自从村里成立了这个水蛭养殖基地,我就来这工作了,除了种田还能多一份收入,日子比以前要好多了。”孙彦河一边忙活着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驻村第一书记李笑逸告诉记者,水蛭全身都是宝,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紧俏的中药材之一。严千户村从去年年初开始发展水蛭养殖项目,为全村村民提供600余人次用工机会,为20余村民增加用工收入6万余元。如今,村里正着力培养项目带头人,全力打造北方水蛭养殖产业链,力争把严千户村打造成东北地区远近闻名的水蛭村。今年,村里特别注册了沈阳市蛭蜫水产有限公司,探索形成“公司+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模式,播撒全村人民增收致富的希望,“吸血虫”变成了“蛭富源”。
如今,在沈阳,靠着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不只严千户村。
就在同一天,细雨蒙蒙的法库依牛堡子镇祝家堡村,驻村第一书记方伟惦记着稻田里的小龙虾,蹬上雨靴就往田间走去……
去年,祝家堡村引进了小龙虾苗种繁育项目。东北还能养小龙虾?最初村民们也不敢相信。方伟带领着大家,拿出愚公移山的执着移走了村头的小山坡,开垦出60亩水田投放1800公斤小龙虾。秋收季节,虾田稻卖出了2.5元一斤的高价,而普通水田,一斤收益却只有1.32元。好的示范效应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呼应,今年,村里的虾稻示范田扩展到300亩,“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特色专业村初步成型,稻谷子变成了金谷子。除了引进“龙虾”搭档外,村里还创立了自主品牌,目前已注册“虾田大米”和“塞上樱桃虾”两个品牌,并且形成了宝宝粥米、孕妇胚芽米等产品矩阵,满足市场各个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依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贫困人口很难脱贫。只有产业发展起来,将贫困群众带动起来,才能实现持续增收,彻底脱贫。
为此,沈阳市制定了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方案来推进产业发展。“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等帮扶模式取得成效。在贫困村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发展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畜牧养殖、生态食品、天然药材等特色产业,都为帮助贫困群众增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沈阳市还鼓励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四小经济”和“庭院经济”并给予相应资金支持。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市累计种植寒富苹果、辣椒、豇豆、杂粮等高效经济作物20万余亩,养殖猪、牛、羊、禽类18万余头(只),有效促进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累计实施光伏扶贫项目11个,储藏窖、日光温室、扶贫车间等资产收益扶贫项目20个,带动贫困人口3000余人增收。预计到今年底,沈阳市将有60个重点贫困村初步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增收。
“扶贫接力”孕育全村希望
每天清晨,康平县小城子镇三家子村村民孟繁宝都会早早起床,围着家里养的那几头牛忙活起来。“养牛让我家脱了贫、赚了钱,还住上了新房子,我真的很满足很高兴!”小牛犊燃起了孟繁宝的新希望,每每说起这事儿,他都笑得合不拢嘴。
孟繁宝患脑血栓多年,不能下地干活。2015年,孟家被评定为贫困户,吃穿用住、看病吃药,得靠亲戚邻居接济,一家人勉强度日。在村里帮助下,老孟获得了三家子村协调扶贫互助资金贷款。孟繁宝用这笔钱盖了一个牛棚,买了两头小牛犊,开始了养牛生涯,村里还专门为他请来了养殖指导员。一转眼三年过去,老孟家的牛棚里已有六头牛,年收入过万元。去年,孟繁宝一家终于还清了家中贷款,并在村里的帮助下盖了新房,日子越过越好。
因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偏远的农村地区往往是贫困的多发区。疾病、家庭变故等,更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因素。沈阳市在扶贫工作中科学使用扶贫资金,努力增强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让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孟繁宝一家的脱贫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前不久,新民市新农村镇黄家岭村贫困户王恩生家饲养的“扶贫羊”产下两只小羊羔。与此同时,一个“扶贫接力”项目也在悄悄展开……
今年72岁的王恩生身患重症,老伴身体不好常年用药,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去年,村里给王恩生捐赠了两只母羊。山羊市场价格稳定且繁殖率高。一般来说,一只母羊每年可产两胎,每胎可产两只小羊,每只羊羔至少价值千元。按约定,接受捐赠后,王恩生老两口每年须向村里的其他贫困户捐赠两只小羊羔,而接受援助的贫困户,也要把这个“扶贫接力”项目延续下去。于是,两只小羊羔开启了黄家岭村“羊生羊”式的扶贫。每天,王恩生老两口天不亮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出门割草喂羊。“这羊是我家的宝贝,必须精心照顾!它们还要派上大用场呢!这是我们全村的希望!”王恩生一边小心翼翼地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小羊羔,一边笑着对记者说。黄家岭村的养殖业,就在这样的“扶贫接力”中孕育发展着。
帮助贫困户脱贫,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扶贫贵在扶志,扶贫贵在增强贫困人口的“造血能力”。记者了解到,沈阳市针对每一个国家标准贫困户都设立了扶贫档案。每家的致贫原因、帮扶政策、脱贫进展都被写入档案,这个档案也将一直记录到贫困家庭彻底脱贫。未来,扶贫部门还将继续加大在大病救治、助学贷款以及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防止因病、因灾、因特殊原因返贫的情况发生。
全方位帮扶开启新生活
盛夏之时,蓝天白云之下,绿油油的稻田环绕周边,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并排而立,老人们悠闲地坐在长廊上话家常。身处辽中区牛心坨镇姜家村,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文化繁荣、产业发达、民风淳朴的美丽乡村。
近年来,沈阳市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资金搞建设,改善民生促和谐,从主导产业发展、宜居乡村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对姜家村进行全方位帮扶。如今的姜家村铺上了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修建了文化广场、乡村文化大舞台,在公共活动场所还添置了健身器材。“我现在住楼房了,小区统一供暖,家里用上了自来水,小区的绿化和亮化都做得很好。走在村里平坦油亮的柏油路上,感觉就像生活在城里,心里老敞亮了。”村民王大哥幸福满满地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沈阳市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两县一区一市60个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面比率、饮水安全贫困户比率、住房安全贫困户比率、基本医保参保率、乡村互联网覆盖率、义务教育覆盖率等均达到100%。村卫生室、有线电视、综合性文化中心实现了全覆盖。
就业扶贫方面,沈阳市累计安排7000余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8名应届毕业贫困大学生实现就业;健康扶贫方面,沈阳市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实现100%,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报销政策惠及80000余人次,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范围,累计兜底15000余人;教育资助方面,全市累计资助贫困学生9000余名;住房安全方面,累计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1258户。
沈阳市还组织百余家市直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开展定点帮扶,落实60个单位驻村帮扶,协调驻沈部队、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助力脱贫攻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物资折款)18000余万元,落实帮扶项目100余个;组织和平、沈河、大东、皇姑等区对口帮扶康平县、法库县、新民市、辽中区等地,使得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开启了贫困地区人民安居乐业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