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记者贺威通 山西台马秀丽 孙伟)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精准扶贫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除了给资金、给补助,更重要的是发挥产业优势,精准帮助贫困地区开拓思路、谋划发展、促进就业,从“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转变,真正从根子上解决贫困问题。
在山西省临汾市隰县的山沟里,当地农民通过调整土鸡饲养方式,培育出“溜达鸡”“溜达蛋”,短短两三年时间,就实现了脱贫致富。
辛炳龙,是山西省临汾市隰县下桑峨村第一户尝试养殖的贫困户。他告诉记者,自己养的鸡之所以叫“溜达鸡”,就是因为这些放养在树林、果园的土鸡运动量大,平时飞来飞去,不被圈养,才有了这个形象的名字,这种鸡下的蛋也统一叫“溜达蛋”。辛炳龙:
辛炳龙:这就是今天刚下的鸡蛋,这么小一个,还暖和的。大小不同,重量不一,有八钱的,有一两的。我们这个鸡蛋好吃,吃完咱的,普通鸡蛋吃起来就没有味道了。
辛炳龙介绍,现在这些鸡一天能产十多斤鸡蛋,到气温回暖时,最多的一天要产六七十斤。这些鸡以树叶、槐花、昆虫,甚至是果树的落果为食,丰富的营养保证了鸡蛋的品质。这也使价格不断翻番,参照隰县土鸡蛋整体情况,一斤定价15元,按照一天产50斤来算,每天的收入就有750元。除去成本,辛炳龙还能净赚550元。现在市场火爆,供不应求,可当初打开销售市场并不容易。下桑峨村第一书记黄临鸣:
黄临鸣:发展土鸡产业,最大问题就是销售。在没有名气的情况下,别人不知道,鸡蛋产出之后就卖不出去,老百姓也跟着发愁。
下桑峨村的第一书记黄临鸣告诉我们,为了解决销售问题,他们扩大宣传,并且注册定国沟“溜达蛋”和寨子乡原产地商标,用自己的品牌闯市场。2017年定国沟一户养殖场的销售额达10多万元,盈利近6万元。尝到甜头后,老百姓也愿意跟着干,党员带头,下桑峨村成立了“溜达鸡”养殖合作社,贫困户辛月祥就是社员之一。下桑峨村村民辛月祥:
辛月祥:这就是我们2017年夏天建好的鸡舍,大约能容纳3000只鸡。
辛月祥告诉我们,目前基础设施全部建设完成,借助山沟中的河流和果树园,自己还配套垂钓、采摘、农家乐等服务,这可比原先种地的收入多很多。下桑峨村村民辛月祥:
辛月祥:连鸡带鱼,一年下来,正常的话可以赚20多万。采摘这块,计划规模30多亩地,种点西瓜、甜瓜、草莓以及一些特色蔬菜。
临汾市隰县为了更好地对接市场,成立了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让村里的土特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
在下桑峨村便民服务中心里,52岁的村民王会明,正在打包上午刚接到的订单,这两箱“溜达蛋”即将发往太原。寨子乡下桑峨村电商王会明:
王会明:我们的鸡蛋有专门的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就可以看到特产的相关信息。
王会明介绍说,电商平台上大部分都是回头客,每天平均能销售十多箱。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王会明:我们8月份在电商培训中心接受了培训,现在都可以自己操作,乡政府给我配了电脑,还给了经费,让我负责电商和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
隰县属吕梁山深处的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优质农特产品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此,县乡两级政府加大农特产品整合开发力度,采用“互联网+农产品”电商模式营销推广“溜达蛋”,打响下桑峨村网销“一县一品”的品牌,提升了农特产品附加值和销量,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王会明:
王会明:生活肯定比原来好多了,经济收入更加稳定。小卖铺一年下来可以收入近2万,养鸡卖蛋一年也可以收入1万多,一年下来一共可以收入3万多元。
依靠电商平台的快车,王会明一家在2017年底就实现脱贫。随着下桑峨村的自主品牌名声越来越大,不少年轻人开始回乡发展。据了解,2017年全村47户贫困户,40户实现脱贫。在此基础上,寨子乡还不断发展各项产业,保证老百姓稳定脱贫。寨子乡下桑峨村支部书记曹爱民:
曹爱民:比如,政府根据每家每户的需要,支持他们种植玉露香梨,三年以后挂果,一亩地可以收入8000元左右。村里又建了一个2500吨的恒温库,村集体提供地方,个人出资,恒温库给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