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注意轻拿轻放,摆放整齐,别碰伤了草莓。”2023年12月22日,在绛县大交镇大交村的富硒草莓产业园里,浍阳草莓种植合作社的工人们正忙着把一箱箱包装好的草莓往车上搬运。“这一车能装3000斤,这几辆都是发往甘肃兰州的。”合作社负责人程尚燕一边有条不紊指挥工人装货一边说道。

“大交镇的草莓品相好,口感更好,在我们那儿很受欢迎,每年这会儿我都过来,今年要拉2万多斤回去。”贺老三站在货车前,对草莓品质非常满意。贺老三来自甘肃,已经连续六年来浍阳草莓种植合作社采购草莓。

色泽红润、果肉厚实、入口软甜,已逐渐成为大交镇草莓的“名片”,近年来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果商。目前,除了省内,已远销甘肃、河南、陕西等地,大交镇草莓正被越来越多果商熟识。

“合作社成立之初,不少村民担心销路,更担心不懂种植技术,大交镇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来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积极协调争取资金,还邀请专家来给村民培训指导,逐渐打消了大家的顾虑,坚定了种植草莓的信心。”程尚燕说。

2018年大交村成立浍阳草莓种植合作社,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村里决定由第一支部书记程尚燕担任合作社负责人。目前,合作社已有55户成员,种植草莓560亩,每亩产量约4000斤,户均增收近2万元。

党建引领、产业先行,党员示范、群众参与。近年来,大交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把党建引领产业振兴作为重要引擎,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创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突出组织推动,示范带动,推选党员干部为合作社领头人,把村干部推向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村情民意,切实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深挖资源禀赋,全面释放产业活力,以点带面,集群发展,逐渐形成草莓种植、葡萄种植、大蒜种植等多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

2019年10月,大交镇以大交村为试点,依托草莓种植资源优势,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由大交村党支部规划实施,建成占地650亩的富硒草莓产业园,走出了一条壮大集体经济、富民强镇的新路子。据了解,草莓产业园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近30万元收入,还带动了附近村的1000多名妇女和富余劳动力就业。

“我家种了6亩草莓,长势不错,现在每天能摘200多斤,一季下来,比出去打工收入高,还能照顾到家人。”大交村村民吴海潮前些年一直在外务工,2018年,他了解到村里草莓种植产业发展势头不错,义无反顾决定回村创业。但建大棚时,吴海潮遇到了资金困难。几经周折,大交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县里金融机构,依托县里农业产业帮扶政策,结合吴海潮家的实际情况,由村委会担保,先后为吴海潮争取到10万元无息贷款。同时,绛县农业银行积极推进“整村授信”,推出“果农贷”等金融产品,为种植户提供每个温室大棚5万元的低息贷款。

大交镇的草莓种植由来已久,前些年由于品种少、技术差、产量小、销售难,一直制约着产业发展。近两年来,大交镇党委、政府多次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科院和绛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对草莓种植户开展定期培训,提供种植技术全支撑,还陆续引进了章姬、红颜、妙香等十余个新品种丰富特色种植。此外,通过创新水肥灌溉自动一体化、大棚温控自动化、大棚棉被起落自动化和自然蜜蜂授粉等项目,亩产由原来的2000斤增加到4000斤左右,并借助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助农活动,线下线上齐发力,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每亩增收约5000元。

如今,一排排整齐的高标准现代化草莓温室大棚,在浍河支流的岸边矗立;一行行绿油油的草莓秧,在红彤彤的果实映衬下,彰显着勃勃生机,大交村富硒草莓产业园雏形已经显现。“大交镇将积极探索‘党建+’路径,不断推动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现在以大交村富硒草莓产业园为点,辐射临浍村、磨头村等十余村庄种植草莓1500多亩,书写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大交镇党委书记苏文云说。

本报记者韩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