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镇县“许家窑模式”针对可帮扶贫困群体大力开展“志智双扶”工作,一方面“扶贫先扶志”通过举办扶贫摄影展、深挖传统文化推出“争先笸箩”,实施暖心、亮心工程等多项举措,激发起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强烈愿望,提升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另一方面“治穷先治愚”,通过创立“边城小村”、爱心股份等方式提高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能力。同时,通过弘扬新风正气逐步改变了村民传统的陈规陋习和旧有的心智心态,打造出有知识文化、有技术技能的新型农民,为全县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本。这一案例也成功入选《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全国扶贫扶志故事选》。

好点子“照”亮脱贫路

——山西天镇县许家窑村的脱贫实践

摘要:在贫困治理过程中,仅停留在“富口袋”层面的帮扶方式,往往难以真正实现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天镇县许家窑村以“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为导向,创立“边城小村”、爱心股份等方式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脱贫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弘扬“新风正气”逐步改变传统陈规陋习和旧有心智心态,探索出“输血同造血结合,扶贫同扶志扶智并重”的“许家窑模式”。

关键词:精神扶贫 爱心股份 精气神

引言: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一、背景情况

“冬季寒冷少雨雪,春季干旱多风沙,人多地少无产业,结构单一集体弱。”这是精准扶贫之初天镇县张西河乡许家窑村的真实写照。该村位于山西省天镇县东北端,地处偏远、发展滞后。全村268口人,耕地814亩,其中水浇地仅有318亩,村民历来以种植小杂粮和养羊为生,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2013年开始,大同市人社局选派驻村干部到天镇县许家窑村开展驻村帮扶。刚入驻时,驻村干部就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帮扶干部在干,贫困群众在看。”村民“等靠要”、“懒散慢”思想严重。“许多村民除了种地就是坐在墙根儿晒太阳、闲聊天,似乎都在等着政府送小康。”贫困已成为大部分村民习惯的常态,也逐渐失去了追求更好生活的“精气神”。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对于许家窑这样一个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就如同一位身体极度虚弱的病人,若只是一味的猛药去疴,非但不能治病反而会伤了元气,因此需要慢慢调理休养。为了医治好这个“体质薄弱”的贫困村,驻村干部们通过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开出了“输血同造血结合,扶贫同扶志扶智并重”的药方。在扶贫工作中开创性设立了“爱心股份”,开展了“扶贫摄影展”、“争先笸箩”等特色活动、打造了“边城小村”优质品牌……许家窑村备齐扶贫扶志的“工具箱”,开启脱贫攻坚的“许家窑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探索“致富路径”,夯实脱贫基础。一是创新思路,扶智增技,找准脱贫攻坚“阳光大道”。许家窑村在抓班子、带队伍的基础上,村两委班子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沟通,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即立足传统的种植、养殖优势,依托“品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小型种养加,打造统一技术标准、分散种植养殖、委托加工生产、合作经营销售的产业链条。村集体努力当好村民的“管家”和“媒人”,争做天镇农特产品的“串联器”、全国农特产品的“搬运工”。“此举不求从根本上改变村民传统的种养模式,而是逐步引导他们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另外,村干部向上级申请培训资金10万元,帮助村民提高自身素质,科学发展种养加,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

农村种植致富案例_扶贫种植致富案例_扶贫项目种植

图1 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视察许家窑村扶贫工作室

二是借力聚力,大胆探索,打造特色品牌“边城小村”。许家窑村在大同市驻村工作实践中率先注册了首例注册商标。首先,通过打造“边城小村”特色品牌,把农副产品每一个环节进行整合,实行统一种养、回收、销售,实现了农副产品提质增价。其次,许家窑村将产品研发和销售阵地前移,联合创业大学生在市内创建了“边城小村精准扶贫工作室”。由此,“基地在村里、阵地在市里、市场在全国”的“研、产、销”一条龙产业链初步成型。此外,许家窑村“借船出海、借鸡生蛋”,通过与爱心企业合作,在农特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方面使用“嫁接”技术,“嫁接”全国农特产品,使许家窑村贫困户实现了订单式的种养殖。村干部积极联系省内外大型企业合作,开发生产的小杂粮、冻干水果、东方春爱心酒等产品广受市场欢迎。截止2017年10月,“边城小村”产业品牌已与20余家企业建立了精准扶贫合作关系。2017年品牌销售额达50万元左右,2018年攀升至70万元。农副产品的价值提升使老百姓从“填饱肚皮”变为“鼓起腰包”。品牌效应带来了收益和实惠,使贫困群众的干劲更足,思想观念也从原先的“要我脱贫”变为现在的“我要致富”。

三是独辟蹊径、广集善缘,举社会之力推出“爱心股份”。经过几年的调养,许家窑村的元气逐渐恢复,进一步做大产业的时机到了。然而,缺少资金成了驻村干部避不开的一个困扰。怎么办?第一书记杨河芬想到了吸纳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拿出资金入股,帮扶村民脱贫。于是他便开始发动周围的亲戚、同事及其他社会关系在扶贫济困中奉献一份力量。在杨河芬的号召下,大家纷纷入股,以500元为一股,共筹得4000股200万元,这笔钱被大家称为“爱心股份”。“说是股份,其实既不分红也不收利息,只要村里人有合适的项目就可以无偿使用,脱贫后把本金还回就行。”杨河芬说道。一个好点子,破解了资金难关。在农户帮扶方面,截止2017年12月,“爱心股份”先后帮助4户村民发展规模养殖,2户发展规模种植,35户发展小型种植,实现了爱心收益全覆盖。在村集体经济方面,村里还利用“爱心股份”投资3万元建起大同市首个村集体3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6000元收入。此外,大同市凯宏粗粮城、妈妈菜餐饮有限责任公司认领了200股“爱心股份”共10万元,两家爱心饭店均同意将自家的饭店作为村里猪羊肉等农特产品的“直营店”。截止2018年底,已达成15家“直营店”意向,2家已启动供货。

(二)巧创“精神扶贫”,鼓足脱贫斗志。一是打造“信心工程”。脱贫攻坚中物质上的帮扶固然重要,精神上的帮扶更不能落后。2017年9月2日,许家窑村举办开展了“幸福在家乡”的扶贫摄影展,以记录老乡们生产生活中精彩瞬间为主题,村中的老百姓成为摄影展的主角,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将摄影这种高雅艺术由城市带到农村,以此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村和农民有很多美的瞬间值得去记录。通过举办摄影展,他们深切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发现了镜头里最美的自己,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改变贫穷落后,争取更美好的生活。”杨河芬解释道。

农村种植致富案例_扶贫项目种植_扶贫种植致富案例

图2 许家窑村举办大同市首个扶贫摄影展

二是开展“智心工程”。“扶贫必扶智,致富先智心。”驻村工作队干部杨河芬从当地老百姓家家都有的针线笸箩中获得启发,创意出了“争先tujing笸箩”。2018年2月,许家窑村的每户村民都收到一个装着收音机、报纸、杂志等声画载体的“争先笸箩”,犹如一个“精神百宝箱”,将政策方针、农业技术、致富信息、文化娱乐等融为一体。“村民端着饭碗就能听到十九大报告,坐在炕头就能学到养殖技术。”旧有“针线笸箩”缝补衣袜窟窿,今有“争先笸箩”补齐精神短板。“争先笸箩”这项创举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提振村民脱贫致富“精气神”。

农村种植致富案例_扶贫项目种植_扶贫种植致富案例

图3 许家窑村“争先笸箩”提振村民致富“精气神”

另外,扶智重在教育,营造“崇文尚学”氛围,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拔掉穷根的重要途径。2018年,许家窑村出了一则大新闻,该村19岁的放羊女朱凤霞上学了,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走进大城市,第一次在学校食堂吃饭,第一次和同学用普通话交流。这个天镇女孩华丽蜕变的背后,是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一次又一次被朱凤霞父母拒之门外后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自2018年以来,许家窑村共帮扶本村困难大学生9名。此外,驻村干部们为村里规划建设公共学习栏4个,订阅致富资料等600多份,让村里的老百姓足不出村便能学到最新的农业知识。

扶贫种植致富案例_扶贫项目种植_农村种植致富案例

图4 杨书记送贫困户子女上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是建设“亮心工程”。村集体经济壮大后,为了让全村的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2017年2月,许家窑村拿出“爱心股份”投资盈利所得的36000元收益,建成全省首个照明入户的“亮心工程”,为全村60多户常住户院中统一安装了庭院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村庄也点亮了“人心”。“夏天的夜里,一家人坐在亮堂堂的院子里喝茶聊天,干活又方便,还不用花电费,幸福感增加了几倍!”村民朱占海高兴地说。驻村干部杨河芬说:“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同时,更要让百姓的心里亮起来。”另外,村集体还帮助贫困户朱辛河发展养驴产业;为遭受火灾的贾占筹集现金5万余元,帮他圆了“新房梦”。在村集体的热情关心和帮扶下,村民的心暖了,脱贫的劲头更足了。

(三)弘扬“新风正气”,衔接乡村振兴。杨河芬有句口头禅:“不美不文明,不是好乡村。”杨河芬和驻村工作队进村的第一天就把德孝文化和乡贤文化带进了村,通过开展村规民约宣讲、道德讲堂、文明户评选等系列乡村文化活动,村风村貌和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整体提升,公序良俗得以传承和弘扬,善行义举在村内蔚然成风。放羊娃朱凤霞的父亲朱占奎主动将自家种羊借给邻居贾有斌发展养殖业,他说:“自己穷怕了,在政府的帮扶下才脱了贫,现在有能力帮助别人了,就得做个知恩图报的人。”许家窑村有位81岁的老人叫贾正昌,多年来一直坚持清扫家门前那条上百米的街道。当来访者问起原因时,他总会说:“近些年村里脱贫了,村容村貌齐整了,大家的心气也高了,趁着自个儿身体还行,不仅要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还要多为集体做点贡献。”

农村种植致富案例_扶贫种植致富案例_扶贫项目种植

图5 为村里义务清扫街道的八旬老人贾正昌

2018年夏天,全村人啃着西瓜街头纳凉成了当地一景儿。村民贾宽明将收获的300多颗西瓜无偿分给了全村老少。300多颗西瓜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什么不卖掉却分给了大家伙儿?贾宽明的理由是:“往年种瓜会有人偷盗糟害,今年这种情况一次也没有出现,心里感念,就更愿意与大家分享了。”另外,在2018年秋,许家窑村举办了第一届农民丰收节,成立了文体宣传队,通过系列健康文明的乡村文化活动,村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助力实现本村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齐头并进,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村种植致富案例_扶贫项目种植_扶贫种植致富案例

图6 许家窑村文体宣传队成立了

三、经验与启示

许家窑村立足实际、创新思路,积极为脱贫致富想点子、找办法,开创性的提出了“爱心股份”、“争先笸箩”、“扶贫摄影展”、“边城小镇”等扶贫好点子,走出了一条“志智双扶”的“许家窑模式”。

(一)打造特色品牌,激发群众活力与干劲。“许家窑模式”没有停留在给钱、给物等物质帮扶上,而是立足精准、注重调研、敢于创新。“边城小村”特色品牌的创立,使原先无人问津的农产品变成抢手的“香饽饽”,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鼓起贫困群众的腰包,更培育起贫困群众脱贫的主体意识,激发了他们立足自身优势实现脱贫的信心决心,形成有劳有得、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机制。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了解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后,才能有发展的“好点子”。它也为天镇县后来打造“天镇山泉粮”品牌提供了好思路。可见,群众主体是脱贫攻坚的内因,社会帮扶是脱贫攻坚的外因,两者同频共振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

(二)善用社会力量,开创公益扶贫新模式。“边城小村”品牌创立之后,农特产品供不应求,虽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大了,积极性高了,但由于资金有限,都是小规模发展。而“爱心股份”的设立既给社会爱心人士提供了参与精准扶贫的平台,又集社会之力解贫困群众燃眉之急,使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购买设备、扩大生产成了种养大户。在脱贫之后,富起来的村民怀着感恩的心将钱还给爱心人士,爱心人士还可以将这部分钱用来继续帮助其他贫困户,走出困境的贫困户也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爱心股份”还可用来发展村集体经济“大项目”惠及更多群众。利用“爱心股份”达成“爱心购买”,实现“爱心惠建”,形成良性循环,为精准帮扶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模式。

(三)立足群众日常生活,探索“争先笸箩”式精神扶贫。扶贫攻坚,如何“提质”?脱贫致富,怎样“增效”?关键在于让扶贫与扶志、扶智“同频”,使扶贫的外源动力与脱贫的内生动力“共振”。精神扶贫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被群众接受并真正喜爱的却很少。因此,精神扶贫更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确保精准施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许家窑驻村干部重拾“笸箩”就是借助村民对针线笸箩的传统情怀,集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让村民爱不释手。发挥“争先笸箩”这一精神脱贫、精神致富“百宝箱”的现实意义,为经济脱贫的村民注入精神力量。这种“接地气”的精神扶贫方式尊重了贫困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提升精神扶贫实效。

农村种植致富案例_扶贫项目种植_扶贫种植致富案例

扶贫种植致富案例_扶贫项目种植_农村种植致富案例

好点子“照”亮脱贫路

扶贫种植致富案例_扶贫项目种植_农村种植致富案例

来 源:天镇扶贫快讯

编 辑:赵怡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