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发布人: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卢立志
本期发布成果:“蛋鸭种质创新与产业化”
成果奖级: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前阵子,有个关于全国农科院研究出来的美食帖子火了,不少网友惊呼,“农科院,YYDS!”其实早在网络发酵之前,农科院朴素的外表下,一直隐藏着中国人的餐桌奥秘。
在8月9日,这张餐桌上的主角,就是一枚小小的鸭蛋。可别小看鸭蛋,作为世界水禽大国,蛋鸭养殖一直是我国优势特色产业,饲养量约占世界的80%,而鸭蛋和咸鸭蛋、松花蛋等鸭蛋制品,也一直是国人喜闻乐见的食物。
近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餐桌”问题如此重要,然而,传统的蛋鸭产业却长期存在创新利用少、水养模式污染环境等问题。
如何打赢这场蛋鸭产业的翻身仗?
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卢立志,带着自己的“答案”走进都市快报的演播厅,进行了这样一场“科学发布”。
“三科全能”的蛋鸭新品种
和“赶鸭子上架”的“鸭司令”
卢立志的头衔很多: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但人们更喜欢称呼他为“鸭司令”。
那么,这位“鸭司令”做了哪些事情?
首先,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培育出了蛋鸭新品种“国绍Ⅰ号”,还有,他做到了“赶鸭子上架”。
“国绍Ⅰ号”有多牛?卢立志这么给大家介绍,就好像有人擅长文科有人擅长理科,过去,产蛋量、青壳率和抗逆性(在高温等不适环境中仍能稳定高产的能力),这3种性状也分散在不同的蛋鸭品种身上。而卢立志团队综合运用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最终选拔出了“三科全能”的蛋鸭新品种“国绍Ⅰ号”。
这种蛋鸭年产蛋320多个,几乎每天能下一个蛋;青壳率高达98.2%,几乎蛋蛋是青壳蛋。同时,还提高了饲料转化率——产蛋多,吃得反而少,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
由于优异的特性,“国绍Ⅰ号”等绍兴鸭及其配套系目前占到全国蛋鸭饲养总量的72.63%。可以说,全国人民吃的鸭蛋,几乎快要被卢立志团队“承包”了。
除了研究品种外,卢立志也关注养殖技术。
民间有句俗语,“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而卢立志团队却让“鸭子上架”成为了现实。他在国内外率先研发出了蛋鸭笼养技术和蛋鸭离地网养技术。这种蛋鸭养殖新模式,解决了传统水养模式的污染问题,为蛋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路。
全新的“科学发布”
打造浙江公众身边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五项重点工程,其中,“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位列重点之一。
成果更聚焦、范围更广泛、传播更快速、解读更贴地气。进阶版的“科学发布”正在推出成果发布季,面向公众对2020年度科技奖项进行集中解读,尤其关注“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和民生领域。
全新升级的“科学发布”,每一期都会请到深耕一线的科学家来讲述背后的故事,每一位科学家都用自己的故事传递着科学人生与自然社会的碰撞与交融。通过这样“科技资源科普化”系列活动,让科学流行,让科学精彩;让公众参与科学,也让科学拥抱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