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余海燕,1983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先后被评为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乡村优秀致富带头人、福建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林文镜慈善基金会首届大地之子、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第十六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标兵、首届宁德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全国青联委员、2021年度福建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十年前,这些茶叶只能当茶青‘贱卖’。现在,在海燕带领下,成品茶甚至能卖几千。”“没有海燕,种茶致富这件事可不敢想。”……谈起福建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余海燕,宁德市古田县鹤塘镇程际村民们纷纷发出由衷的点赞。
程际村位于海拔880米高山上,村民大多姓余。这里土地肥沃,云雾弥漫,所产茶叶品质优良。但是,由于加工工艺落后、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近百年来,村民自种自采、自制自售的茶叶每公斤仅能卖几元钱补贴家用,长期处于贫困。如今,在余海燕的带领下,程际村打开了茶叶销售渠道,创建了自主独立品牌。同时,她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发出“茶菌”融合技术等,延长了茶产业链条,开启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特色茶产业”的富民之路。
入局:打开茶叶销路
余海燕家世代以茶为生,尤以古田小种红茶出名,自曾祖父起就在指导村民种茶、制茶。当发展农村经济的春风吹进这个山村时,余海燕家和部分村民分别创办了几家茶叶加工厂,后又因条件限制、发展思想落后僵化等原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继倒闭,仅余海燕家小厂仍在艰难求生。目睹这一切的余海燕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引领茶产业发展的致富“引路人”。
1998年10月,余海燕家茶叶也出现了滞销。望着父亲日益佝偻的背,余海燕决定接下父亲肩上发展茶产业“重任”,便只身一人到福州茶叶市场、五里亭批发市场,以及县城挨家挨户卖茶。在锲而不舍的坚持下,余海燕家的茶叶渐渐有了销路,积累了一批客户。其中,最让乡亲们刮目相待的是,她与一位武夷山茶商达成“梅占”茶青长期收购协议,收购价高达240元/公斤,是老家干茶收购价格的十倍。一时间,村里的叔叔婶婶们全聚集在她身边学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她也不吝啬地将所知倾囊相授,后全村茶青涨到了120元,仅此一项,就为村民带来几百万元的增收。
破局:塑造茶叶品牌
“品牌化是特色商品发展必经之路,只有创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做出自己的特色。”余海燕秉持着创建特色自主品牌的理念,坚信只有一个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竞争力的品牌才能让产品走得更远、更宽、更广。2012年,在相关部门和村民的支持下,余海燕成立了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并于2014年申请注册商标“闽之艳”,开始品牌化运作。
要打造好产品品牌,产品质量保证是关键。2013年,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张文锦主任团队技术支持下,余海燕创制出了利用50年代生产队老品种——“梅占”生产花香型红茶的工艺及技术,开发的“闽之艳”红茶、绿茶系列产品,先后夺得2016年“闽茶杯”红茶金奖、2017“中茶杯”、2018年“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一等奖,2018年中国茶叶博览会全国红绿茶斗茶大赛红茶类茶王奖、第十三届中国西安茶业国际博览会特别金奖等全国茶叶赛事奖项,跻身“全国名优茶”行列。
余海燕不断提升生产经营规模,目前,她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拥有“60年龄”老茶园100多亩,产值近千万元,先后被福建省妇联、宁德市妇联评为“巾帼示范基地”,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评为首批“科技示范基地”,被福建省人社厅评为“福建省级专家服务基地”等。
变局:延长茶产业链
一时取得的成就并没有让余海燕忘乎所以,近年来,她参加了种子技术、农产品经纪人、电子商务、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培训,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如今,余海燕已经能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其中包括“茶菌”融合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与集成示范。
古田县是“中国食用菌之都”,所产食用菌品质出众,享誉全国。在茶园日常管理中,余海燕发现茶树旁废弃的茶叶、茶枝容易吸引蚂蚁不利于茶树生长,便想着变废为宝用于食用菌种植。经过多年尝试,最终形成了一批关键技术及模式(茶-菌-肥-茶等),不仅解决了茶有机副产物量大、废弃物污染环境问题,还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有机肥,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原料。目前,该技术荣获第二届中国(福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战组第一名、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三等奖、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福建省选拔赛主体赛创业组三等奖等诸多奖项。
2016年,余海燕承担的“茶-黑木耳-草莓”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的项目也取得成功,她将茶树修剪物粉碎后栽培黑木耳,再将黑木耳收获后的菌袋用于种植草莓新品种,6亩农田共繁育出了35万株幼苗,销往厦门、广州,净赚了十多万元,并获得国家发明权利证书。“通过测试茶栽食用菌的生化成分,我们发现它比普通食用菌的氨基酸含量高,口感也更胜一筹。”余海燕说,茶栽食用菌价格虽然高于市场价一倍以上,市场反响却很好。
余海燕不满足于“茶菌融合”,还向“豆菌融合”等技术领域进军。合作社利用大豆收成后废弃的豆杆代替木屑栽培灵芝、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再将收成后的废菌棒加工成菌渣作为种植大豆的有机肥,生产绿色无公害的优质大豆,这种物循环再利用模式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正朝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方向迈进。
对于未来,余海燕说,奋斗没有终点,希望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乡亲增收致富,参与到乡村振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