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老人种植怪水果_致富创业网搞种植水果_致富经种植三种水果亩收入过亿

大棚里坠满苦瓜

“一人富裕不算富,只有全村都富了,才算真的富。”说这话的,是返乡创业的果蔬种植户邓平。

创业路上,历经挫折的他在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党委政府及村上的帮助下,创业路越走越宽。如今,他有了更远的目标--

一次旅游

后的决定

在市中区伏龙镇大屋冲村4组绵延起伏的小山丘下,成片的蔬菜大棚如同排列整齐的士兵方阵,大棚中碧玉般的苦瓜沉沉地坠着。记者到访时,邓平正猫着腰穿行在大棚里疏理多余的枝叶。有了充足的养分,苦瓜的长势将越发喜人。

时光退回到1997年,邓平背井离乡,踏上了去广州打工的路。那时,他从事的是化妆品销售。

2007年,邓平所在的公司组织大家外出旅游,其中有一个农产品采摘活动。当时,他们去了一个农业园区采摘西瓜,他跟当地农民聊天得知1亩地可以产5000公斤西瓜。他有点不相信,反复确认后得知,如果种得好的话,亩产量甚至可以达到6500公斤。

邓平出生于农村,家里也种地。他知道老家露天种植西瓜收成好的话,一亩地能产500公斤西瓜。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后来,他详细了解才知道,温度、湿度、光照的掌控及病虫害管理很关键。大棚种植西瓜,温度由大棚调控,湿度及肥水用滴灌技术,不但湿度可控,还节约劳动力。除了高产,还可控制上市时间。保守一些的算法,产品按一公斤两元的价格计算,再减去投入,每亩能获得净利5000元以上。

邓平心动了。

2008年,邓平毅然放弃工作回乡务农。当时,家人和朋友并不支持他的做法--比起种地来说,在广州工作有稳定的收入,除了养家外还有一定的富余。很多亲友问他:“回家创业会有多大发展?在我们这个靠天吃饭的地方,难道靠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能致富?”还有人说他是一时脑热的冲动。但这些都没能阻止邓平的决心。

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有太多弊端,天干旱无收,雨水太多也无收,即使遇上了丰收年,由于集中上市,供大于求,价格也普遍偏低,甚至连本钱也找不回。种反季节蔬菜水果则不同,科学管理加上错峰上市,邓平相信,走这条路,收益定不会差。

一个决定

背后的坚持

住着活动板房,过着清贫日子,每天从早忙到晚,各种体力活都要自己干--尽管邓平曾经想过创业的日子可能会很苦,但真的到来时,其中的艰辛完全超乎想象。十年来,他的创业地从威远县到市中区朝阳镇、永安镇,再到自己的家乡大屋冲村。每一次转移阵地,在他看来,都离梦想更进了一步。

2009年,他信心满满地承包了30亩地,建起了大棚,种起了比露天西瓜早一两个月、价格贵一倍的麒麟瓜。这种西瓜口感好,但皮薄不耐长途运输,外地的麒麟瓜很难运来当地市场,相对来说也是优势。

然而,就在西瓜刚刚长成,尚未成熟时,遇到了天干,邓平不断给西瓜地浇水,却不想,太阳一出来,太多的水分一起蒸发,瓜苗开始烂根。最后,等不到西瓜成熟,瓜苗就全部死亡了。看着满棚半生不熟的西瓜,邓平欲哭无泪,他的父亲更是气得锄头一撂,跑到一边生闷气。

就这样,因为技术不成熟,管理不到位,这一年的西瓜口感差,无人问津,邓平亏了六七万元。

找到了失败的原因,邓平四处请教专业人士。其间,他还专程跑到浙江,到田间学习了半年。第二年,邓平种植的西瓜获得丰收,卖出了好价钱。

创业时,一切当以节俭为主。让邓平印象深刻的是2011年发生的一次意外:他把阵地选在朝阳镇,当地有一条小河,为了省钱,他就用一个废旧轮胎当船来运送东西过河。一个小小的旧轮胎上,已经坐了包括邓平和妻子在内的3个人,结果第4个人非要跳上来,旧轮胎不堪重负,在河中翻了。4人中,只有邓平一人会游泳。等他把其余两个人推上岸时,一转身发现妻子不见了,他立马潜下水去寻找,所幸他抓住了妻子的手,一把将她拉了起来。

这件事把邓平吓得够呛。这些年,为了创业东奔西走,各种艰辛无法细数,但邓平早已习以为常:“既然决定了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

一个坚持

背后的支持

2014年,邓平的种植地落户到自己的家乡大屋冲村4组。“当时村干部也在跟我联系,说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30多亩的土地上,分布着100多个大棚。曾经,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荒草长到一人多高。邓平带着人将荒地开垦出来,搭建起了大棚,种起了西瓜。

2015年,邓平在政府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创新了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行西瓜与迟熟的苦瓜等反季蔬菜间种,按照亩产万斤西瓜的标准,结合当时的价格,当年获利15万元左右。

2016年3月,邓平在大屋冲村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逐年扩大反季蔬菜种植面积。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蔬菜种植产业园。

大屋冲村曾经是一个贫困村,2016年底成功退出了贫困村。如今,在邓平的种植基地,一条200多米长的水泥路贯穿基地,各个大棚间则由平坦的便民路连接。此外,村上还帮邓平拉通了电线线路,灌溉、育苗加温时所需的电力问题得到了解决。

党委政府和村上给予的帮助,邓平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他的蔬菜种植基地长年需要劳动力,固定请的工人就有10余人,其中大部分人员都是当地的脱贫户。待到农忙时,所需的临时劳动力更多,促进了周边劳动力就业。

钟传书曾是村里的一名贫困户,以前,他在外地打工,家中还有患病的妻子。邓平了解情况后,给钟传书打电话,希望他能回乡创业,不仅“有搞头”,还可以照顾家人。

钟传书回乡后,邓平时常和他一起探讨种植技术,交流经验,让钟传书很感动:“都说同行是竞争对手,但我们却是在抱团发展……”

同时,针对一些留守老人和劳动力缺乏的农户,邓平向他们发起倡议,他可以免费为他们提供西瓜苗,进行露天西瓜种植。因为露天西瓜种植,施肥打药这方面的活相比起大棚种植来说更少更轻松,而且投入少,适合老人和劳动力缺乏的村民,并承诺为他们提供先进种植技术指导,共同增收致富。

一个支持

点燃的梦想

2016年,邓平的西瓜和大棚蔬菜产值达到60万元左右,纯利有20多万元。对此,他表示,离自己的目标还差一大截。

谈到未来,邓平目光笃定。

“现在主要是想把200亩左右的专业蔬菜基地建立起来……”邓平说,基地的建立,不仅可以更好地带动村民致富,还能树立起当地的一个品牌。

邓平把目光瞄准了市场上的一些高端蔬菜种植,比如拇指西瓜,并打算做一些尝试。“明年西瓜收起来后,我打算种植一些无公害有机蔬菜。”

同时,他还打算筹建网络销售平台,增加销售渠道。

在谈到最迫切想实现的愿望时,他摸着头,想了想,说:“我想入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