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开春了,黄土梁村今年的种植规划我已经报到了乡里。”北京农学院赴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黄土梁村第三任“第一书记”宇峰说。惦记着鼓起村民的“钱袋子”,春节前后他已和学校的专家研讨了多次。

2016年底,北京农学院响应北京市委组织部号召,选派科技处干部李志敏赴黄土梁村担任“第一书记”,双方建立了帮扶对接关系。多年来,学校发挥农业高校专业技术、人力、智力资源集聚优势,形成了“教授工作站+专业合作社+低收入村”的协作推广服务模式,构建了引智帮扶、科技助农的长效机制。2020年,该校黄土梁村帮扶案例入选联合国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首批最佳案例。

科技助农,为村民带来“摇钱草”

黄土梁村“藏”在大庄科乡大山深处,山路九曲回折。村民过去靠种植果树和庄稼过活,是典型的整体低收入村。

什么样的科技成果适合“播种”到黄土梁村特有的黑沙土地上呢?在学校从事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的李志敏请来学院专家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和试验,发现香草种植与加工项目引入黄土梁村具有潜在优势。

“黄土梁村海拔偏高,昼夜温差大,土壤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适合芳香类作物种植。”李志敏说。新作物的种植和加工不能太复杂,不然村民们容易打退堂鼓。“香草作物的育苗、种植、晾晒、花丝提取等工艺环节,都同传统农活有相似之处,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手。”

北京农学院对香草有着10余年研究积累,精确掌握了繁殖、栽培、精油萃取等技术。“我们有信心通过种植香草,带领农民增收,香草种植成规模后还可以对当地观光旅游、民俗民宿等起到带动作用,产业链可以得到充分延伸。”北京农学院香草专家谷继成说。

李志敏和谷继成一起提出建设香草产业特色村的设想。2017年春,村民刘殿臣家土地上试种的7种香草获得成功;2018年黄土梁全村低收入户参与种植金盏菊,当年从业劳动者人均增收9360元,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

发展香草种植的成果,促进了产业辐射带动。大庄科乡周边8个村先后启动香草种植,创造就业岗位130余个,形成了集育苗、种植、销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香草产业链。

引智帮扶,山坡林地变“中草园”

2019年,李志敏任期期满,青年干部王成到大庄科乡黄土梁村接任“第一书记”。王成发现,虽然村里的耕地少,但是山坡上的林地却不少,板栗、山杏、核桃成片。

“能不能在黄土梁村发展林下经济?”王成立马找来学校的田晔林副教授来黄土梁实地考察。田晔林建议黄土梁村可在林下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草药。

2019年,村里拿出5亩土地试种北苍术和木香薷,效果良好。2020年,黄土梁村在林下种植了苍术、板蓝根等10余种中草药。

黄土梁村变身“中药种植村”,不仅扮靓了乡村环境,更让村民增收致富多了一道“良方”。2020年,黄土梁村和河北一家中草药种植合作社签署了销售合同,给村民带来近20万元收入。

在王成的奔走下,依托北京农学院“第一书记+知联会教授团队”模式,学校与黄土梁村共建“北京科技小院”,提供技术和经费对黄土梁村进行精准帮扶。

授人以渔,提升乡村“造血”功能

要想让村子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不能仅靠帮扶,还要让村民们掌握技术,提升村子的“造血”功能。宇峰驻村后,北京农学院的教授们在黄土梁村的时间更长了。

香草种植加工专家驻村指导,针对黄土梁村金盏菊种植、采收、摘取、精油提炼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形成了整套技术规范。教授工作站专家团队深入农户、深入田间,手把手地教、一对一地示范,帮助农民种植户熟练掌握了香草育苗、植物精油萃取和手工香皂制作等全流程技术。

记者了解到,北京农学院对黄土梁村的精准帮扶,是学校多年来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坚持全校一盘棋,在技术转化、项目支撑、经费支持上提前安排部署,确保帮扶工作不断线。

“‘第一书记’在村里,而他的身后是整个学校可以整合的资源。”宇峰说,“‘第一书记’可以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服务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策略,做到对接精准、施策精准、落地精准。”

2018年以来,北京农学院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近百个,示范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助力帮扶乡村发展新产业或促进产业升级超过10例;4年来,学校集中培训京郊低收入村“两委”成员、驻村“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等共计1万余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