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塘套养青虾生态养殖技术

河蟹和青虾肉味鲜嫩、营养丰富、生长性能优良、抗病性高,深受消费者与养殖户青睐。当前,河蟹与青虾养殖业虽然处于蓬勃发展势态,但是随着池塘资源的紧缺、虾蟹养殖成本的攀升、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与绿色养殖理念的提出,传统虾蟹池塘养殖产能低、污染大与病害频发的问题日益凸显。蟹塘套养青虾是以生态学互利共生原理建立起来的养殖模式,饲料投喂以河蟹为主,青虾则通过摄食河蟹残饵与浮游动物满足营养需求,有效避免过量投料对水质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蟹塘水草相较单养虾塘更为丰茂,溶氧充足、天然饲料充沛,是青虾生长的优质场所。为推动虾蟹养殖业健康发展,本文介绍蟹塘套养青虾生态养殖技术,以期为虾蟹生态养殖、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一、池塘条件

1. 池塘建设。池塘应建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灌排便利、周围无污染源、交通相对便利的非蓄洪、行洪区。池塘宜为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土质以壤土最佳,塘埂坡比应为 1∶(2~5)。距塘埂 1~2 米挖设环沟,沟为倒梯形,沟深 0.8~1 米,环沟宜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用作投苗前蟹苗暂养区,以便中央区水草生长。同时,修整环沟所获泥土、淤泥可用于池埂修补加高,以防止发生溃坎漫堤。池塘需配设船只、水泵、增氧设备等,便于施肥、饲养、用药与捕捞等日常生产管理。

2. 防逃设施。为防止河蟹攀爬逃逸,需在池塘四周以玻璃、塑料薄膜、钙塑板、水泥板等材料设置防逃设施,其中玻璃具有耐用、不易损坏等优点,是较好的防逃设施。防逃设施与埂面垂直并入土10厘米以上,板面顶端高出埂面40 厘米以上,板间无缝隙,每间隔 1 米左右以钢筋、木板等材料支撑固定。在池塘东西端按“高进低排”的原则,分别设置进排水口。进排水口须用60目双层筛绢网包扎,并用不锈钢网罩等覆盖加固,防止敌害生物进出池塘及虾、蟹逃窜。

二、放养准备

1. 清塘消毒。在新塘建设完毕或上一养殖周期结束时,养殖池塘排水清淤并晒塘15天以上,塘中注水10厘米,逢连续晴天以生石灰化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用量为每667平方米(1亩)100~150千克,进行池塘消毒。继续晒塘15天以上,直至塘底开裂发白。在投入蟹苗前5~7天,以茶籽饼浸泡24小时后全池泼洒,用量为每 667 平方米 5~10 千克,以清除野杂鱼及其他非目的水生动物。

2. 早期肥水。早期肥水对河蟹、青虾养殖极其重要,主要作用包括促进藻类繁殖提升水体溶解氧、培育天然饵料为虾蟹幼苗生长提供天然开口饵料、降低透明度避免阳光直射、抑制青苔滋生有利水草生长等方面。施肥时,于连续晴天施用发酵肥与速溶性复合肥等基肥,切忌使用未发酵的畜禽粪肥。同时,施用基肥后,视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或调水,防止水体变清、倒藻或转藻。

3. 水草种植。水草是河蟹与青虾的天然饵料,不仅能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还可为河蟹、青虾提供遮阳、避敌的场所。蟹塘栽植的水草包括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喜旱莲子草、水花生等挺水植物。水草栽植需视季节适时而定,其中伊乐藻作为早期过渡水草,2 月初间隔栽植于环沟之中,间隔6~10米;轮叶黑藻常作为中后期主要水草品种,3月初间隔栽植于中央区,间隔10~15米;苦草3月下旬于轮叶黑藻间,带状播种种子。池塘内水草覆盖率占池塘总面积的50%~70%,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苦草栽植比例分别为总覆盖率的 30%、20%和50%。

4. 螺蛳投放。螺蛳是河蟹喜食的生物饵料,且螺蛳可摄食有机质、部分丝状藻及滤食浮游生物,对河蟹养殖水体起调节作用。同时,投放螺蛳可减轻河蟹夹草频次,缓解生产后期保草压力。养殖中,一般分2次投放螺蛳,分别为清明节前后投放1次,投放密度为每667平方米 200~300 千克;5~6 月投放 1 次,投放密度为每667平方米100~150千克,具体需根据蟹塘内螺蛳保有量为基准。

三、虾蟹苗种放养

1. 幼蟹放养。幼蟹放苗时间以2月下旬至 3 月中旬为宜,幼蟹要求体表光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活力旺盛。选择晴天上午放养幼蟹,入塘前以3%食盐水浸浴幼蟹1~2分钟,放养时将幼蟹轻倒于环沟斜坡上,使其自行爬入水中,放养规格为120~200只/千克,放养量为每667平方米600~800只。幼蟹入塘前,需全池泼洒有机酸解毒剂1次。同时须在环沟与中央区边界上设置隔断,幼蟹先暂养于池塘环沟中,6月前后,中央区水草茂盛后再拆除隔断,扩大幼蟹栖息空间与提高幼蟹蜕壳成活率。

2. 虾苗放养。分别于幼蟹入塘后10~15天投放春季虾苗,7月中旬前后投放当年繁育的夏季虾苗,虾苗要求体格晶亮、无病无伤、活力旺盛、规格整齐。春季虾苗规格为 600~1200 尾/千克、放养量10千克,夏季虾苗规格为4000~6000尾/千克、放养量 4~5千克,放养时需平衡水温后,于蟹塘四周均匀投放。虾蟹幼苗入塘后,每 667 平方米可投放 1~2 千克/尾鲢鳙鱼3~5尾,投放比例为1∶4。

养殖虾蟹技术赚钱不_虾蟹养殖主要采用什么方法_虾蟹养殖学

四、生产管理

1. 投喂管理。河蟹套养青虾养殖模式投饲以河蟹为主,兼顾青虾或使其通过摄食河蟹的残饵与浮游动物满足营养需求,并参照“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进行。春季投放蟹苗后,河蟹饵料以粗蛋白质 28%~36% 的全价河蟹颗粒饲料为主,并少量添加新鲜野杂鱼,以促进幼蟹快速生长。夏季水温上升且虾蟹规格增大,河蟹饵料以玉米、小麦等植物性饲料为主,并添加配合饲料。秋季河蟹饵料以高蛋白精饲料为主,并适量投喂玉米、小麦等植物性饲料及冰鲜野杂鱼,以期虾蟹营养积累育肥增重。饲养中,需遵循“四定”原则,并根据河蟹生长阶段与天气适时调整投饲时间、投饲量与饵料成分,特别是在河蟹蜕壳期,需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促进物质,以提高河蟹存活率。

2. 水草管理。水草是虾蟹遮阳、避敌的栖息场所,同样是生产管理的重要部分。生产中,需及时清理高温腐败的伊乐藻与河蟹夹断的苦草,避免败坏水质。同时,需时常注意池塘水草的覆盖率,保证水草覆盖率达40%以上,若破坏过多可移植喜旱莲子草、水空心菜等挺水植物补充。

3.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同样以河蟹为主,养殖过程中需保持水质稳定清新、透明度 30厘米以上、pH值 7.5~8.0。养殖水位以环沟为准,自蟹苗入塘时环沟水位为0.6米,逐月增加10~15厘米,直至6~8月环沟水位应为1.2~1.4米,9~11月环沟水位保持在1.2米,12月后环沟需保持在1.4米以上。养殖水体溶氧需保持 6毫克/升,根据“三开、两不开”原则,适时增加或缩减增氧设施开启时间,保证溶氧充足,促进虾、蟹快速生长。同时,可根据生产实际与产品说明,使用EM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保障水质稳定。

4. 病害防治。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推广运用,导致养殖水体环境恶化与病原微生物滋生传播,不仅造成水产动物各类病害频发甚至死亡,也极大地增加了病害防控的成本,防控病害的发生与传播愈发重要。河蟹与青虾生产中,需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遵循“绿色安全,生态防控,减量增效”的原则,着重关注养殖动物的摄食与活动情况,不盲目、不过量用药。需注意水体病原生物的消杀与水质改良,主要是在清明前后、5月、9月、10月使用硫酸锌灭杀纤毛虫。定期拌料投喂中草药、大蒜素等药物,以及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促进物质,增加蟹、虾免疫力,以防止烂鳃、肠炎、肝胆等疾病发生。

5. 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 1 次,掌握河蟹、青虾及套养鱼种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对不良反应做出及时应对,主要包括消毒、抗应激、增氧等。同时,需巡查池塘进、排水口与防逃设施,特别是有雨天气后。每周测定水质 1~2次,把握养殖水体各项理化指标,并及时清理池塘残渣及腐烂的水草,保持水质稳定均衡。

6. 捕捞销售。根据生产实际,及时起捕青虾、河蟹上市。6月前后,利用地笼捕捞春季青虾;12月初,利用虾笼捕捞夏、秋季青虾。9~10月,采用地笼张捕、徒手捕捉河蟹上市。次年1月中下旬干塘,捕起全部虾、蟹、鱼,并提前制订年度养殖生产计划。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