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

现将《呼和浩特市2016—2020年畜禽养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呼和浩特市2016-2020年畜禽养殖规划

为优化我市畜禽养殖结构,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进一步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应,逐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以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间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呼和浩特市畜禽养殖产业布局与污染防治规划》及我市畜牧业生产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近年来,我市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通过标准化示范引导和政策扶持,养殖业呈现出向好发展态势,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基础巩固加强,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生态养殖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2016年牧业年度,全市奶牛存栏33.2万头,饲养规模百头以上奶牛养殖场(小区)272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97%,奶牛平均单产7吨/年以上;全市肉羊存栏325.6万只,饲养规模300只以上肉羊养殖场(大户)348家,规模化水平50%左右;全市生猪存栏35.2万头,年出栏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62个,规模化水平50%;禽存栏497万羽,2000羽以上的养殖场(户)231家,规模化比例55%。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结构、饲草料供应、土地、环境容量、养殖污染及加工产业带动力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畜禽养殖结构亟需调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产能为本、保育优先、创新驱动、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导方针,坚持“生态优先、供给安全、调量提质、助农增收”的基本原则,以农牧结合为主线,以优化布局为重点,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构建现代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

三、基本原则

本规划范围包括呼和浩特市全市范围,即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市内4区及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等5个旗县,面积共17224平方公里。为与本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等规划保持一致,本规划目标年份为2020年,规划基准年2016年。

(一)坚持科学规划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区域布局,有效地利用我市地形资源,合理调整养殖区域和品种结构。

(二)坚持保护环境原则。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重点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及生产条件,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目标。

(三)坚持保障供应原则。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保持畜牧业主导产业的地位,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提质增效,保障畜产品稳定供应。

(四)坚持总量控制原则。养殖区域畜禽总量和排污量严格控制;禁养区全面退出养殖,限养区养殖量只减不增。

(五)坚持种养结合原则。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养殖场配套相应面积的种植土地,把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起来,鼓励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发展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农牧结合,实行养殖总量控制和退出进入、减少递补机制;逐步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资源优化、环境友好、生态养殖、循环经济、科技兴牧、加工增值、产品安全的生态畜牧业城市。

(一)养殖量控制目标。根据我市养殖业发展需求,结合环境容量,综合考虑我市养殖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到2020年,奶牛存栏控制在50万头以内,羊出栏控制在350万只左右;生猪、家禽及其他大牲畜以2016年统计数量为基准,按低速增长模式(年增长3%)进行预测,到2020年,全市生猪养殖控制在50万头左右,家禽控制在500万只左右。

(二)提质增效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到2020年,养殖业以低速至中速发展,做到强质量,稳生产,保安全,产能和质量双提高。

(三)养殖场提升目标。加大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力度,到2020年底,可保留规模养殖场100%完成标准化、生态化、设施化改造。

(四)禁养区关停目标。到2017年底,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100%关停搬迁拆除。

(五)农牧结合目标。到2020年,90%以上规模养殖场实现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未配套饲料地的养殖企业与订单种植草业公司或周边种植户签订粪污消纳合同,规模养殖场排泄物100%综合利用。

五、区域布局

(一)主要畜产品产业布局及养殖量

我市主要畜禽品种饲养量总量根据畜禽养殖业发展需求及实际环境容量,以现有养殖区域分布为基础,进行科学规划。

1.奶牛产业:

土左旗、和林县、托县为重点发展奶牛养殖产业,赛罕区、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随着城市建设扩张,遵循绿色、协调发展的理念,逐步萎缩奶牛养殖规模,直至退出。目前国际奶业结构正在进入产能调整期,而国际市场跟我们国内市场的快速接轨,导致我国奶业形式持续低迷。根据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奶业将进入第二个奶业黄金期。今后5年内,我市奶牛主要任务是围绕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以满足企业生产加工为目标,本着保证原料奶稳定供应,坚持奶牛存栏低速(年均增长3%)至中速(年均增长5%)增长,重点放在增加优质高产奶牛数量和个体产量上。至2020年全市奶牛存栏控制在50万头左右,其中土左旗22万头,和林县12万头,托克托县12万头,武川县3万头,清水河1万头。

2.肉羊产业:

主要以和林县南部山区、清水河县和武川县为重点发展肉羊产业,土左旗、托县为补充。2014年以来受部分地区旱情与突发的小反刍兽疫影响,导致活羊集中出栏上市,羊肉市场库存积压,更因近年来低价的进口羊肉持续补给国内市场缺口与多种原因造成的消费下降等多因素共同作用,致使我国羊产品市场,特别是活羊销售行情持续两年不断走低。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不断调整,人类对羊肉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加,专家预测,未来两年肉羊养殖行情将有大的反转。未来5年内,全市肉羊养殖量将呈现先缓(年均增长3%)后急(年均增长5%以上)的增长趋势。到2020年全市基础母羊存栏量达到240万只,肉羊出栏量控制在350万只以内。其中和林县、清水河县与武川县肉羊出栏量分别为80万只、90万和100只万只,土左旗40万只,托县40万只。

3.生猪产业:

以土左旗、和林县、托县为主,清水河县和武川县作为补充,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根据中国生猪业已经出现多次周期性波动,这个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本次猪价上涨已经持续16个月,接下来一段时间猪价将会出现下行。根据统计,我市本地生猪市场供给量偏低,价格基本受外阜猪价的控制,但就本地市场而言具有较大市场潜力,未来5年将根据市场周期性变化进行小幅度调整,按低速增长模式(年增长3%),到2020年全市生猪养殖控制在40万头左右。

4.家禽产业:

以稳定现有养殖规模为主,根据市场行情自发调整。到2020年,全市家禽养殖控制在500万羽左右,各旗县区基本维持目前养殖量。

(二)科学划定养殖区域类型

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畜禽规模养殖业污染防治条例》和《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呼和浩特市畜禽粪便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呼和浩特市的畜禽养殖区域进行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控养区范围执行《呼和浩特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定及污染防治计划实施方案》,养殖场污染治理执行《呼和浩特市畜禽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六、工作思路

(一)优化种养殖业结构,重点发展草食畜牧业

草食畜牧业对水资源短依赖程度不高,属于节粮节水型产业,非常适合呼和浩特市水资源相对缺乏的自然条件。奶牛养殖和肉羊养殖是我市传统养殖业,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良性循环,振兴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今后我市畜禽养殖业仍然以奶牛和肉羊养殖为主,到2020年期间保持奶牛存栏50万头以内,在养殖业中比重占50%,肉羊出栏350万只,提高肉羊在养殖业中比重达到40%,生猪、肉牛和禽类作为补充。发展奶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要抓住种养结合这个治本之策,打通种养业协调、生态绿色发展通道,既解决“吃”的饲料问题,又解决“排”的粪便问题。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继续打造苜蓿产业,发展人工种草。目前我市苜蓿草产业初步形成,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苜蓿草产量高峰期已经到来,今后将继续鼓励大规模种植优质苜蓿草,尤其鼓励养殖企业配套饲料地,实现种养结合。以目前全市优质苜蓿草种植基地25万亩为基础,以每年新增5万亩的增速,至2020年,全市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基本可以满足全市奶牛优质苜蓿草需求;此外,在武川县、和林县适当种植青油麦、燕麦草,种植高丹草等,解决肉羊舍饲的优质粗饲料来源。

2.推广订单草业。订单玉米青贮种植在我市已经实施多年,模式较为成功,牧场可以与订单农户在地头直接收购玉米进行青贮,既可以维持玉米青贮市场稳定,又可以将养殖场产生的粪污做相应处理达到环保要求后,与订单农户签订合同供给其作为肥料还田,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根据统计,我市每年有60万亩的青贮玉米种植,其中近40万亩都是订单种植,订单比例达到67%,按照每年推进增加订单比例10%,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牧场与农户订单种植100%。

3.推广秸秆等农业副产品开发利用。目前全市每年玉米秸秆产量110万吨,是肉羊等草食动物的主要粗饲料来源,每年可以消耗70万吨以上,今后大力推广草产品企业将秸秆打粉、制粒等技术,将秸秆作为肉羊养殖的粗饲料使用,既可以提高秸秆消化利用率,又可以减少秸秆焚烧、沤地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快速提升改良进程,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1.奶牛养殖重点优化牛群结构,提高单产。目前我市奶牛品种主要为荷斯坦奶牛,但单产差距参差不齐,大型养殖场单产达到33公斤/日,泌乳牛比例基本在50%以上;而养殖小区单产多在25公斤/日,泌乳牛比例仅在40%左右,差距明显。应借助目前奶业下滑的形势加速淘汰老弱、低产奶牛,调整牛群结构,提高优质高产奶牛存栏量。今后5年内,每年提高泌乳牛存栏比例3%,争取在2020年,全市泌乳牛存栏达到60%;在引进优质奶牛同时,更要加大力度推广优质冷冻精液,科学规划冻精的使用区域、范围,做好定向改良,并建立起稳定的高产、优质、专用核心群,实施“吨奶工程”,实现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奶牛的产能,平均单产达到8吨(28公斤/日)以上,奶牛养殖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2.肉羊养殖重点调整养殖品种,提高羊肉品质。目前我市肉羊养殖品种多为本地羊与小尾寒羊的杂交后代,耐粗饲,但产肉率不高。且良种公羊与母羊配比为1:931,远远低于理论值,良种公羊严重短缺,多数养殖场、户的公羊都是杂种公羊,良种化程度不高,生产性能低,很大程度影响肉羊的总体水平和产品质量。今后5年内要进一步加强优质肉羊品种宣传力度,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如杜泊羊、萨福克等,改进本地品种,加强定向改良,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培育适应我市气候生态条件、生产性能高、产品质量好的舍饲条件下的肉羊新品种、新品系,筛选推广相对稳定优良的杂交组合,并培育优质、专用地方肉羊品种1-2个,总体提升我市肉羊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

(三)推广标准化饲养技术,提倡适度规模

1.奶牛养殖重点推广新技术。目前我市奶牛养殖规模化比例在97%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目前主要工作目标一是提倡适度规模,由于大型奶牛养殖场的资金、土地、防疫、环保压力日益增加,今后5年内我市大、中、小型奶牛牧场成金字塔形式分布,重点要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家庭牧场,规模控制在300—1000头以内;二是推广准化饲养方式,通过合理分群,优化日粮结构、改善养殖条件、提升管理水平、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引入智能化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奶牛养殖效益。到2020年达到奶牛养殖场TMR饲喂、智能化管理软件及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部普及,实现由单纯高产型向资源高效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转变。

2.肉羊养殖重点推广舍饲技术和推进规模化水平。2011国家提出禁牧已经实施了5年,并将继续实施下去。近几年来舍饲养殖、种草养羊迅速在我市铺展开来,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养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制约肉羊发展的瓶颈是暖棚羊舍建设、肉羊舍饲养殖饲养管理等技术。加快推进舍饲肉羊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借助国家标准化健康养殖项目、风沙源项目、草原奖励补助后续产业项目等建好肉羊暖棚建设,鼓励人工种植饲草料,大力推广肉羊舍饲技术,降低舍饲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把我市大部分的“放羊人”改造为“养羊人”;采取以市场为导向,鼓励肉羊规模化养殖,龙头带动,“公司+养殖大户”形式或培养肉羊养殖联合体方式发展肉羊养殖,逐步推进集约化进程,到2020年肉羊养殖规模化比例达到70%以上(每年提高5%)。

(四)注重品牌培养,提高市场占有力

目前我市畜产品加工业和品牌创建相对滞后。除蒙牛、伊利以外,名、优、特畜产品数量不足,品牌不强。畜产品加工能力与养殖规模、饲养数量不够匹配,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养殖场大多以初级产品销售市场,价格受市场需求限制,养殖效益低下。今后要加快畜产品结构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规模饲养场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到2020年生鲜乳质量要达到欧盟质量标准(乳脂率3.7%以上、乳蛋白率3.15%以上、体细胞数低于29万/毫升),牛羊肉产品精深加工提高30%,肉禽提高50%,逐年提高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比重;加快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如“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蒙羊”、“圣牧”“大青山山羊”等地方品牌,增强市场占有力,实现品牌化经营格局。

(五)注重畜产品质量,保障安全

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尤其是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从源头上提高畜产品质量水平。包括对规模养殖场投入品的使用进行规范,加强日常对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管,严禁违规违禁药品的使用;加强规模养殖场的档案建设,实行档案记录制度,对畜禽品种来源、年龄、存栏、原料、兽药、饲料、添加剂、防疫、治疗、出栏等全过程进行真实记录,分类归档,一旦发现畜产品不安全因素,可以追踪溯源;加强污染控制。对饲养场废弃物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原则,引导养殖场建立沉淀池、贮粪场、氧化塘等设施,将粪尿综合利用,达标排放,改善养殖场环境。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旗县区高度重视畜禽养殖业规划,依据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落实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当地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制定本辖内养殖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落实政策措施。有关部门要强化规划引导,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规划、调控、服务和监督上来,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运用经济、政策和法律的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抓好规划的实施,及时了解和掌握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相应的措施,在充分尊重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加强调研,树立典型,抓好示范,做好服务,推进区域畜牧业发展。

(二)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和调整财政扶持政策,包括品种改良、改扩建基础设施等补助政策。积极整合和调整资金投向,集中资金实施加快设施化提升、信息化管理、资源化利用等工程的建设,协调改造提升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严格落实肉蛋奶稳定供应的“菜篮子”工程建设措施、畜产品供给安全和调控机制等政策制度,确保规划生产目标任务按期实现。

(三)强化创新理念。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推广现代新型合作经营组织和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养殖、饲料兽药加工生产、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强强联合,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产销直挂等形式,兼并、创建生态型畜牧业基地,形成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经营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实施“互联网”、“物联网”战略,通过“互联网+畜牧生产+畜牧经营+畜牧服务”,开展规模化养殖大数据建设,增加市场终端销量,为广大养殖场户提供信息共享平台,为生产决策、调整产业结构提供重要依据;创新科技体制,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各方面人才。

(四)推广生态模式。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引进资源化利用等经济实用技术,实现畜禽排泄物100%资源化利用。大力提倡使用有机肥,对农作物土地和新开发的耕地要求多施用有机肥,做到粪尿经处理后上山、入田、自行消纳,变废为宝,实现零污染、零排放,按照农牧业相结合、综合利用优先、种养平衡一体化的原则合理规划,合理组织畜牧业生产,实现畜牧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绿色环保发展。

(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农民信箱、宣传栏等媒介,大力宣传畜牧业有关方针、政策,新建设、扩改建养殖场的有关规定,真正起到政策导向作用;加大标准化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强化生产者畜产品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增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典型榜样的示范带动,引导广大养殖业主高效、环保养殖,达到经济、生态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