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过船运,贩过鸭苗。刘集乡杨刘村农家女朱正梅从5000元起家,经过12年的艰苦打拼,将养鸭场发展成为集种鸭饲养、繁育、饲料加工、肉鸭养殖、成品鸭回收于一体的综合性农牧企业,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带动了周边300多户农民走上了养鸭致富之路——“养鸭女”的富民“产业链”
3月3日,初次见到朱正梅,一位面含朴实微笑、说话略显腼腆的农村女性,记者很难将她与养鸭连在一起。然而正是她,十几年来,在养鸭行业里不懈打拼,辛勤探索,打造了“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新型养殖模式,带动了全县300多户养鸭户一起致富,户均年增收逾12000元。目前,朱正梅所创办的综合性农牧企业,集种鸭饲养、繁育、饲料加工、肉鸭养殖、成品鸭回收于一体,年销售额达1亿2千万元。朱正梅先后获得“市级农村致富带头人”、“凤台县创业之星”等称号,并被推选为凤台县绿牧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在学习中挖得第一桶金
2000年,26岁的朱正梅没有像其他年轻人那样进城务工,而是回到家乡刘集乡杨刘村,意欲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空间寻求一个用武之地。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正梅经人介绍,跟随当地一位养鸭专业户贩卖肉鸭苗。经过长期销售鸭苗的经验积累,加之对养鸭市场规律与行业的逐渐熟悉,朱正梅暗暗思忖:与其贩卖肉鸭苗,不如自己养鸭。
朱正梅说干就干,她用贩卖鸭苗挣来的5000元钱购买了500只肉鸭苗进行饲养。初入养鸭行业,年轻的朱正梅感觉到自身经验不足且技术欠缺,于是,哪里的养鸭产业发展得好,再远她都要跑去看看,回来后认真做学习笔记。安徽农业大学专家来县里视察,她又不失时机地请他们到她的小鸭场现场指导。边学习,边实践,朱正梅从饲料配方、肉鸭饲养到疫情防治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500只鸭苗在朱正梅的精心饲养下一天天长大、出栏,并为她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
首次创业的成功,增添了朱正梅的底气,她拿出所有的积蓄,购买了2000只肉鸭苗,同时对原先简陋的鸭舍进行了翻建,准备在养鸭这个行业里大干一番。
建立大型鸭苗繁育基地
成功,往往青睐那些用心且敢于创新的人。2003年春天,全国大面积爆发禽流感,凤台地区也受到影响。这让嗅觉灵敏的朱正梅意识到:禽流感的冲击,必然会造成今后一个时期内肉鸭养殖的断层,这正是一个大好的商机!朱正梅不顾家人的反对,一次性上栏1.8万只肉鸭苗进行饲养。禽流感疫情一过,由于市场肉鸭的紧俏,肉鸭价格一路飚升,1.8万只肉鸭出栏后,为她带来了近10万元的收益。
随着养鸭事业的快速发展,朱正梅发现鸭苗市场的供应不足,她意识到引进新品种在凤台地区建立大型父母代种鸭苗繁育基地势在必行。2004年6月,6000只父母代种鸭被空运回凤台,在朱正梅的悉心“照料”下,当年年底产蛋。2005年,鸭苗价格上涨到5元钱一只,当年1至8月份,仅鸭苗供应一项就为朱正梅带来了上百万元的效益。
为了实现产业战略布局,朱正梅继2008年投资安徽瑞嘉普特饲料有限公司之后,又于2011年7月兼并年产10万吨颗粒饲料能力的淮南市远大饲料有限公司。2012年,公司占地30亩的年产250万只鸭苗繁育基地投入使用,形成了资源内部消化的“一体化”经营。
带着乡邻们一起奔小康
朱正梅致富后没有忘记多年来关心、支持她的父老乡亲。刘集乡杨刘村村民常希强曾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朱正梅无偿向其提供鸭苗、饲料,传授饲养技术,并多次上门指导其养鸭。如今常希强靠养鸭不仅彻底摆脱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小康之路,还被村民推选为村民组组长。
在带动乡亲们发展养殖业的同时,朱正梅始终牵挂着困难人群。每逢春节,她总是带着慰问品到特困户家里慰问。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村村通工程的捐款现场,总能看到朱正梅的身影,十几年来她累计向社会捐款10万元以上。
图:朱正梅(右一)在孵化室里观察。
(通讯员 常开胜 记者 张昌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