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赣南乡村,万物竞绿、生机勃勃。5月28日,记者来到于都县段屋乡上塘村,远处山上云雾缭绕,宛若仙境,山涧溪流穿村而过。上塘村为省级深度贫困村,全村有717户289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7户620人。之前村里有少量的冷水田,种的水稻还不够糊口,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赚钱养家。近几年,上塘村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采取“党建+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模式,发展小而精的种养产业,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去年,上塘村整村成功脱贫。

量身定制:因户因人施策发展产业

5月28日傍晚,记者来到村里的柏源农业专业合作社泥鳅养殖基地,正巧碰上饲养员肖爱明正在给泥鳅喂食。随同人员介绍说,基地的泥鳅由扶贫干部帮忙定点销往当地的水产批发市场。

今年70岁的肖爱明,2015年依靠安居扶贫政策搬出了深山,住进了县城思源社区。但肖爱明想趁“还干得动”做点事,争取早日脱贫,可在城里一时找不到适合自己做的事。村干部了解到肖爱明的想法后,便让他到村里的泥鳅养殖基地做饲养员,包吃包住。一年能挣5000多元。除此之外,肖爱明自己还养了鸭子,一年又有2万元收入。“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扶贫干部的全力帮扶,让我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肖爱明边忙边笑着对记者说。

于都县民政局驻村第一书记谢陈龙对记者说,根据肖爱明家里的情况,村里因户施策,帮他家制定了脱贫计划。“他儿子在县城做水电工,儿媳妇帮人卖橱柜,肖爱明在合作社做事还顺带养鸭,全家人都有事做能挣钱。2016年,肖爱明一家就成功脱贫,去年全家收入超过10万元。”

此外,根据贫困户的特点,扶贫干部还因人施策帮扶。在摇金山上的肉鸡养殖基地,几万羽泰和乌鸡再养一个月就可以出栏了。贫困户肖东发以前养过土鸡,村里便安排他到村种养合作社当饲养员。为了增强贫困户的抗风险能力,村里还吸纳130户贫困户入股村里的肉鸡养殖基地,入股贫困户每年固定分红200元。

给贫困户量身定制式的扶贫办法很快铺开。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资金哪里来?省政协办公厅扶贫干部陈武良介绍,2018年,省政协结对帮扶挂点上塘村。“根据上塘村的实际情况,村里贫困户迫切需要资金发展产业。省政协想方设法筹集1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帮扶贫困户发展肉鸡养殖、豚鼠养殖等产业。”陈武良说。段屋乡乡长谢慧介绍,上塘村有5户贫困户入股村里合作社,每年有4000元分红,还有5名贫困村民到村里的合作社务工,每月工资有2000多元。

此外,村里还分别设置一些公益性岗位,现有保洁员、生态护林员、农田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16个,帮助一些没有技术特长的农民顺利脱贫。

多措并举:开出防止返贫“好方子”

产业兴了,村民有事做有钱挣了;乡村美了,村民心情也舒畅了。上塘村党支部书记肖耿晖介绍,目前,上塘村农户饮水安全达100%;通村、通组路已修建完毕,交通网络已实现全村全覆盖;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完善了村卫生室配套服务和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户返贫,村里多措并举开出“好方子”。村里养殖产业发展成熟后,又发展了蔬菜和水稻产业化种植。

段屋乡驻村挂点扶贫干部林晓华告诉记者,近几年,看到其他地方都在发展蔬菜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可村里没有地势平坦集中连片的大面积田地,怎么办?于是,上塘村在隔壁枫树村承租了50亩田地搞大棚蔬菜产业。如今,基地种着不同季节的时蔬,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来源,在基地干活的贫困户,年收入可达3.5万元。

此外,上塘村采取合作社运营模式,让贫困户参与水稻产业化种植。合作社为村民翻耕田地,再由他们耕种。目前,上塘村正抓紧抢修水利设施,规划晚稻种植产业化模式。预计剔除各种成本,村里合作社可获利5万元,贫困户还可以分红。下屋村小组贫困户肖东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了5亩早稻,除去每亩投入1112元,每亩纯收入有968元。加上给贫困户的每亩产业奖补500元,全家年种植水稻收入合计7340元。”

看到这种情景,大部分在外务工的村民也纷纷回到村里搞养殖和种植,有种植油茶林的,有养殖肉鸽的,全村产业发展红红火火,村民生活也越来越红火。上塘村今年集体经济预计可以突破20万元,村里呈现“种养能人多、政策宣讲员多、入党积极分子多”的新气象。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