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达拉特旗在高素质农牧民培育中始终坚持“产业导向、系统培育”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四项举措”为抓手,形成“在理论培训中提高,在实践发展中成熟,在巩固提升中壮大”的高素质农牧民培育路径,实现“培育一批学员、引领一批产业、致富一方农牧民”的培育效果。累计培育高素质农牧民1359人,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一、多措并举,激发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中坚力量
(一)突出一个“准”字,精准化摸底需求。通过发放问卷、现场问询、座谈交流、电话联系等多种形式,开展摸底调研,完善培训对象数据库,并做好调研记录和数据分析。充分掌握目标对象、培育方向和培育需求等关键信息,制定出台年度培育实施方案,以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种植养殖大户、返乡青年创新创业者、退役军人、乡村产业带头人五类对象为重点,锚定加快建设农牧业强旗要求,开展分产业、分类型、分需求,有针对性地办学授课,着重突出良种选购及制种、病虫害防治、地膜回收、耕地保护建设和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等实用内容,因地制宜开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管理、牛羊养殖管理、动物疫病防治等帮扶培训。坚持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农牧民素质素养协同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旗提供精准化人才支持。
(二)突出一个“细”字,精细化教学设计。采用“分段式、分专业、重实训、参与式、强服务”的方式,围绕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等三个类型开展分班式培训,结合农牧业生产周期和季节分段安排课程,满足多层次、多形式、经常性教育培训的需求。一是采取班级集中式培育。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建立“班主任负责培育工作总体事务,班长负责班级管理及教学辅助事务,班委负责上传下达密切联系其他学员”的三级管理机制。且班委中至少有1名是党员,负责班级党建工作,将高素质农牧民教育培训与基层党建有机结合,广泛宣传党章党规和党的基本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农牧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二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围绕综合素养、专业能力、拓展提升三类课程,开设思想政治、农业通识、“三农”政策、涉农法规、绿色发展、农产品营销、农业经营管理、产品展示、农作物评比等“一揽子”模块化课程,根据培训对象和目标,灵活选择培训时间、内容。三是突出多路径培育。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培育模式,用活“云上智农”APP、“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在线学习平台”等优质教学资源,同时组织学员到实习实践场所或合作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现场观摩、实地体验、动手操作、现场交流、模拟教学,全面提升培训效果。
(三)突出一个“实”字,务实化能力培育。牢固树立“选育用”一体化培育理念,推动高素质农牧民遴选、培育、使用各环节与“三农”政策有机衔接。将高素质农牧民与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有机结合,项目中的科技示范户按专业分类从高素质农牧民队伍中遴选,同时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方式,保证培训效果;培育过程中充分突出务实化培训,专业技能课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数的60%。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培育中线上学习学时数不高于8%、实习实训的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数的2/3。
(四)突出一个“常”字,常态化巩固提升。围绕培训对象产业发展情况,通过电话回访、田间学校活动日、微信互动、线上问诊、上门回访等方式,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的跟踪指导和服务。持续跟踪农牧民培训后产业发展,开展政策宣讲、项目推介、技术指导等延伸服务。积极组织高素质农牧民参加农牧民学历提升教育,对接金融信贷和农村电商,加大产业支持力度。举办论坛、展销会、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路演等活动,搭建交流服务平台,展示新时代高素质农牧民风采。
二、成效显著,激活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为乡村振兴添枝加叶
(一)培育了一批“田秀才”,乡村人才更足了。参与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多名大学生”等学历提升计划,累计培训基层干部1000多人次,培养农民大学生600余名,培育了11名全国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对纳入名录的270名家庭农场主开展轮训,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实施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累计轮训家庭农场主12场次,推选自治区级青年农场主40人。同时培养了200多名农机手,加快推动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为我旗被认定为国家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旗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带动了一批“领头人”,发展路径更广了。全旗2000余家合作社全部纳入培训范围,进行了分类型、分阶段、重实效的培训,全面提高了带头人高质量发展能力。7年来累计培育了1359名高素质农牧民,培训人次达到1万余次。依托线上培训平台,持续开展农牧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农牧民手机应用培训率达到70%。高素质农牧民辛向华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1年度全国100名农民教育培训“百优保供先锋”、王五命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充分发挥了高素质农牧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