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苏北地区稻田养蟹的效益及技术要略的论文摘要:稻田养蟹具有积极的意义,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关键词:稻田养蟹; 生态效益; 技术 水稻是苏北地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大约在1500万亩左右,苏北大多是平原地形,水域广阔,为开展立体养殖、多种经营提供了途径。稻田养蟹就是途径之一。稻田养蟹在利用资源、富裕农民、发展经济、繁荣市场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农民开展立体生产、种养结合、多种经营、发展生态农业具有较大作用,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 稻田养蟹的效益分析1.1 减少除草工序 河蟹为稻田除去杂草,减少种稻中的除草工序。稻田除草是种稻田间管理中较为繁琐费工的生产环节。稻田养蟹后,不但可以减少人工除草的劳动,还有人工除草无法相比的除草经常性和除草剂不可比拟的除草彻底性,尤其能节省费用和减少环境污染。1.2 降低除虫费用 河蟹为稻田除去害虫,降低稻田中的除虫费用。稻谷种植中的一般害虫都要经过水体生活后,再危害稻禾的茎叶。蟹可摄食稻虱、浮尘子、叶禅、卷叶虫和稻螟蛉等害虫。编辑:. 。摇蚊幼虫、蜻蜓幼虫、龙虱幼虫、红娘华等都是蟹的摄食对象。可以说这是一种生物防治作用,可大大减少施药和用工的投入。
1.3 节省农田中耕的用工 河蟹的爬行运动和摄取底栖动物的行为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减少农田中耕的用工。稻田中有一些水生生物生活在浅泥中,也有一些生活在泥表面,如河蟹喜食的稻田藻类就有底生、半底生和浮游三大类。.底生藻类生长在土表,形成藻层的冠状群落,半底生藻类主要为丝状多细胞绿藻,附着土表或长入土中,底栖动物中的田螺、水丝蚓均生活在泥表层,河蟹摄食时可使泥土松软通气,用利于肥料的分解和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从而促进稻禾分蘖和根系发育。1.4 保肥和施肥作用 保肥是指河蟹摄食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而这些生物的生长,不同程度地消耗了水田的肥料养分,故在减少了耗肥因子的同时起到了保肥的作用。施肥是指河蟹排泄的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钙等营养成分,是优质的肥料。另外,由于养蟹的需要,稻田田埂加高,田内蓄水量增加,可以节省用水和保持水温。 2 苏北稻田的生态环境利于河蟹养殖 2.1 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苏北地区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光照条件好,土质松软、水量充沛、水温适宜、溶氧量大、营养盐类充足,松软的土质给螃蟹的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气、灌溉水以及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多种水生植物和水稻根系带来了充足的溶氧。
稻田中的磷、钙、钾等营养盐比池塘和湖泊丰富得多,丰富的营养盐类是河蟹生长蜕壳必不可少的物质。苏北地区河道密布,水源无污染,充足。稻田土质以黏土为主,黏土对保水和防蟹掘洞逃逸均有利。 2.2 提供丰富的饵料生物 由于稻田水浅高温,光照充足,为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水、土、光、热、气等非生物环境因子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环境因子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形成了一个功能上统一的整体。3 养蟹稻田的技术特点 稻田水位较浅,一般只有3~7 cm,深者也不过15 cm左右,而且水位的升降变化是根据水稻不同发育阶段的需要而变化的。这对养蟹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所以,养蟹稻田应该加高和加宽田埂,千方百计地提高水位。为了使稻田保持一定的水位,一般要求将田埂加高至80~100 cm,埂面宽2~4 m,底宽10 m左右,夯实以防漏水或大雨时水漫埂逃蟹。由于稻田水浅,水温受气温影响较大。在夏季,有时水温可达40 ℃,以下午15时为最高,凌晨3~6时为最低,昼夜温差可达5~16 ℃。河蟹成蟹适宜的生长水温条件为10~30 ℃,22~28 ℃是河蟹生长的最适条件。
当水温高于35 ℃时,河蟹出现明显不适状态;水温达39 ℃时,河蟹则昏迷并逐渐死亡。有效解决办法是开挖蟹沟和蟹溜。一般方形田除在田的四周挖沟外,还在中心挖一个“十”字沟,使沟形成“田”字形;若田的面积较大,可挖成“井”字形;若稻田为长方形,可将蟹沟挖成“日”或“目”字形。在蟹沟连接处可开挖1个蟹溜,面积根据田的面积大小而定,一般为2 m2左右。开深开宽蟹沟养蟹,效果更好。开挖蟹沟和蟹溜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