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近几年来,我们谈论得比较多的一项技术就是生物絮团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上的应用,其实这项技术在鲶鱼养殖中也有非常多经典的案例,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该技术得到一些家庭养殖场的青睐,有报告显示,用生物絮团技术配合循环水技术养殖鲶鱼最高单位产量可达250千克/m3,一般可以达到30-40千克/m3。(文章末尾附视频)
生物絮团是指通过调节水体中的营养结构,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增殖,经生物絮凝作用结合水体中细菌、原生动物、藻类、有机质和无机物而形成的颗粒物质。在养殖过程中,通过调节水体中的碳氮比,促进养殖系统中异养细菌的大量繁殖,进而形成包含多种微型及小型生物的絮团颗粒,并通过同化作用吸收水体中的氮,转化为养殖动物可以重新利用的蛋白来源,有效降低了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氮等有害氮含量,饲料蛋白利用率大幅提高,构建了良性的池塘生态营养循环,促进水产养殖业高效、节约、环保和健康。
但是由于异养细菌大量繁殖时的呼吸作用强,生物絮团技术养殖条件下水体溶氧消耗比传统养殖条件显著提高,因此必需持续不断地保持对养殖水体的充氧,这样也带来了较高的充氧成本的消耗,这一点养殖户是需要注意的。
印度尼西亚的研究人员在2014年做过实验,在2×1.5×0.7米规格的池子中放养了5000尾(平均体重2.5克)鲶鱼,密度达到2380尾/立方米,用生物絮团技术结合循环水技术,最后平均1立方水体收获了250千克鲶鱼,料比为0.9-1。
该技术的发展背景主要是解决淡水资源有限、环境污染、资源效率低下等的问题,同时改变鲶鱼在消费者思想中肮脏的印象。如此高的产量也得益于鲶鱼超高的环境耐受性和抗病力,使得它非常适合高密度养殖,从目前东南亚的家庭养殖场使用生物絮团养殖鲶鱼的产量来看,单位产量一般能达到30-50公斤/立方米。
另一个实验对比了土塘与生物絮团技术养殖革胡子鲶的优缺点。土池塘的放苗密度为1.5尾/平方米,合1000尾/亩,生物絮团养殖系统的密度为12.6尾/平方米,合8405尾/亩,放苗规格为平均47克/尾。 经过210天的养殖,外塘鱼的平均体重为630克/尾,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为542克/尾。也就是说外塘养殖的鲶鱼规格更大,生物絮团养殖的鱼类规格较小。尽管规格上有差异,由于放养密度高,生物絮团系统的单位产量更高,达到7.7千克/立方米,而外塘为1.5千克/立方米。与静水池塘相比,生物絮团养殖系统能减少鲶鱼泥土腥味的发生机率,从而改善肉质。此外,生物絮团还包含了丰富的天然益生菌,具有抵抗弧菌、寄生虫感染的能力。
在池塘中,藻类吸收氨氮占主导地位,几乎没有硝化作用,而在生物絮团系统中,藻类的吸收和硝化作用保持了水体较低的氨氮浓度,因此生物絮团的培养是最为关键的技术。添加糖蜜是比较经济有效的方式,糖蜜用于增加益生菌的营养,从而提高益生菌的净水能力。同时提高生物絮凝团的营养价值,从而提高鲶鱼的生长速度,降低饲料系数。通常,养殖户先在30升的水中加入1.5千克鱼粉,1.5千克谷物,250mg/L糖蜜和5mg/L益生菌(芽孢杆菌),发酵24小时后,再将发酵好的益生菌分别泼到养殖池中,通过发酵可以丰富生物絮团含量和活性。
在使用生物絮团技术养殖鲶鱼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关键因素,首先要选择优良的鱼苗,以提高生产效率。其次,要广泛选择地饲料,不同的饲料或饵料对生物絮团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要根据情况来调整饲料和投喂策略。由于现在饲料成本高,养殖户可以考虑使用替代原料或自己配饲料进行养殖。再次,要做好养殖计划。饲养计划的准确性会影响收成,并不是越高产越好,要根据市场情况,收获规格确实养殖密度,以保证单位的产出和效益的最大化。最后,就是要注意应用益生菌和定期少量换水,保持生物絮团良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