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为我国特有珍惜物种,因其夜间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民间俗称“娃娃鱼”。目前,富顺多家企业均有人工养殖大鲵,但通过天然洞穴养殖大鲵尚属特例,十九日,记者慕名来到琵琶镇农场村十八组,亲眼目睹了陶礼江夫妇养殖的洞穴大鲵。
琵琶镇农场村,在当地有一个天然洞穴,名曰“佛见洞”,洞宽约四百平米,平时闲置,颇为简陋,而今,这原生态的环境中却蕴藏着“宝藏”。
当天,五十岁出头的陶礼江正在砌砖修池,说起回乡创业,陶礼江开始娓娓道来,九十年代初期,陶礼江夫妇和多数村民一样,随潮流外出务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夫妻俩开过餐馆、搞过水产养殖,常年的漂泊和不懈的奋斗,因时运不佳,仍没改善他们原有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陶礼江夫妻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致富经栏目上看到养殖大鲵的节目,这个成功的故事自此开始在陶礼江脑海中扎根,创业成为两人梦想的新起点,“我就是想干一些别人不想干、不敢干的事,”陶礼江说道,自己有水产养殖技术和经验,回到老家又有现成场地,为什么不去拼一下呢?一番商量,夫妻俩关掉了外地经营的餐馆,回到家乡,酝酿起了自己的养殖事业。
没有大鲵养殖技术,陶礼江便远赴陕西汉中学习,两年前,学成归来,陶礼江开始找寻最佳养殖地,一番寻找,最终,陶礼江被“佛见洞”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所打动,“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大鲵的生长,”说干就干,大鲵养殖场正式投入运行,经过两年多的辛苦努力,养殖场逐渐有了起色,陶礼江夫妇也看到了希望。
“投入了百余万,最初引进的鱼苗也长成三四斤左右的商品鱼,再过几个月就可以上市销售了,有了循环资金,养殖场就有希望了。”妻子吴六姐说,丈夫很是辛苦,为了节约成本,这几年吃住都在洞穴里,全家也都搬过来了,一条心,就是要把养殖事业做成。
现在,陶礼江的饵料基地已经投入使用,通过自己以前的水产养殖技术,为养殖的大鲵提供饵料,将大大降低养殖成本。陶礼江说,孵化技术也没有问题了,现在就是要在品质上和销售上下功夫,让这生态美味的“珍稀品种”走向寻常百姓的餐桌。(林锋 记者 黄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