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种植猪苓视频_种植猪苓市场前景怎样_猪苓种植致富百万

前 言:宁陕地处秦岭南麓,自然生态优势得天独厚。气候主体差异十分明显,被专家称为“中国的绿色动植物宝库”。根据宁陕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是地道药材发展的理想适生区,根据调查统计,宁陕有各种药材1034种,其中:植物类药材975种,动物类药材49种,矿物类药材10种。列入《中国药典》的就有370多种,常年收购的药材有130多种。其中:猪苓更是我县独具的地道药材之一。近几年,经过部分高海拔乡镇干部、农民尝试栽种半野生猪苓技术获得了成功,为了进一步提高猪苓的栽培技术,使种植户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县科协的同志根据群众需要,经过实地调查,采集大量第一手资料,认真收集整理,精心编制了《猪苓半野生人工栽培技术》读本。该书属科普读物,主要介绍我县人工栽培猪苓的实用技术,此书文字简捷,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希望能给广大猪苓种植户有所帮助,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猪苓属多孔菌科真菌药物,在我国入药有2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利尿、渗湿、祛痰、耐毒的功能。近年来发现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还具有抗癌的作用。随着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加之自古以来猪苓都是靠采野生供药,自然资源逐渐减少,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猪苓市场成供不应求之势。近年来科技人员和种植户在天麻人工栽培的基础上对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反复试验,成功探索出了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省时、省工、省投资、产量高,收益大。

一、 猪苓的形态结构

猪苓菌核属多年生,呈块状或者不规则条状或扁圆块状,半木质化,用手按压有弹性。大小不一,大的长有30厘米、直径3—10厘米,形似生姜块状,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猪苓菌核表现的有伴有根状菌素,子实体由菌核上长出,俗称“猪苓花”、“猪苓菌”、“千层蘑菇”、芳香、鲜美味佳可食用,为著名珍稀的食用菌。一般在每年伏天连绵阴雨后接近地表的菌核顶部长出,菌柄基部相连,上部大量分枝,形成一菌丝盖。单个的菌盖圆形,直径1—4cm,中央显脐状,表面近白色至淡褐色,边缘薄肉质。孢子卵圆形6.6×7.6×3.8cm。猪苓菌丝无色透明,直径1—5cm,具有横隔和分枝,及锁状联合等特征。猪苓以菌核入药,在野生或家栽的猪苓穴中,都可看到黑、灰、白三种颜色的猪苓,俗称黑苓、灰苓、白苓。又名,鸡屎苓、猪屎苓、野猪屎、地苓。

二、猪苓的生长习性

猪苓常年生长在海拔1000---3500米左右的向阳林区,尤其是杂树林内居多,常生长于桦树、柳树、杉树、青湿树木、狗骨子、白杨树、青岗树、岩马桑、花叶子等阔叶树的树根上,木苓松林内也有分布。土壤的结构与性质对猪苓的生产有很大的关系,猪苓适宜生长在土壤疏松、有机质丰富、腐殖酸含量高的沙质土壤,坡向东北及西北,坡度在20—50度的向阳坡。猪苓菌核上常有密环菌伴生,具有喜阴凉、湿润的特征。猪苓对温度的变化敏感,当温度在10度时猪苓开始萌发,17—19度时猪苓开始生长,22度时子实体开放;当气温在8度以下,25度以上时即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生长期最适温度为15—24度,一年中4—6月和9—10月为菌丝的活跃生长期。猪苓在土壤中的分布深浅不均,最浅的露出地表,最深的距地表1米以上。土壤的含水量以30%--50%为适宜,栽培猪苓应选择PH值为5—6.7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猪苓不能直接寄生于树上,必须依靠蜜环菌提供养料。猪苓对氮、磷、钾肥要求不高、种植时一般不需要施肥。猪苓属于真菌中药材,可以人工分离菌体和菌种栽培,因此猪苓的生长发育需要经过担孢子、菌丝体、菌丝菌核和子实体四个阶段,实践证明,猪苓遗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无性繁殖,一种是子实体遗传,有性孢子遗性繁殖。无性繁殖过程:白苓—灰苓—黑苓;菌丝特化过程:菌核—子实体—孢子—菌丝。

三、猪苓的分布

猪苓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国家,亚洲的日本也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河北、安徽、河南、湖北、福建、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其中:山西、陕西、四川、云南为主要产地。

四、猪苓栽培方法

(一)、菌材培育蜜环菌是供猪苓生长的营养来源,在栽培猪苓前要先培育蜜环菌的菌枝、菌棒、菌床。

1、菌枝培养。于3月~8月选直径为1厘米~2厘米的枝条,截成6厘米~10厘米长的小段,在0.25%硝酸铵溶液中浸泡约10分钟,备用。挖一个长、宽、高分别为60厘米×60厘米×30厘米的坑,坑底铺垫一层树叶,将浸泡好的树枝段在坑内平铺2层,上面摆放带有蜜环菌的菌枝,之后再盖一层薄土,然后再摆放两层树枝段,如此反复摆放6层~7层,最后覆土5厘米~6厘米厚,以树叶覆盖,培育40天。

2、菌棒培养。将选好的直径6厘米~12厘米阔叶树枝干锯成40厘米~80厘米长的木段,在木段上,每隔10厘米~15厘米砍一木质部深的小口,将蜜环菌种接种于小口处。将接种后的木段搭成井形架。置于1℃左右的温度下培养2个~3个月。也可以按照菌枝培养的方法,将木段置于坑底,每层平铺100根~200根木段,两层木段之间加入蜜环菌枝2根~3根,用土填充空隙,共摆放4层~5层,最上层覆土10厘米厚。

3、菌床培养。一般于6月~8月或10月至翌年3月进行。先挖30厘米深、长度及宽度均为60厘米的坑,坑底铺一层树叶,摆放新鲜木段3根~5根,其间距为2厘米~3厘米,放菌枝2根~3根,上面覆土10厘米厚。

(二)、菌核的培植

1、制备菌种。夏季采收猪苓后,将猪苓籽实体晾干(切忌熏烤、曝晒和雨淋)。揉成粉末状,即制成孢子菌种。也可选个头小、瘤状物多、表面凹凸不平的猪苓直接作种。

2、接种菌种。在4月~5月,先将腐殖土壤翻耕,耙平,挖穴深30厘米~50厘米。穴内放入3根培养好的菌材,将菌种接种在菌材间蜜环菌生长旺盛之处,并用树叶填充间隙。也可直接在底层菌材上放一层猪苓菌种,最后覆盖腐殖土或沙土。

还可将培育好的菌床挖开,取出上面几层菌棒,将猪苓菌种直接铺于最下一层菌棒上,再用树叶填充空隙,然后按上述方法摆放菌棒和猪苓菌种,最后在顶层覆土30厘米厚。

(三)、种植技术要领

猪苓的栽种、选种、选点、和整地非常重要。种苓要选生长了1—3年的深灰色或油黑色具有韧性和新鲜感猪苓菌核,直观老化、退化、病状(老皮老僵、坚硬有眼、端面呈深褐色和黄色)的不能用。选点要选在海拔在1000米以上房前屋后的空闲地、荒地和林下进行种植,耕地也可种植。所选地点都可进行坑栽和带栽,要因地制宜,依地型、随坡度、开挖成坑田或条带(坑田:长70厘米,宽60厘米,深20厘米左右;条带:长短、深浅不等,以宽度80厘米左右为准)。整平后,均匀铺一层压实约1厘米左右厚的林下潮湿的阔叶林树叶待种。

1、猪苓种、蜜环菌种、新木棒套旧菌棒和菌枝种植法:在夏秋季种植,选择桦树、杨树、毛栗树、青冈和橡子树直径在3—10厘米左右的新鲜树棒,截成与事先培养好的菌棒或种过天麻和猪苓带有蜜环菌丝的旧菌棒同等长,在两方或四方每隔3—5厘米砍一个鱼鳞口,在预先挖好的条带或坑田上面均匀铺好树叶,间隔6—10厘米放一根新棒,再放一根菌棒,以此类推。将直径1—2厘米新树枝斜茬砍成长6—8厘米左右,相似“人”字形摆在两棒之间,并靠近新棒两侧匀称摆蜜环菌种,再在棒间均匀投放野生新鲜猪苓种(每平方米1.5公斤左右为佳),然后覆盖一层树叶,并将条带和坑田上方林下腐殖土层刮下填充间隙(厚度5厘米左右),轻轻压实,不留空隙,按同样的方式种第二层,然后盖土6—10厘米左右,形成龟背状,以利排水。

2、两种(猪苓种、蜜环菌种)同播种植法:在春夏季种植,种植前一个月左右选择适宜树种截成50或60厘米长的同规格树棒,每隔3—5厘米砍一个鱼鳞口,利用清林的小树或枝丫梢头砍成6—8厘米左右的马蹄形树枝,堆放在林下半阴半阳的地方,经过昼晒夜露至半干备用,待有猪苓种时即可在林下环坡势开挖条带或坑田(规格同上),铺一层压实约1厘米厚的林下潮湿腐烂树叶,按间隔6—10厘米顺带摆放备用树棒,两棒之间以“人”字形摆放备用树枝,在树棒鱼鳞口与树枝交接处投放优质蜜环菌种(每平方米两瓶),同时在此处摆放野生适龄猪苓种,再覆盖林下树叶和腐殖土5厘米左右,再种第二层,最后覆盖林下树叶和腐殖土6—10厘米即可。还可在覆盖层上直播党参或种植与猪苓生长周期相近的草、木本药材,实行立体栽培,效益倍增。

3、固定菌床种植法:固定菌床的培养必须在计划种植猪苓的阔叶林下就地进行。根据地形坡势挖成条带或坑田,除不下猪苓种外,可像第一种种植方法那样采取新树棒、搭配旧菌棒、菌枝的方式培养菌床,也可按第二种种植法那样采取新材新料投放新菌种的方式培养菌床。种植方法:猪苓种到位后,将菌床覆盖的腐殖土层铲开,当见到菌棒时,便在两棒之间用手掏挖或用合适的树棒钻眼投放适量的种猪苓覆盖腐殖土层6—10厘米。

4、试验性塑料拱膜速生种植法:按第一种或第二种的种植方式均可,另加适量的锯末(香菇袋料旧棒子)、玉米粉、麸皮、葡萄糖粉配置成养料,用竹杆拱棚。除夏季覆盖遮阳网以外,其他季节据情覆盖塑料薄膜,以把握猪苓生长的适宜温度、湿度和透气性能为度。在种植后的第二年春季,采取人工加养的措施促使猪苓生长,于十一月份翻窝取种,或使其继续生长成商品猪苓。

五、猪苓栽培易发生的病虫害与防治

1、关于虫害的问题:在猪苓栽培的段木上发生了各类不同的虫害,据分析,大多是螨类以及马陆等害虫在作怪,防治办法很简单,使用辛硫磷药物,按说明的最低浓度配对后浇入栽培堆即可,一般为1000倍左右,此后注意预防,比如清理周围环境、断绝虫源等,也可每3~7天对周围喷洒一次杀虫药物,即可预防和切断害虫来源渠道。

2、关于段木发生杂菌的问题:段木由于速效营养较低,一般杂菌不易对其形成侵袭,但当栽培半年左右,段木长期在无光、潮湿的环境中,也是很容易遭到杂菌侵袭的,一般多为木腐菌类杂菌,即真菌,预防措施为选择优质菌种、掌握合适的水分、温度等条件使蜜环菌健康生长,并尽快与猪苓密切接触,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但是,一旦发生杂菌,可将菌材涂刷100倍左右消毒王溶液,然后即可照常管理。

3、关于猪苓消失的问题:打开栽培堆,找不到猪苓的大菌核,甚至连小菌核也没有,这就是所谓“猪苓消失”。原因有三:一是无性栽培用的猪苓(菌核)种有问题,或者感染病毒病菌、或者失去活性,被蜜环菌“吃掉”;有的可能是有性栽培用的猪苓菌种老化、退化,或者在运输途中受热等不适条件失活,导致栽培后其营养被蜜环菌吸收殆尽;二是蜜环菌菌材属于多代培养,本身没有供应营养的能力,使猪苓没有营养来源而消失,或者有性栽培用的蜜环菌种老化退化引起的抗性低,无法给猪苓进行营养供给;第三,如果猪苓种和蜜环菌种没有问题,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不当,如水分问题,蜜环菌可以在水中正常生长,而猪苓则要求土壤含水率在30%~40%,水分稍大,猪苓因通气不足而不能从蜜环菌菌索上吸收营养,水分过大,猪苓因通气不足而失去活性,这时,蜜环菌菌索就会很自然地从猪苓菌核中吸收营养,最后导致猪苓的“消失”。一般可以安排半个月左右浇水一次即可满足猪苓对水的需要。

4、关于生长速度慢的问题:猪苓属于长周期生物,一般需要三年左右才能长成,栽培半年时间,猪苓跟小块生姜差不多大,属于正常情况。一般条件下,蜜环菌菌索需要大约两个月左右时间才能与猪苓密切接触,此后还要经历一个营养与反营养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正常供应阶段,半年时间能够长成小块生姜大小,此后还有两年多时间,一般单块重量可达250克以上。

5、关于温度问题:猪苓的正常生长温度,在14~28℃之间,达到30℃以后,就会自动进入生理休眠期,所以夏季管理,更应当心。尽快在栽培堆上覆盖树叶、杂草或草苫等,给猪苓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

六、采收、加工与销售

1、采收时间:利用蜜环菌菌种或菌种进行人工栽培时,一般3—4年即可收获。采收的感官标准是:开穴检查,黑猪苓上不再分生小(白)苓或分生量很少,甚至猪苓已散架时,可及时予以挖出。如果蜜环菌菌材的木质较硬,或实用的椴木较粗,可以只收获老苓、黑苓及灰苓,留下的白苓继续生长,如因椴木已被充分腐解、不能继续为蜜环菌提供营养,则必须全部起出,重新进行栽培。

2、收获季节:一般在每年4月份或11月份前后采收,最好在成熟或休眠期,应选择晴好天气,并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方可,注意尽量不要在雨、雪天采收,以防冻伤损坏。

3、采后处理:收获后的猪苓,首先必须进行分级,猪苓可直接用于无性栽培播种。老苓、黑苓则按其个体大小分级,利于统一安排加工:其次讲黑苓用清水冲洗,讲不慎采挖破损的黑苓用作分离菌种,个体完整无损的,则用于晒制加工,根据温侯状况一半晒5—10天即可晒干,使含水率达10%--12%时,即可作为商品出售或保存。猪苓也可采用烘干的加工方法,时下最先进的当属远红外烘干机,但该设备一次投资约10万元,适合种植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生产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