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当起“鸵鸟王”

致富之路养殖基地_养殖致富经_养殖致富路有哪些项目

崔难难养殖的鸵鸟

亳州新闻网讯在谯城区立德镇乔楼村,返乡创业的崔难难在家门口建起了鸵鸟养殖基地,当起了“鸵鸟王”,“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走进鸵鸟养殖基地,只见一只只鸵鸟在悠闲地踱步、觅食、嬉戏。看见有人到来,它们便伸长了脖子东张西望。“鸵鸟很好喂养,不挑食,草料、玉米粉都是很好的饲料,养殖成本不高,10至12个月可出栏。”崔难难介绍,他是2019年在外地打工的时候,看到别人养殖鸵鸟,发现鸵鸟不仅好养殖,而且经济价值高。于是,他就萌生了返乡创业养殖鸵鸟的念头。

“第一批购买了32只鸵鸟。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感觉鸵鸟抗病能力强,养殖方式简单、经济效益高,接着又购买了40只。”崔难难说,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发展,目前,养殖场的规模越来越大,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

“这只种鸵鸟,外地客户给我3万块钱,我没舍得卖。”采访中,崔难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只鸵鸟一年的养殖成本仅需1500元左右。两年后,成年的母鸵鸟每年可下60至80枚蛋,每枚鸵鸟蛋售价为150至200元。

“如果孵化成雏鸟,每只可卖到600到800元,收益更加可观。”崔难难表示,他将探索新型现代化养殖方式,坚持提质增量扩面的发展方向,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把乔楼村打造成谯城区鸵鸟养殖基地、鸵鸟孵化基地,产生更大经济效益,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我是赶上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的鸵鸟养殖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崔难难告诉记者,2020年国家出台新政策,把鸵鸟划为禽类。现在养鸵鸟就像养鸡、养鸭一样方便了。

据立德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镇坚持党建引领,围绕乡村振兴,积极探索特色养殖业发展,利用“基地+示范户+合作社”的能人效应模式,不断孕育新的商机,逐步形成覆盖一二三产的全产业链布局,帮助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记者 李鹏 通讯员 周玉海 文/图)

“吸血虫”变成“吸金器”

致富之路养殖基地_养殖致富经_养殖致富路有哪些项目

崔正伟的水蛭养殖基

亳州新闻网讯 提起水蛭,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不过要说起水蛭的另一个名称——蚂蟥,就有人觉得既熟悉又害怕了。可就是这个让人生畏的“吸血虫”,在咱们亳州,水蛭却成了村民致富的“新法宝”。

盛夏时节,走进谯城区华佗镇慧植禾蕴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水蛭养殖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长方形水池。每个水池里都安装了供氧装置,水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氧气泡泡,一片生机勃勃。

“不用怕,我养的水蛭不吸血,你可以摸摸,软乎乎的,很可爱。”基地负责人崔正伟从水池里捞出几条水蛭笑着对记者说,夏季温度高,白天水蛭都钻到水底“避暑”去了,清晨才会露出水面。因此,每个池子都安装了循环水装置,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要不停地往池子里打水,防止由于水温过高,造成水蛭死亡。

崔正伟顺手从水里摸出一个苗盘,滔滔不绝地谈起水蛭养殖技巧。这些苗盘是专供水蛭栖息的地方,模拟水蛭生长环境,能促进水蛭生长。养殖水蛭不仅要注意水体变化,还要保证食料新鲜。水蛭的主要食物是螺蛳,每天要消耗一吨多的螺蛳,因此每天要有专人对水池里的残饵进行清理,才能保证食物新鲜。

养殖水蛭虽然麻烦,但时间短、效益高。崔正伟说,每个池子大约有180平方米,经过4-5个月的养殖,每个池子可收获水蛭36公斤左右。按照目前市场行情每公斤220元计算,这个养殖基地年毛利润在70万元左右。

据悉,水蛭可以入药,并且药用价值较高。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加,水蛭的经济价值节节攀升,被业内人士誉为“软黄金”和水中“人参”。“亳州是中华药都,所以即使是像水蛭这样的‘吸血虫’,也能变成‘吸金器’。”崔正伟开心地说。

近年来,华佗镇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当地农民发展特色养殖,全力打造养殖专业村,发展养殖专业户,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格局,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记者 李鹏 通讯员 黄涛 文/图)

黑斑蛙“蹦出”致富路

养殖致富经_养殖致富路有哪些项目_致富之路养殖基地

邹辉正在喂食黑斑蛙

亳州新闻网讯 走进蒙城县立仓镇茨北村,一个个养殖大棚映入眼帘,时不时传来“呱呱”的蛙声,不禁让人想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年景象。数以百万计的黑斑蛙绘就出产业发展新底色,“蹦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养殖黑斑蛙,前景非常好。”养殖户邹辉说,2019年退役后,在他心里一直有着回乡创业的梦想,通过多方考察发现黑斑蛙的市场需求大,最终在茨北村“两委”的协调下,流转土地建设黑斑蛙养殖基地,成立了水清清农业专业合作社。

据了解,黑斑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和磷,有助于青少年骨骼生长和预防骨质疏松,特别是它所含维生素E、锌、硒等微量元素,更为人体生长所需,蛙肉性凉味美无毒,是大补元气治脾虚的营养食品,不愁销路。良好的发展趋势,让邹辉对黑斑蛙养殖充满信心。

邹辉的黑斑蛙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已经发展到30多亩,连年取得大丰收,还带动了附近村民务工就业。“自从村里有了黑斑蛙养殖基地,我就不用外出务工了,在合作社干活,每月不仅能赚到3000元左右,还可以照顾家庭,非常方便。”村民李秀英高兴地说。

茨北村的黑斑蛙养殖基地是立仓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聚焦乡村振兴总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本地产业,引进优势产业,鼓起村民“腰包”,挺直村集体经济“腰杆”,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李鹏 通讯员 王龙飞 文/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