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朱佳鑫
常言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所以现在很多小型饭店、超市等都是夫妻档,在青岛即墨冯家河码头,最多见的却是养扇贝的“夫妻组合”。他们就像一只扇贝的两片壳,夫妻齐心,各自发挥特长,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养上3000笼扇贝,一季下来能收入30万!
上岸的扇贝
4月26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鳌山卫冯家河码头。码头一侧停满了百余艘小渔船,再靠近,从南往北,渔船和码头上最显眼的是红头巾、黄头巾、红帽子和白帽子。每一艘船上都有两个人,一个蹲坐在船上用斧头、小铲子敲打着密密麻麻的扇贝,分拣装到一个一个网兜里。另一个人则把一笼笼的扇贝用铲子往下铲,然后倒扣在船板上。有人把分拣好的一网兜扇贝垂直放入海水中,来回摆动,冲洗着扇贝表面的泥沙及附着物。有的把冲洗好的十多网兜扇贝,通过斜坝的滑道运送上岸。混合着马达声,各家各户的渔民,两两忙活得不亦乐乎。
岸上,扇贝一网兜一网兜的过完秤,女主人和收扇贝的买家把账一合计,买家用手机一扫女主手中的二维码,叮的一声,钱到账了。双方都是发自内心的笑脸,冯家河码头的扇贝养殖户们正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和丰收的喜悦。
码头各家忙碌的身影
夫妻搭档养扇贝,父子组合收扇贝
走进繁忙的码头,看到各家各户的渔民们各自忙碌着,岸边有一位抱着三岁孩子的妇女于晓丽,正和一位年龄60岁左右的男士攀谈着。这位姓李的男子,来自莱西。每年,他在即墨冯家河拉完扇贝就到威海去采购扇贝,扇贝季节过了就到青岛沙子口或者烟台蓬莱、威海等地的码头收购螃蟹。
升降滑轮将扇贝提上岸。
他当天和儿子一起来冯家河码头收购扇贝,然后回莱西批发给当地的农贸市场。李先生说:“其实我们收扇贝也挺累,扇贝拉回去,凌晨3点半起来发货,批发完了货,吃点饭8点来钟又从莱西往这边赶收扇贝。我负责开车,儿子负责装货卸货。”
将刚上岸的扇贝从大网兜里倒到小网兜进行过称。
前几年冯家河码头还没有建设斜坡滑道,渔民都是踩着斜坡的台阶往上抬扇贝,没有过秤的扇贝一袋子就有七八十斤,这更是力气活。现在好了,码头有了斜坡滑道和起吊滑轮,双方都会省力很多。
于晓丽说:“我们村里有40多户养扇贝,都是夫妻档,这个活是个辛苦活,一般年轻人也没有乐意干的。”于晓丽的丈夫也有一份工厂的工作,现在是出扇贝的旺季,他丈夫都是早晨来码头帮着父母干一会活,然后再吃饭去上班,她则在家里带孩子。旺季时间不等人,60岁的公公婆婆都一心扑在海上,她就照看着女儿。
给扇贝过称,50斤一新网兜。
于晓丽家里今年养了一千多笼扇贝。她看着忙碌的公婆感叹:“太出力了,每天村民都是早晨四点到五点出海,六点或者六点半回到码头了,各家的妇女就开始帮着丈夫一起干活处理扇贝。因为大部分妇女都会有晕船的感觉,一般都不会出海,只在岸上等着船回来。如果发完了货,上午10点到中午12点的时间里,公公就回家稍微休息一下,婆婆就干干收尾的活。他们需要用小推车把处理干净的浮漂和扇贝笼运到船上,等到第二天早上四五点出海的时候放回海里。”这些从海上带回来的笼子得刮干净海藻、牡蛎、藤壶等附着生物,否则会影响扇贝的生长。这几乎是一个没有休止的过程,刮了长,长了刮,日子和汗水就在这样的循环中流走。
刚上岸的漂需要去除海草干净后再放回海里。
于晓丽的公婆已经把船上的扇贝分拣完,装到网兜里,抬到滑道上的运送板上。于晓丽的公公上岸发动起马达,运送板把七八十袋子扇贝运送到岸上。收购商李先生的儿子用手打开新的网兜,于晓丽的公公就把网兜里的扇贝倒到收购商的小网兜里,开始过秤。每一网兜装50斤,整齐地堆放在一处,这样便于统计算账,当天这些扇贝有1000多斤。李先生的儿子打开货车后备厢门,于晓丽和公婆两人把一袋袋扇贝甩到车厢里,这些新鲜多汁的扇贝一会就踏上转运莱西的旅程。李先生的儿子说,当天码头上出的扇贝少,只有六七千斤,到了周末或者五一的时候一天出货量达到一万多斤。
各家在船上把笼子里的扇贝倒出来,女主人负责分拣扇贝装网兜。
扇贝生长近两年,辛苦养殖三上岸
于晓丽说:“每年秋天阴历十月份十一月份,扇贝苗从烟台运过来,她家都是雇着大车去拉苗,品种是海湾扇贝。把扇贝苗放到笼子里放到海里,等到次年春天五月份中下旬,把已经长大一些的扇贝苗捞上来。把扇贝一笼分成分成两三笼,再放回到海里。等到过了阴历八月十五,再捞上来,雇用一些妇女把笼子里的死扇贝分拣出来。把扇贝外皮上长的牡蛎苗用铲子或者刀砍下来,那个时候扇贝的大小直径有2厘米左右,然后分好笼再放回海里养。笼子里如果跑进螃蟹、海蛎子、海螺都会吃扇贝,所以捞上来检查苗的时候要分拣出死的,然后把这些扇贝的天敌清除掉,到了第二年的四月份就可以长成丰收了。等到五月中旬,扇贝就收完了。”
铲扇贝用的铲子
今年到现在,冯家河码头已经出扇贝半个月了。于晓丽的公婆今年养了1000多笼,去年养了2000多笼,由于这片海域要开发建设,他们减少了养殖量。于晓丽说现在的扇贝是最肥最鲜的时候,可好吃了。他们回家都吃个头小的扇贝,一是大个头的多数要卖,二是觉得小个头的别有风味。扇贝蒸熟之后,把扇贝柱和扇贝边分离出来。扇贝柱自然鲜美,扇贝边也可以拌凉菜、拌洋葱、蘸醋、炒菜吃也很好。
旁边的一位妇女冯女士和丈夫也已经把自家的扇贝在船上分拣完,用大网兜挂在船舷上,把扇贝浸泡在海水里,等到下午三点收购商来拉走。他们家当天也捞了1000多斤扇贝。说起养扇贝的辛苦,冯女士也是非常感慨。
特别是第二次上岸分拣扇贝的时候,要把死的扇贝分拣出来。普通人可能只有分辨出开口的扇贝是死是活,她们却能一眼看出闭口扇贝的死活。问及方法,她笑着说,时间长了,就有经验和直觉,这个很难用语言形容。秋天八月十五之后分拣扇贝苗的时候也很忙碌,经历夏天高温,有部分扇贝苗会死掉,需要分拣出来。砍扇贝的砍扇贝、缝笼子的缝笼子,时间不等人。记者注意到,码头上的妇女,只要在船上分拣扇贝,全身都是泥点子,虽然戴着口罩,戴着帽子,泥点子都溅到眼皮周围。
冯女士说这个村里有40多户都是夫妻搭档,挣得辛苦钱也不舍得雇人,年轻人也没有人乐意干,所以都是两口子搭档干。现在码头上干这个活的都是50岁左右到60多岁的村民。他们每天出海的工具挺简单,一般带个篮子,篮子里有水壶、探照灯、手套。
养上扇贝三千笼,收入可达三十万
正在船上分拣扇贝的冯洪彬两口子低头干着活,他今年55岁,他们家当天捞上来的扇贝有2000斤。冯洪彬坐在船上用铲子把笼子里粘在透气片子上的扇贝铲下来,她媳妇则负责分拣扇贝。冯洪彬夫妇有两个孩子,老大是男孩今年30多岁已经结婚了,老二是女儿正在上高中。他家养了4000笼扇贝,一年扇贝收入能达到三四十万元。
冯洪彬说,今年较去年的产量差不多,但价格比去年上涨了10%。去年一般每斤4.8元到5元,今年是5元多一斤。冯洪彬说他媳妇掌管“财政大权”,他不管钱,一切收入都是媳妇费心操持,他觉得女人性格比较细致,还是由老婆来管钱吧。
用铲子把扇贝铲下来。
渔民冯洪海和其他两家村民坐在岸边抽烟休息,他们三家已经把各自的扇贝运送到岸上了,在等来拉扇贝的客户。冯洪海的手被水泡的很粗壮,手掌手指都很粗,他说他们渔民的手都这样。特别是在收扇贝的季节,整天拉绳、用力,指头都会变粗糙,手上经常会破点小皮都是很正常的。等到冬天不干活的时候,把手养一下,会重新变白变嫩一些。帮忙的妇女们全身上下武装得很严,只露出了眼睛,但是,眼皮周围还是溅满了小泥点子。一位姓周的妇女说,她们女的在收扇贝季节会忙一些,不忙的季节会找点零工做,或者在家理家。
渔民把分拣好的扇贝放到斜坡滑道准备运送上岸。
一位没有穿水衣的冯先生一直站在岸边看着码头忙碌的一切,充满兴趣。冯先生以前也是扇贝养殖户,他养殖的区域得到一次性补偿之后就不养了,但他还是喜欢到码头看村民们干活,不时回想一下他养扇贝的情景。他说,养扇贝虽然辛苦,但是遇到好年景收入还是可以的。每年风里来浪里去,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拿到钱很高兴,这一季下来养上个3000笼能收入30万左右,还是比干一般的工作强得多!他跟旁边的村民攀谈着,很有些“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大海就是这样,潮涨潮落,生生不息。
上午,各家渔民在船上忙碌着。
趁着旺季来抢鲜,千斤万斤赴济南
冯家河鲜美的扇贝也吸引了大量的采购商。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冯家河码头开进一辆一辆货车,排在岸边。
来自莱西收扇贝的于先生是聊城人,他把车停靠在冯洪彬家船的岸边,他也是把扇贝拉回去批发给农贸市场。他的货车比较小,他说一个扇贝季,自己在冯家河差不多要拉走12万斤扇贝。收扇贝多年他也有经验了,能一眼看出扇贝的死活。他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诀窍”,你看张口的那些扇贝,扇贝肉颜色发红的是雄性扇贝,扇贝肉发白的是雌性扇贝。
过完称的扇贝每网兜50斤。
来自青岛市区南山市场的张经理说,当天能拉回两三千斤扇贝。他们每天采购的数量不同,有时候买5千斤,有时候拉上万斤,这都是根据预订情况提前确定好的量。一般他会收购两三家渔民的扇贝。他从这拉货是5元多一斤,回到青岛分发给南山市场和华中市场,差不多要卖6元多一斤。他每天下午三点就到冯家河收扇贝,晚上回到青岛发货。这一季子下来,差不多要拉30万斤扇贝。不拉扇贝的时候就到城阳海鲜市场拉南方的蟹子往青岛的市场分发。
收扇贝的客户给扇贝撒上冰。
旁边的三位姓冯的渔民,他们当天是三家合起来一起出货,三位男士、三位女士。他们用起降滑轮和斜坡滑道把自己的扇贝运到岸上,分别记好自己家扇贝的网兜数并一一过秤,也是按照50斤一网兜重新装起来堆放在一旁,一会济南来的客户会把他们三家的扇贝装车。
来自济南的收扇贝的张先生,他们当天来青岛收3000多斤扇贝,每两天来一次青岛,平日最多的时候一天可拉走一万多斤扇贝,送到济南的批发市场。张先生说,平时这里的收扇贝的全省各地都有,青岛城阳和即墨的客户更多。
装好的扇贝即将运往济南。
来自平度收扇贝的黄经理,他当天准备拉回2000多斤扇贝,他也在冯家河码头拉了好多年扇贝,他说这里的扇贝质量品质有保证。黄经理说,现在这个季节的扇贝最好吃了,肉满满的,特别是刚捞上来的扇贝太鲜美了。
随着一辆辆满载扇贝的车辆离开,冯家河码头又渐渐恢复了宁静。这里喧嚣与静谧并存,辛苦与笑容同在,这是海风中真实人生的一个剪影。幸福有时很平凡,但平凡一样通达幸福……
过完称的扇贝装车运走。
记者手记>>桌上扇贝美,“粒粒”皆辛苦
临近五一劳动节,在冯家河码头采访,记者也不时被这些质朴的村民们感动。他们有着最简单的愿望。
村民于晓丽说,自己的婆婆周忠美60岁了,将近干了30多年了,她们这个年龄的妇女都很勤劳,每天干活不比男人干的少,砍扇贝,运送扇贝、抬、搬样样都能干。周忠美看到于晓丽把孩子带到码头,周忠美的小孙女快有一个月没有跟自己在一起了,孙女有点想她了,她就索性把孙女先带回自己的住处安抚一下。平日里都是周忠美白天带孩子,儿媳妇于晓丽出去打点零工。自从收扇贝季节到了,白天她都把孙女交给儿媳妇照看。周忠美说:“现在60岁了,不能给自己退休,还想着再干几年,多点挣钱,好给下辈孩子们花。”
莱西来的李先生和周忠美算账
渔民冯洪彬说:“活很辛苦,感谢老婆和我一同致富,我偶尔会故意说几句赞美的话、夸张的话让媳妇高兴一下,比如说媳妇真美丽、真贤惠,媳妇总是嘻嘻地笑着。”
冯家河村民于女士说:“她希望自己和丈夫身体健康,孩子们健健康康,趁着现在身体好再干几年,帮帮孩子们。”
周忠美上午干完活带着孙女先回家。
冯家河扇贝每年长成给村里的渔民们带来了富足,虽然辛苦,渔家人踏实地劳作着,他们也很知足。他们说:“自己50岁到60岁这个年龄没有其他生活技能,靠海只能吃海,如果不出海,也不能干别的,现在只有希望自己有个好身体,干到六十五岁之前再退休,能帮帮孩子们尽量帮一下,反正也闲不住。”
这里民风淳朴,就像扇贝养殖户冯先生所说,一个家庭最好的状态就是丈夫的好格局,妻子的好情绪,孩子好的教养,家庭和睦,你知道我的辛苦,我知道你的不易,孩子对父母的体量,父母对孩子的爱,大家把劲往一起使,传承勤劳致富最美家风。
一湾碧海潮生,冯家河40多户夫妻档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一叶扁舟创造出一条独特的致富路,也为众多市民的生活增鲜添味。
链接>>青岛扇贝三家族,外壳分为褐红白
爱吃扇贝的青岛市民,首先要感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福绥院士。1982 年,他首次从美国引进海湾扇贝,从26只亲贝开始,短短5年,使我国扇贝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突破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在中国北方海域形成一个海湾扇贝养殖的新产业,掀起中国第三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成为沿海渔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单位在扇贝苗种培育、病害防治等方面研究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培育出大量新品种,研究成功扇贝春苗培育、深水筏式养殖等产业化技术。
开口的扇贝
在岛城市场上销售的扇贝,虽然看起来模样差不多,其实在品种上有较大差别。主要有海湾扇贝、栉孔扇贝以及虾夷扇贝(也叫夏威夷贝)三个品种。其中,海湾扇贝带有褐色的贝壳,扇贝肉水分较大,口感好;栉孔扇贝,也被大家叫作青岛扇贝,带有红色的贝壳,是青岛本地海域的特产,,加工扇贝干货多用栉孔扇贝,主要是因为其水分相对较少;而虾夷扇贝个头比较大,是白色的贝壳,在市场上数量较少。
左侧死扇贝,右侧活扇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