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第一时间》的一则新闻《湖南洞口:四万斤杨梅滞销种植户心急如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报道称,眼下正是杨梅成熟的时节,但湖南洞口县黄桥镇石狮村的杨梅种植户们却高兴不起来,上千亩成熟的杨梅一上市就遇到销售难,种植户心急如焚。石狮村共种植早熟和晚熟两个品种的乌梅1100多亩,预计总产量可达6万多斤。今年雨水充沛,杨梅挂果率高,石狮村的杨梅迎来大丰收。由于杨梅储存时间短,如果不及时销售出去,果农们一年的辛苦就将白费。
“杨梅杨,生在路边逗人尝……”,唱着《杨梅谣》、吃着杨梅长大、长老的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杨梅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农产品销售难的尴尬和悲哀,有着切身的体会。
靖州是中国杨梅四大主产区之一,靖州杨梅素有“江南第一梅”的美誉。目前,全县种植杨梅面积达8.6万亩,年产杨梅近6万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杨梅之乡”。
近年来,为解决杨梅销售问题,靖州想了不少办法、下了一番功夫,年年都举办杨梅节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而且还以“梅”为媒,上长沙、进北京开展“品梅”活动。通过政府引导、电商参与、梅农主导发动起强大的杨梅促销攻势,使杨梅销售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按说,靖州杨梅已经成为全国闻名品牌了,应该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名“梅”也难正“取”,不成规模的散户、偏远山区的种植户,每年还会为销售杨梅发愁。
今年也是如此。据靖州新闻网《靖州2万斤晚熟乌梅急愁销路》的消息报道:
6月21日,在杨梅上市十天后,靖州乌梅的销售慢慢接近了尾声,火爆的市场给不少梅农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然而,三锹乡三锹村家源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传美望着200亩的杨梅山上,满山红彤彤、乌红发亮的杨梅果,心里亦喜亦忧。 曹传美说,今年是第一年收成,至少能够采摘乌梅2万斤,但要是找不到销售渠道,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们烂在山上。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此起彼伏,很不稳定,“蒜你狠”“姜你军”“向前葱”“苹什么”“蕉人愁”等等,家喻户晓、亚历山大。特别像杨梅这个“怪东西”——早梅供不应求、价格昂贵,真是好东西,简直就是“梅超风”;晚梅卖不起价,甚至烂在树上,真是坏东西,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这种现象套成一个新名词叫做——“梅出息”呢?
当然,这只是我无奈中的一种唏嘘、玩笑罢了。不过,农产品价格涨幅过大引起消费者抱怨,而价格下跌过多又愁坏农民,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尤其是接二连三地出现家禽销售难、生猪销售难、生姜销售难、柑橘销售难、杨梅销售难……类似事件为何屡屡发生?“多收了三五斗”,却依然“丰产不丰收”?诸多的迷局,不能不需要我们想方设法破解。
当前,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各地扶贫干部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贫困户大规模进行种养殖业。如果把不准行情,摸不清市场,一窝蜂地发展同一样的产业,从而出现产品过剩、滞销,必将会让贫困户雪上加霜,也会给脱贫攻坚带来新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慎之又慎。
我认为,要想打破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魔咒”和“怪圈”,首先,各级各部门要着力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切实让农民群众转变传统观念,以市场订单来确定生产规模,不能随波逐流,想当然急着赚钱。其次,当地政府要摒弃“不找市长找市场”的观念,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大力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农户以资金、技术、劳力等要素入股,形成产权联合的利益共同体。第三,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和对市场风险的抵御力。此外,要探索网上售卖,走电商合作、物流营销之路,通过微信、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宣传平台寻找销售途径。
唯有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才是既增产又增收之策。
(相关图片来自网络)
千年飞山,男,湖南靖州人。知名时评人、网络写手,在网上打拼多年,撰写了大量散文、诗歌、评论等文字,受聘多家媒体和单位特约评论员,被评为红网“十佳网友”、凤凰网“十大原创写手”、求是网“优秀作者”等,出版有《网事并不如烟》《榜样的感动》《轻吟浅唱飞山情》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