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报全媒体讯 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久前正式发布,文件锚定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批又一批领头人。如何释放城乡融合的活力?如何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如何兴盛乡村文化?他们脚沾泥土,书写着振兴担当。这其中绽放的“她力量”,切实发挥着“半边天”和桥梁纽带作用。
在新北区,也有这样一位位心系发展、朴实无华的巾帼,她们有着新时代女性的细腻、知性和坚韧,也有着躬身田间地头的朴实、勤劳和创新。她们沉下身子,走出农业发展特色路;她们传道授业,推动文化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何让乡村变得更美好?春风里,闪耀着属于她们的熠熠芳华!
为农产品销售插上互联网“翅膀”
“她”名片:徐烨 薛家镇叶家村委副主任
“寻常我们吃的草莓,多数都是‘红颜’这个品种,香气比较浓郁。”“这个周围带点青色的,是‘越心’,口感也不错。”“‘天使’一定要挑选籽变红的,这样才代表成熟了……”3月3日,天气晴好,新北区薛家镇叶家村委的草莓大棚里,果香扑鼻,一颗颗鲜红欲滴的草莓挂在架子上,十分诱人。村委副主任徐烨正好巡到了自己的“责任田”,顺道向前来采摘的市民科普了采摘小经验。从对农业一无所知的“小白”,到现在看到品相就能准确说出草莓的品种,徐烨已经成功转型“新农人”。
“草莓还有一个多月就要下市了,趁着最后的赏味期,每周还是有不少市民过来采摘踏青。”徐烨是土生土长的叶家人,十年前,曾在叶家村委短暂任职,此后一直在薛家镇负责人社条线的工作。2020年因工作调动,她又回到了叶家。“10年里,家乡也在一点点发生变化。”徐烨说,叶家村曾是薛家镇的经济薄弱村,但近年来,村里道路硬化了、有了文化休闲广场,村民们的生活一点点好起来。更主要的是,乡村振兴的“叶家路子”这两年愈走愈宽——以草莓、玉米、大米为主打产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全村念好“致富经”。
2019年,村委成立叶家土地农地合作社,搭建村级为农服务平台,围绕产业促转型,做好土地增收文章。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的农产品如何打开销路?”于是,刚来到叶家的徐烨带领村委同仁们一起“触网”,朋友圈、微店、抖音都成为了他们的线上销售渠道。“当时电商销售其实已经很普遍了,但是叶家村的农产品根本没多少人知道,起步阶段,品种单一、品牌影响、物流运输、售后服务……如何破局?”徐烨找了最“土”的办法。她说,刚开始,村委工作人员在本地当起了推销员,走村入户、走访企业时,都不忘顺道“推销”叶家的草莓、玉米、大米以及村委的电商平台。“现在,我们的微店年销售额可以达到20多万,相比最开始,实现了巨大突破。”
看得见的是日益增长的销售额,看不见的是叶家人默默的辛勤付出。穿上“莓好叶家”的围裙,拿起包装盒熟稔地进行包装。徐烨说,除了种植和采摘聘请了当地的农户,其他工作都是由村委工作人员完成的。“像如今的草莓季,如果有人订货,当天清晨4-5点农户会首先进行采摘,我们上班后会抽空进行筛选、包装、运输。基本上午采摘,下午同城的客户就会收到我们的叶家草莓了,最远的还送到过湖塘。”
为非遗传承培养乡土人才
“她”名片:祝英娟 祝英娟艺术品工作室负责人
翻开祝英娟的简历,算得上是“得奖专业户”,其乱针绣作品多次荣获江苏省和全国各类工艺品大赛金奖。
“乱针绣和绘画很相似,以针代笔、以线代色,通过运用色彩美学,结合灵活的针法来完成作品,可谓‘针尖上的艺术’。”从事乱针绣数行业30余年,祝英娟始终致力于尽善尽美地去呈现艺术作品,因此,她时时向行业前辈虚心请教,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准。
“常州乱针绣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是我们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这些年来,祝英娟以实际行动参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2015年,她被特聘为常州市文化馆刺绣教师,为市民公益推广乱针绣技艺;同年8月,担任常州博物馆“指尖上的敦煌”系列文化活动项目指导老师,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乱针绣;2017年,祝英娟荣获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称号。“突然觉得责任重大,尤其是对这门技艺的文化传承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现实让她有些却步。“乱针绣对艺术的追求较高,技术难度大,制作周期较长,因此,如今愿意来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祝英娟现在带了几个徒弟,最年轻大学毕业不久,还没有下决心将来要干这一行。
只得另辟蹊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薛家人,自工艺美术研究所入驻华夏艺博园以来,祝英娟经常跑学校、进社区,义务传授乱针绣技艺,为薛家培养发展了一批乱针绣学徒。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人才的振兴和发展,做好人才的培养是要坚持的思路和方向。”作为连任两届的常州市新北区人大代表,祝英娟对这句话颇有感触并身体力行,她认为,应着力扶持培养一批非遗文化传承能人和乡村工匠等专业人才,同时,优化乡村环境,吸引在外创业的优秀文化能人回乡反哺,充分发挥培根铸魂作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乱针绣的明天需要大力培养新生力量,让这门技艺能代代相传。”祝英娟说。
为乡村女性创收致富当领路人
“她”名片:朱亚珍 奔牛镇南观村创业女能手
“这些都是上午刚从地里挖出来已经被人买了的树苗,我们俩早上7点钟开始装车,装了一上午了。”本是中午闲暇时分,朱亚珍却穿着包衣、戴着草帽、扛着锄头和丈夫一起在地里忙活着。春日阳光沐浴下,半人高的深褐色树丛间,那抹红色的身影很是显眼。
朱亚珍今年63岁,是奔牛镇南观村委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10多年前,为了给读书的儿子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她结束了在外打零工的生活,跟着种花木的妹妹学了技术,开始在家附近承包生产队的农田种起花木。“一开始只有20亩左右,种了两年发现收入还不错,就陆续又承包了一些。”随着承包面积扩大,朱亚珍一个人开始应付不来。在广州打工27年的丈夫看到在妻子家门口的事业做得如火如荼,便回到家乡和妻子一起创业。
靠着每日起早贪黑的劳作,朱亚珍家的花木种植品种一直在增加,规模也扩大到如今的50多亩,年收益达到30余万元。不仅如此,朱亚珍还带动全村七八名个妇女跟她一起种花木,大家的经济收入这几年都有了很大提升,好几家都翻新了楼房。朱亚珍早已过了退休年纪,但她告诉记者,每天已经习惯了和老伴儿一起下地干活,这样的生活让她觉得很充实。
为美丽乡村开启长效“美颜”模式
“她”名片:潘湘蓉 孟河镇小黄山村党总支副书记
3月走进新北区孟河镇小黄山村十圩埭村,满眼都是春天的气息,田间,绿色的麦苗冒出了头,一块块小菜园围起了竹篱笆。夜晚的文化广场同样是一处亮丽的风景线,跳广场舞、散步休闲的人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神情。让乡村美景在长效管理中持久绽放,这其中离不开小黄山村党总支副书记潘湘蓉的努力。 “嫁给”基层32年,潘湘蓉用女性坚韧、善良、亲切等种种特质引领着乡村蝶变。
潘湘蓉于1990年进入村委,先后担任村联队会计、村妇女主任、村副主任,2021年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 2016年,小黄山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经过2轮建设,十圩埭村迎来可喜的变化。
重“建”更重“管”,为开启美丽乡村长效“美颜”模式,村委决定对小黄山村72条沟渠、河道进行清淤“减负”,与此同时,污水工程也同步进行,潘湘蓉是主要负责人。
为了尽快上手业务,潘湘蓉经常向村里的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学习经验,恶补项目知识。为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潘湘蓉脱下高跟鞋 ,换上球鞋走村入户。作为一名女干部 ,她在工作时也有一些便利。“可能因为是女性, 考虑得更多,小黄山村村民有了大事小情,也愿意找我聊。”潘湘蓉笑着说。在新一轮的美丽乡村长效管理考评会上,小黄山村分数一如既往名列前茅。
32年始终如一的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为村民四处奔波,成为村里人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潘湘蓉也因此获评孟河镇“优秀共产党员”。
(吴燕翎 侯正萍 尹梦真 徐蕾 文 朱臻 张海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