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家禽出栏161.4亿只,年末家禽存栏67.7亿只,禽肉产量2443万吨、禽蛋产量3456万吨。作为世界上蛋鸡饲养量最多、鸡蛋消费量最大、肉鸡出栏量最大的国家,上百亿羽家禽的安危非小事,更非易事。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发布的全国主要动物疫病情况数据显示,4~7月,新城疫、鸭瘟、小鹅瘟、马立克氏病、鸡球虫病每月都有发生。据统计,在一二三类动物疫病中,禽类专病最多,高达25种,这还不包括禽类罹患的动物共患病,诸如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李氏杆菌病、链球菌病约14种,如果加在一起,则禽类所患病种近40种。
近期,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主办的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上,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表示,虽然此轮全球性禽流感在我国流行平稳,但应该看到禽病依然是困扰养殖业健康发展重要问题,每年因各类疾病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禽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做好禽病防控,事关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旧病未除,新病又起。当前像呼吸道疾病、免疫抑制病、肠道疾病以及各种其他疫病的发生,都为我国禽病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禽类的新发病、新变异毒株,这些禽病的流行态势如何,又有哪些新的变化?
文|本报记者 章 勇
编辑|牛雅腾
01
新城疫:流行毒株仍以基因Ⅵ型、
Ⅶ型为主
新城疫俗称“亚洲鸡瘟”,由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引起的多种禽类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疫病,我国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将新城疫列为优先防治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目前接种疫苗仍然是预防该疾病发生的最优方法。
“整体来看,近年来国内疫情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与新城疫疫苗所起的防护屏障的作用分不开,整体形势与全球范围内新城疫疫情形势相吻合。自2012年以来的10多年里,国内新城疫疫情发生从上百起下降到几十起,近年来保持在20起左右。”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禽病监测室主任、研究员刘华雷介绍。
刘华雷表示,国家新城疫参考实验室的主动监测数据表明,当前新城疫强毒阳性率有升高趋势,这从新城疫强毒场点阳性率和新城疫强毒个体阳性率上可以看出。此外,新城疫强毒污染面有扩大趋势。据主动监测,2020~2022年,新城疫发生地与传播地已经从5省份/13省(2020年),扩展到6省份/12省(2021年)和7省/13省(2022年)。需要注意的是,新城疫强毒宿主差异性明显,鸽的强毒阳性率比水禽和鸡更高。
从新城疫强毒遗传多样性来看,国家新城疫参考实验室自2015~2022年国内分离鉴定了130株新城疫病毒强毒,其中鸽VI型占比70%,鸡VII型占比22.3%,鹅XII型7%。国内流行毒株仍以基因VI 型和VII型新城疫病毒为主,个别地区鹅群存在基因 XII型散发流行。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鸡群中新城疫主要流行的基因VII型病毒已由VII.1.1亚型转变为VII.2亚型,鸽群VI型强毒阳性率有升高趋势。”刘华雷建议,应进一步加强病原学监测,加快研制鸽源基因VI型匹配性疫苗。他称,当前新城疫疫苗研究重点是,鸽新城疫流行率较高,但目前国内却没有匹配的疫苗,而鸡新城疫的优势基因型为VII.2,相关的疫苗研发应面向这一病毒株型。
02
禽白血病:做好长期净化的准备
如果说新城疫还有药可用,但禽白血病则是无药可用,因为没有针对性疫苗和特效药物,禽白血病被行业内称为鸡的“艾滋病”。作为一种代际传播、持续传播的免疫抑制疫病,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和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当前防制禽白血病最有效的措施。
扬州大学教授秦爱建表示,作为反转录病毒,禽白血病毒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中,形成新的病毒粒子,引起宿主细胞基因的异常转录,从而导致机体产生肿瘤,以垂直从亲代通过蛋传递到子代,和水平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在鸡群中传播。
“多数病鸡大都与先天感染的禽直接接触而感染,水平传播则比较缓慢,垂直传播决定了感染的延续性、持续性,水平传播又使得垂直传播得以维持。”秦爱建称,一套曾祖代鸡能产出24万只商品鸡,如果一套曾祖代种鸡感染白血病,则会造成大批量商品鸡感染,损失惨重。
据了解,我国在1999年率先鉴定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此后在多个省份相继发现,给全国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山东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基因组测序发现,中国的禽白血病病毒与美国的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有一个共同的分子标志,由此提出了该病毒可能是从美国引种的过程中传到了我国的观点。
在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中,农业农村部继续将禽白血病等主要疫病监测结果作为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良种扩繁推广基地遴选和核验的考核标准。去年6月,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74号《种禽健康标准》再次明确,要求种禽均未发生包括禽白血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多种禽病,且临床健康、病原监测阴性。作为育种企业,禽白血病等垂直类疾病阴性是硬指标,这也正是育种开发的基本要求。
截至目前,我国国家级禽白血病净化场已有22家,这些净化场已成为禽白血病净化工作的示范。2022年,农业农村部新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已将禽白血病从二类疫病降为三类疫病,我国禽白血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作为种源性疾病,必须从祖代鸡里把阳性病例剔除。”秦爱建表示,国内在禽白血病上不少企业自我感觉净化得比较好,但是近几年禽白血病在不同的地区还有零星发生。“过去禽白血病只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肉鸡中发生,现在传播到中国,感染的鸡有的发病,有的却不发病,有的有病毒没有抗体,有的有抗体却没有病毒,有的两个没有,有的则既有抗体又有病毒,所以在表现上与禽流感完全不同,必须高度重视,做好长期监测、长期净化、持续净化的思想准备。”
03
肉鸡肌胃炎:病因多且复杂
不能一概而论
“有些病总是莫名其妙地来,又莫名其妙地走。”在此次研讨会上,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曹永长在形容肉鸡肌胃炎发生时如是说。
“莫名其妙”说明肉鸡肌胃炎病因复杂,还有很多关键病理有待科研进一步揭示,但临床上发生的问题还应引起足够重视,虽然很少有鸡场出现大规模死亡的现象,但是会表现出肠炎、白脚、长速慢等等症状,影响养殖效益。
曹永长表示,从解剖来看,肉鸡肌胃炎发病的鸡主要表现为,肌胃角质膜糜烂,偶见腺胃肿胀或者是肌胃与腺胃连接处有出血,同时肠道里呈现血斑,有时还会见到法氏囊和胸腺萎缩。
可以说,造成肌胃炎成因多且复杂,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因素两种。传染性因素有病毒、细菌、真菌都可以引起相关症状,非传染性因素像霉菌毒素,饲料营养方面的像维生素的缺乏或饲喂过量等,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曹永长举例,二三十天的雏鸡发病跟传染性囊病和传染性贫血两个免疫抑制病相关。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是1日龄鸡出现肌胃炎,很可能跟孵化温度有关,把鸡舍温度降低0.5~1摄氏度,问题就可能解决。
“肌胃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曹永长解释,因为通过肌胃炎病攻毒实验或同居动物感染试验均可以复制肌胃炎。他称,虽然肌胃炎病因复杂,但法氏囊病变异株和鸡贫血病毒是导致肌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因为它们引起了鸡体内的免疫抑制,从而使得细菌和真菌继发感染,致使肌胃炎发生。但也说明,法氏囊病变异株疫苗与鸡贫血病毒疫苗可以部分预防肉鸡肌胃炎的发生,在发病早期利用药物对肌胃炎有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
04
马立克氏病:警惕超强毒破防
与禽白血病一样,马立克氏病同样也降为三类动物疫病,不同的是,马立克氏病防控有疫苗作为武器,只是目前变异毒株正在突破疫苗屏障。
马立克氏病是常见的家禽肿瘤病,主要易感家禽包括肉、蛋鸡和火鸡等,主要诱发感染鸡发生肿瘤,生长生产性能下降以至死亡。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7月我国马立克氏病发病373例,死亡113例。可见,马立克氏病毒在鸡群中的危害依然存在。
在此次研讨会上,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何秀苗介绍,马立克氏病毒的危害主要包含临床上感染鸡的各种不同致病性毒株。据介绍,目前在云南昆明鸡群中分离大多数的毒株都是属于强毒、超强毒和特超强毒。这种病毒使鸡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导致鸡群抵抗力下降,疫苗免疫应答水平降低,并发、继发多种感染造成更大的间接损失。
何秀苗分析,马立克氏病增多主要病原方面是免疫失败不断增多,可能是病毒毒株变异和毒力增强的缘故。目前,广西等省区的放养黄羽肉鸡以及其他省区的蛋鸡、肉种鸡,每年临床的病例时有出现,而这个时期也是黄羽鸡快速发展和扩张的时期。而黄鸡又是对马立克氏病比较敏感的宿主,加上它饲养期超长和其他免疫抑制的问题,使其成为易感动物。
对此,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罗俊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超强马立克氏病毒是导致鸡群肿瘤病的主要原因,现已突破疫苗保护屏障。出现病例的鸡场损失很大,比如:一个万只蛋鸡场一批鸡最高可能损失40万元~50万元,少的也有数万元。
“国内已有特超强毒病毒,但现在还不广泛。”秦爱建说,“我国马立克氏疫苗自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用,但疫苗长期使用自然会出现免疫压力,出现毒株对疫苗的适应性。在生物学上,马立克氏病毒要存活下来,就会产生一些变异。”他认为,正是这种变异导致马立克氏病毒毒力逐渐增强,由此导致现有疫苗免疫效率下降。
不少人将马立克氏病与马立克氏病野毒混为一谈,因为施打疫苗后的免疫效果不尽如意。秦爱建提醒,马立克氏病和马立克氏病毒野毒感染是两码事。马立克氏病毒疫苗在给鸡免疫后,并不能阻止野毒的感染。此外,如果鸡群中有其他免疫抑制病干扰,疫苗免疫的效果也会降低。
对此,北京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李永清表示,马立克氏病野毒一直存在我们的鸡群中,分离到个别野毒属正常,但不代表其流行。他分析,之所以分离到野毒原因有二:一是疫苗可能品质上有差异;二是鸡群漏免或者免疫不结实引起的野毒。总体而言,因为我国马立克氏病疫苗总体有保障,发生马立克氏病大面积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罗俊称,目前仍然主要靠疫苗免疫防控,但疫苗疫苗株需要升级迭代。他呼吁疫苗企业提升疫苗质量、种禽场重视免疫预防,科研人员应正确应对,多开展研究,拿出有效应对措施和建议方案。
05
星状病毒病:许多未知病毒
有待进一步探明
一直以来,行业对鸡病的关注度明显大于鸭和鹅等其他禽类。值得注意的是,星状病毒病作为新发疫病,不光感染鸡,还感染鸭和鹅。
据了解,禽星状病毒是一种危害家禽养殖业的重要病原,可以感染多种禽类,引发雏鸡肾炎、鸭病毒性肝炎、发育迟缓综合征等疾病。该病毒可以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甚至跨宿主传播。自2015年以来,我国出现了一种主要由新型鹅星状病毒导致的以病鹅关节和内脏器官尿酸盐沉积为典型症状的鹅痛风病,主要感染雏鹅,因该病可造成1~3周龄雏鹅死亡率10%~50%,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给国内养鹅产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目前行业多认为鹅星状病毒2型是其致病病原,但有研究者从雏鹅痛风病例检出鹅细小病毒。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刁有祥称,当前新型鹅星状发病率较高,小鹅感染鹅星状病毒以后,表现为精神沉郁,死亡率比较高。2016年、2017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量病例,有些养鹅场死亡率甚至达到50%,当时不少养鹅户都不敢养。因为这种病毒垂直+水平传播,感染的鹅会持续带毒,甚至于肉鸭也会感染星状病毒。
刁有祥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2019年3月以来,我国山东、江苏及河南等地的鸭群中发生一种以肾脏肿胀出血以及内脏和关节痛风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发生于5~20日龄的雏鸭,死亡率最高可达20%,表明新型鹅星状病毒可跨物种传播。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的科研团队从山东、江苏、广东、黑龙江等8个省份的养殖、销售和屠宰场采集1210份样品,对禽星状病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他们发现,我国禽星状病毒分布较为广泛,并且具有遗传多样性。鸭源样品中分离鉴定到新型鹅星状病毒,证实新型鹅星状病毒存在跨宿主传播,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助理研究员张富友表示,我国禽星状病毒流行现状复杂,鹅可能还是鸭星状病毒3型和4型的潜在宿主或携带者。
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有效控制该疾病的药物与商品化疫苗。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的科研团队在不同环节中对禽星状病毒的发现提示我们,现阶段仍然存在许多未知或未分类的禽星状病毒,还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探明。
06
鸭坦布苏病毒病和短喙侏儒综合征:
呈现毒株多样性
随着我国养鸭规模和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鸭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且存在多种疾病病原之间共感的现象,给鸭病的防治带来挑战。
近年来,对养鸭业影响比较严重还需要关注两种病:一是鸭坦布苏病毒病,一是鸭短喙侏儒综合征。
鸭坦布苏病毒是一种新型、急性鸭传染性疾病的病原,造成鸭群内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为5%~30%,严重影响禽类养殖业健康发展。鸭坦布苏病毒病自2010年开始在我国大面积暴发流行,引起蛋鸭产蛋率骤降,肉鸭发育迟缓甚至死亡,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鸭坦布苏病毒已成为我国鸭群中常见的病原体,是危害我国水禽养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大丙介绍,目前鸭坦布苏病毒病在我国已得到了稳定的控制,这得益于相关疫苗产品的成功研制与应用,但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毒力变异不得不引起重视。张大丙团队发现,从临床表现来看,鸭坦布苏病毒2.1分支毒株比2.2分支对小鸭的致死性更高。此后的研究进一步表明,2.1分支毒株不光造成死亡率高,还造成更严重的体重损失,引起更严重的脑炎症状,还有更高水平的病毒水平。此外,经过对2.2分支分离的毒株进行纯化试验发现,其有重组的特性。
疫苗无疑是控制传染病流行和减少危害的刚需产品。目前我国批准的预防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和活疫苗。张大丙建议关注国内鸭坦布苏病毒变异重组的特性,在防控上应更侧重发挥综合抗体的作用。他同时也担心,鸭坦布苏病毒和鹅细小病毒在鸭群中均呈现毒株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体现在毒力而非抗原性。因此,用现有的免疫产品进行控制是有效的,但如何避免毒株进一步复杂化值得思考。
除了鸭坦布苏病毒病,近年来,因为鹅细小病毒感染引起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给水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张大丙介绍,该病造成的短喙和生长障碍特征,对樱桃谷鸭、半番鸭易感,对雏番鸭、雏鹅、麻鸭也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
“最为典型的影响是,鸭喙会缩短大概27%左右。此外,对增重的影响非常显著,表现为群体生长景气度差,体重损失高达48%,即使外观正常鸭的体重损失也在11%。”张大丙说,对于生产效益来讲,增重的损失是很惨重的,但死亡率可以忽略不计。鹅细小病毒毒株毒力变异还严重影响骨骼发育,在养殖环节会导致断腿,在加工环节胸肉腿肉减少,鸭头、鸭舌等副产品也会受到影响。整体而言,在屠宰环节,一只鸭子损失至少0.5元,在养殖环节损失可能超过1元。
“目前,坦布苏病毒和鹅细小病毒这两种病在鸭群里已呈现毒株多样性,但是这种多样性不是抗原变异而是毒力变异。”张大丙表示,从效果来说,过去鹅疫苗用于预防控制鸭的鹅细小病感染有效,但从生物制品规范角度说,把鹅疫苗用在鸭身上需要重新申报。
(下期预告:《沙门氏菌的公共卫生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