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片
万福村位于船山区唐家乡西北部,由原牌坊村、花果村合并而成。2014年,牌坊村、花果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两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9户432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市、区相关部门的扶持帮助下,万福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白芷、葡萄、核桃、羌凤李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脱贫增收。2018年,万福村成功实现整村脱贫。
大事记
●2014年,原花果村、牌坊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
●2016年以来,在市林业局的帮扶下,试点发展700亩核桃产业,发展林下经济。
●2018年,万福村成功实现整村脱贫。
●2019年,唐家乡以万福村沿线为核心,重点发展羌凤李,配套发展中晚熟青脆李与红脆李产业,连片建设4000亩果园基地。
●2019年,万福村入围省2019年“文化扶贫示范村”。
南瓜丰收,村民喜笑颜开
脱贫致富经
坡地上,连片的羌凤李绿意盎然、长势正茂,乡村水泥路如玉带般在田野间蜿蜒,丰收的产业基地内,不时传来村民欢快的笑声……8月7日上午,在船山区唐家乡万福村各处,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景象让人倍感振奋。
脱贫攻坚成果,在万福村这个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得到全面体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新模式的探索实施,让村民稳步增收得以保障。脱贫攻坚带来的可喜变化,让万福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
产业“活水”夯实脱贫基础 利益联结新模式确保农户增收
在万福村的产业基地内,村民陈菊玲正和十余名村民忙着采摘南瓜。“我们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分红,平时在村上的产业园内务工,每天能挣上60—70元。”陈菊玲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道。
脱贫增收,产业支撑是关键。2016年以来,该村发展核桃700亩,引进业主发展葡萄、白芷、羌凤李等特色产业。同时,村两委还积极为农户争取小额无息贷款等政策支持,鼓励贫困户发展规模养殖脱贫。特色产业的培育和成熟,为村民脱贫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2019年以来,唐家乡引进四川果益公司,在万福村、金塘村发展羌凤李4000亩,盘活两个贫困村为核心的7个旱山片土地,让农村资源变资产,稳定助农增收。
“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基金’利益联结新模式。通过股权形式把农村、农民嵌入产业链条,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红利。”唐家乡党委副书记、挂村干部苏毅介绍,万福村探索多方参与的利益联结新模式,村集体组建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以土地资源入股产业项目,变资源为资产;农民以土地入社变身股东,按土地占股分红,实行“保底分红+收益分红”。这样一来,多方参与,告别了过去仅靠一村或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
项目实现收益后,企业、合作社、农民、平台公司分别按比例进行股权分红。其中,项目收益的8%将作为产业发展及风险基金。目前,以羌凤李项目为核心的利益联结新模式正为农业转型、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实施乡风文明建设 打造乡村振兴之“魂”
2019年,万福村入围省2019年“文化扶贫示范村”。如今,万福村村容整洁,村民堂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邻里关系和睦。
持续开展最美村组、最美院落、最美农家、最好公婆、最好儿媳、五星级文明户、脱贫先进户评选等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乡风文明提升。去年以来,唐家乡按照“试点先行、由点及面”思路,将万福村作为试点,扎实开展乡风文明积分评定活动,全力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和谐家风,有力有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凝心聚力打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魂”。
“我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现,有的人虽然增了收、致了富,但是他精神层面没有跟上来。”苏毅介绍,唐家乡目前正在推进乡风文明工作,主要从人居环境奖补、勤劳致富奖补、道德模范奖补和教育文化奖补等方面着手,对不良行为进行规范,鼓励先进带动后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加大培育特色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下步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据苏毅介绍,今年内,万福村首批15公里产业道路将完工。下一步,万福村将以羌凤李等特色产业发展为依托,探索“林业生产+乡村旅游+乡村生活”的发展新模式,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何艳祥用勤劳双手,让全家过上了好日子
百姓幸福事
何艳祥:“只要勤劳,便能致富”
在唐家乡万福村一带,村民何艳祥小有名气。何艳祥是云南白族人,2008年,儿子出生仅7个月,丈夫就检查出肝硬化。与病魔抗争9年后,丈夫不幸离世,留下她独自一人照看儿子和赡养父母。何艳祥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而她的坚韧勤劳,更令人钦佩动容。
2015年,唐家乡政府集中给何艳祥发放300只鸡苗,鼓励她发展养殖脱贫。随后,船山区帮扶部门为她家捐资3万元。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让何艳祥一家住进了新居。
“部门、乡镇对我的帮扶,我一直铭记于心,感恩和责任使我坚持到今天。”和记者说起这些,何艳祥话语中充满感激。
赡养双亲、照看儿子,学习养殖经验,何艳祥忙得不可开交。
每年养3批鸡,每次500只……几年下来,何艳祥成了乡里小有名气的养殖能手,年收入超过10万元,家中的窘迫境况也逐步改善。
今年7月,何艳祥和几个朋友合伙在乡场镇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还不错,就是比以前更加忙一些!”生活的逐步好转,让何艳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她说,只要勤劳便能致富,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冉强林:“肉牛卖出了好价钱”
每天一大早,船山区唐家乡万福村村民冉强林就在自家牛棚前忙碌起来。靠养牛,冉强林不仅脱了贫,还成了村里养牛致富带头人。
2014年,冉强林家中因疾病和缺乏资金技术导致贫困,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同一年,冉强林家里来了帮扶责任人,在对冉强林制定脱贫“一户一策”时,建议他走养殖肉牛之路。
“法子是个好法子,但我没有本钱。”在帮扶干部多次鼓励和劝说下,2015年,冉强林向银行申请了免息小额贷款5万元,购买了4头小牛,开启了肉牛养殖路。
通过一年半的精心饲养,4头小牛都长成了2000多斤重的大牛,一头卖了3万多元。尝到了收获的甜头,2017年,冉强林再次申请了5万元的贷款,购买了十几头小牛。当年,冉强林如愿脱贫,并还了银行4万元贷款。
如今,冉强林已有50多头肉牛,年纯利润可达20万元。“今年牛价相当可观,肉牛卖出了好价钱,一头大牛能卖到3.2万元至3.3万元。”日前,冉强林正盘算着拿着这笔钱去把银行剩余的6万元贷款还了。
人物访谈
多措并举打好脱贫攻坚战——访唐家乡党委书记刘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强介绍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唐家乡对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92户,土坯房整治90户,其余两建三改整治102户,贫困户住房整治率为53.58%。通过政策兜底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稳岗就业一批的“三个一批”途径,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实现贫困户就业591人;通过逐户核算,今年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7300元,稳定超过脱贫标准线17.8%。
据刘强介绍,唐家乡通过采取“三变改革”,以产业促增收。我们以万福村作为试点,成功探索出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全村95.6%的人口2257村民成为经济联合社股民;1194户进入土地流转合作社参与分红,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达100%。56户贫困户进入劳务合作社成为产业工人,农民在家门口就实现土地收租金、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金的多元化收入。目前,全乡8个行政村全部成立经济联合社,并因地制宜成立土地、置业、劳务旅游合作社共计16个。
夯实基础,以建设促发展。脱贫攻坚以来,唐家乡累计实施扶贫项目40个,新修、改扩建产业道路约25公里,整治渠道10.2公里、堰塘18口、桥梁3座,已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549.52万元,硬化路村村通、产业路条条顺。同时取水口北移、黄连沱渡改桥、唐家渡电航等重大项目的引进将唐家乡推进“10分钟经济圈”,既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又使得产业发展、百姓增收。
刘强告诉记者,弘扬乡风文明,变输血为造血。唐家乡采用“试点先行、由点及面”的思路,将万福村作为试点,扎实开展乡风文明积分评定活动,全力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和谐家风,有序有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凝心聚力打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魂”。截至目前,累计开展120余次乡风文明积分评定及兑换活动,参与贫困户428户,非贫困户6000余户,兑换资金24.1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