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省举非常之力推进脱贫攻坚
累计派出2.2万名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派出11万名干部驻村帮扶
目前在岗驻村工作队员3.5万多名
他们
离开家人,带着组织的嘱托
怀着一颗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决心
投入决战脱贫攻坚的艰苦战斗
他们的拼搏与奉献
谱写了一曲曲最具时代特征的扶贫壮歌
决胜全面小康
走向民族复兴
千秋伟业呼唤每个共产党员
坚守初心使命
书写新时代的新荣光
让我们走近这些
以行动践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
听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心声
↑戳图片观看H5↑
选择:舍弃小家为了大家
赵丽 省委组织部 供图
一两个月回不了家,平时只能在视频调度中看看对方有没有出现。这是丽江市永胜县水务局派驻鲁地拉镇格克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赵丽和同为扶贫干部的丈夫的真实生活。
赵丽工作的地方是永胜县最偏远、最艰苦、贫困程度最深的傈僳族贫困村,山高箐深、沟壑纵横,离县城180公里,交通极为不便。每个工作队员回村时,后备厢里总是装满了汽油桶、液化气罐和蔬菜,“没办法、采购不便,只能一次多拉些”,赵丽说。
即便是这样,她从没有抱怨过。为了能让格克村如期脱贫,赵丽和队友多方协调落实水、电、路、住房等项目建设,一起拟定产业发展“一户一方案”,邀请专家为村民做技术培训……老百姓吃穿好了,收入高了,笑容也多了,赵丽说:“看到他们眼中那种由衷的喜悦,我知道,这就够了。”
放弃城市优越的条件,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大部分时间献给贫困户。这样的“取舍”是每个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都在经历的。
周伟智来自广东,是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挂职昭通市巧家县扶贫办的干部。为了东西部劳务协作工作已经来云南工作近两年。去年,他帮助当地的贫困劳动力到广东省就业459人,在省内就业915人,到其他省市区就业712人,连妻子生产时都没顾得上回乡陪护。
临沧市检察院派驻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忙糯乡邦界村的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毕起美则是干脆把“家”搬到了村里。2017年,她“任性”地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和母亲一起去驻村扶贫,一转眼祖孙三代已经在邦界村生活了两年多。两年时间,毕起美为村里办了很多实事,和村里人相处成了“一家人”,她的女儿也被乡政府颁了个“忙糯乡邦界村荣誉村民”称号。
舍小家顾大家,源于一种信念、一种对党忠诚的赤子情怀。用省委下派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工作队员杨雨江的话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看齐意识,大局意识是最基本的”。
今年2月,省委根据怒江州、镇雄县脱贫攻坚需要,从省直部门、省属企事业单位和昆明市、玉溪市精准选派了90名干部组成工作队,下派到怒江州、镇雄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杨雨江成为其中的一员。
这批干部基本是自愿报名,经组织批准筛选后下派。从以前在办公室忙来忙去,到现在一袭迷彩服,一双胶头布鞋,每天都在路上,这样的转变对他们来说是历练,更是为了一份光荣的使命。
杨雨江2014年曾作为省委组织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插甸镇安德村驻村一年,参加省委工作队被分到怒江州兰坪县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他说:“我们必须保持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苦干实干,向自己、向组织、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融入:不忘初心赢得民心
尹林伟省委组织部 供图
刚入村时,腾冲市马站乡云华村的村民对腾冲驼峰机场派驻的工作队队员尹林伟有一种看法:“一个城里来的年轻人,适应不了农村,过两天就会回去”。
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没有回去,还在基层驻扎了下来。尹林伟每天第一件事情就是走村入户,和大家聊家常,每个月驻村时间超过25天,有时候甚至连续几个月都在村里值守。最可贵的是,他把群众当成亲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一次,一名贫困户生病住院,家中的女儿生孩子无人照料,尹林伟二话没说拿出了自己的2000块钱给他们购买了婴儿用品等物资,解决燃眉之急。他还一次次争取支持,为困难群众进行危房改造,为当地小学改善基础设施、饮水卫生条件,并带领群众发展香椿、椿头产业增收致富。
群众的心暖了,愿意跟他交心谈心,就连农户家里养的狗都会把他当做熟人,尹林伟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外号——“狗不咬”。
群众给驻村队员取外号,折射的是一种信任。
王福成省委组织部 供图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宣传部派驻麻栗坡县猛硐乡猛硐村驻村工作队员王福成的外号叫“户户通”,因为他在村里一驻扎就是7年,对所负责辖区内的每户人家情况十分熟悉。
脱贫攻坚战场上,王福成是一位老兵,今年已经53岁。驻村的7年来,他带领村民打造了香草棚“省级示范村”,上扣林村“国门苗寨”,发展了甘蔗种植业、甘蔗酿造产业等,让贫困户一步步走出贫困。特别是2018年猛硐9·0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在自家的私家车被洪水冲走的情况下,他第一时间想到是的老百姓,做到的是冲出去救灾。灾后又迅速投入重建工作,直到一周后才抽出时间去找自己的车。
有人问王福成,是什么让他在扶贫一线坚守了7年?他说:“组织上信任我,把我派到猛硐驻村开展扶贫工作,猛硐就是我的第二故乡,猛硐村民就是我的亲人,我必须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谋划:发展产业造血扶贫
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但如何选产业?如何说服群众跟着自己干,考验着扶贫干部的耐心和毅力。
曲靖供电局宣威分局派驻双河乡扶贫工作大队长、梨树坪村第一书记邓冬为了给梨树坪村找出路,从网上自学了山药种植技术,又在宣威城郊自己租田试种成功,还磨破嘴皮说服超市采购人员,找好了销路。可当他把种植山药的想法告诉村民后,大多数贫困户却是拒绝的态度。
邓冬省委组织部 供图
“如果卖不出去我全收了!”邓冬挨家挨户做工作,拍胸脯保证,还是收效甚微。他索性直接带领村里比较有威信的几个村民外出考察市场和销路!这下,大家终于相信种山药能赚钱,当年就有25户贫困户种植了山药。
2018年底,贫困户种植的山药平均每亩地纯收入达到5000元。今年,他又把山药种植推广到了全乡6个村委会,并与一家企业签订了1000亩的收购合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对260户贫困户的覆盖,脱贫指日可待。大家也亲切地称邓冬为“山药书记”。
邓冬的故事在脱贫攻坚战场不胜枚举。因地制宜,以党支部为引领,合作社、龙头公司为依托,一个个产业在多种政策倾斜、资源汇集中成长起来,一个个贫困点在合力攻坚下陆续告别贫困面貌。
吴长碧省委组织部 供图
在昭通市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昭通供电局彝良供电公司派驻水田村驻村的第一书记吴长碧根据各个村民小组的情况,为当地想了多条产业发展的路子。
水田村道洞社在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吴长碧就引导村民种植大竹;麻园组有人自发办养牛场,她就想引导他们发展合作社,做大做强,让贫困户加入进来共同致富。她牵头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让贫困户以劳务入股,流转起200多亩土地,开展辣椒育苗。2018年,村集体经济公司总收入达到了160万元,带动1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73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
曾经的荒山变成了竹海,曾经的偏坡陡坎变成了青山绿水、小桥人家,群众都感念吴长碧的付出。一次,她被县里遴选到北京参加扶贫干部培训,村里的群众误以为她要离开,得知消息都哭了,吴长碧看着群众对自己的不舍,自己也哭了……
改变:心中有光照亮远方
“救困是短,扶志扶智才是长。”昆明学院植物学副教授杨雪刚来到红河县垤玛乡河玛村驻村时,看到农村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就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
杨雪省委组织部 供图
心中有个“立德树人”梦,哪里都是“三尺讲台”。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她把“三尺讲台”搬到了扶贫一线,每周二、四在河玛村完小开办英语课外兴趣班,周六、周日开办英语提高班,还开放了自己住的宿舍,把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集中起来向孩子们开放。她最见不得孩子受苦,争取各个渠道的公益捐赠,帮孩子们改善饮水条件、卫生条件,解决冬季御寒问题。
杨雪希望通过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教育帮扶,让孩子们开阔视野,明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将来走出大山,学成归来回馈社会、建设家乡。她说:“帮助孩子们成长成才,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初心。”
吴涛省委组织部 供图
用自己心中的光,改变别人,照亮未来。永仁县委副书记、县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吴涛竭力发挥专业特长,改变永仁的扶贫队员和贫困户。
在省妇联权益部和儿童部工作多年,吴涛积累了诸多帮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在脱贫实践中,她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把全县50支扶贫工作队打造成为穿着“黄马甲”、团结协作的“铁军”。
看到贫困户普遍缺乏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她积极引入专业社工团队在贫困户中实施“0~3岁儿童早期教育项目”,引导孩子监护人利用绘本阅读法,促进农村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她还积极链接资源,在宜就镇实施了以妇女为主的可持续扶贫与发展示范项目,帮助当地妇女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
东华大学挂职盐津县庙坝镇黄草社区第一书记张强从上海来到云南,以最快的速度渡过了“语言、生活和饮食”三大难关,开始总结思考用示范带动、教育引导的方式促进农村工作,成功帮助两名返乡大学生在家乡创业,并指导一名大学生成立专业合作社,在村内发展种植猕猴桃产业200亩,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
脱贫攻坚的路上,每位干部心中的光都来自于不同的“初心”。对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撒营盘镇书西村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高荣骏来说,就是“想为生我养我的地方多做点事”。
高荣骏省委组织部 供图
2017年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考入禄劝县纪委监委。2018年3月,被派驻撒营盘镇书西村,成为了一名驻村队员,走上了自己的初心路。
入村后,高荣骏很快转变角色,沉下心帮助书西村打基础、规范基础党务工作,为了政策宣传通俗易懂,他自己编顺口溜,开展围炉夜话、院坝会等,还为村民讲“故事党课”,讲革命历史,讲脱贫案例,让群众在点点滴滴的故事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驻村500多天,高荣骏所在的书西村委会,村、户贫困退出指标已圆满完成。他写在日记本上的一段话,或许能代表广大驻村扶贫队员的心声:“再回首,我希望听到群众亲切地叫我的名字,我们走在路上,看到村庄富饶、村民幸福,一切皆因我们来过、住过、工作过而变得更加美好。”
他们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为了群众早日脱贫,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有人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他们是脱贫攻坚的楷模,激励着广大扶贫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陈勇,永胜县检察院司法警察、永胜县六德乡北华村委会的扶贫工作队员。在村民眼里,他是一个勤快热心的年轻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蜂蜜产业,扶贫工作干得风生水起。在亲人眼里,他是一个自律、有责任心的儿子、丈夫,从不让人担心。因为驻村扶贫,他一直很少回家,总是对家人说:“等扶贫工作结束了,我就好好陪你们。”然而,家人没有等到他回来。2019年1月29日,陈勇因突发疾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生命定格在36岁。
李文芝,武定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教导员。作为一名警察,她战斗在最前沿、冲锋在第一线,带领办案民警转战南北,成功侦破多起重大案件。作为一名帮扶干部,她忠实履行挂包职责,时刻将联系帮扶的4户贫困户的冷暖放心上,千方百计帮他们脱贫出列。
2019年4月3日,李文芝和同事驱车赴东坡乡以赤叨村罗干莫村民小组,深入帮扶联系的贫困户家中落实危房改造措施,在返程途中遭遇交通事故,永远倒在了扶贫路上,年仅45岁。
2019年5月27日,同样是一起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夺走了奔走在扶贫路上的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张瑜和大学生村官王文涛二人的生命。
张瑜,49岁,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大哥,话不多,干起工作来却很拼命,虽然经常晕车,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一趟趟往遥远偏僻的朱苦拉跑,为了群众的事情东奔西走。王文涛,年仅26岁,给自己起的微信名是“坚强的小钢炮”,勉励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好好干事业。他曾在朋友圈写道:“以愚公移山之志,切实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不破楼兰,终不还。”在张瑜、王文涛和其他驻村工作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朱苦拉村已于2018年脱贫出列,可他们,终究没有看到朱苦拉更美好的未来。
王秋婷 大关县委宣传部 供图
26岁的王秋婷是大关县纪委选派到天星镇打瓦村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在刚开始驻村的两个月里,她走遍了打瓦村下辖的22个村民小组,走烂了两双新买的运动鞋。凭着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勤学善思的工作方法,很快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每次母亲打电话问我工作近况,我都愉快报平安,让她放宽心。但组织赋予我的任务使我一刻也不能松懈,我一点一滴融入到群众中。”王秋婷曾在日记里写道。2018年11月19日,她和两名工作队员在从打瓦村返回大关县城的途中路遇车祸,不幸遇难,再也无法向母亲报平安。
宁蒗彝族自治县西川乡沙力村党总支书记杨大林,在患有高血压、痛风等疾病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群众发展烤烟、附子、草乌、花椒等特色种植产业,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养殖产业,使5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出列。他却因劳累过度,2017年12月9日8时,在村委会值班室不幸去世,年仅39岁。
施甸县何元乡莽王村党总支书记段定华,凡事做到“我先来”,脱贫战场是急先锋,发展产业时敢于带头干,2019年5月8日,段定华在组织召开莽王村脱贫攻坚工作例会时,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逝世,留给家人和群众无限的哀思。
陈勇、李文芝、张瑜、王文涛、王秋婷、杨大林、段定华……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以及和他们一样把生命献给扶贫事业的众多党员干部,记住是他们用生命和汗水铺就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路。
沿着他们走过的路,千千万万党员干部正在矢志奋斗,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
云南网记者 翟芯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