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上,罗非鱼和巴沙鱼的养殖已经成为主流,这两种鱼以极低的价格抢占了庞大的消费市场,把淡水鱼的“性价比”做到了极致。
巧的是,这两种“当红水产”还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其一,亚洲国家是主要的生力军,饲养模式以高密度土塘养殖为主,土腥味往往都比较重;其二,这两种水产品主要走外销渠道,消费重心都在海外,尤其是欧美市场。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养殖罗非鱼,总产量达650多万吨,其中中国的养殖产量遥遥领先,高达160多万吨,坐实了“罗非鱼一哥”的地位(国内还有人将罗非鱼称为中国的第5条家鱼,从产量上看确实“实至名归”)。
▲世界各国(地区)的罗非鱼养殖产量,中国遥遥领先
然而,中国罗非鱼的“出海”之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低廉的市场价格把利润压得很低,国内的出口商们成了第一批被“市场剥削”的对象。与此同时,罗非鱼在国内的高端市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很多消费者都不愿意为这条廉价的“土味鱼”买单。
为此,如何提高罗非鱼的品质与价值、扩大国内市场也就成了广大罗非鱼养殖户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罗非鱼的转型之作:脆肉罗非
说起脆肉鲩,大家肯定都有所耳闻,但说起脆肉罗非,可能听说过的人并不多。事实上,脆肉罗非的灵感就来自于脆肉鲩,只不过最近几年才开始在国内市场上抛头露面,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水产品。
起初,脆肉罗非的饲养方式和脆肉鲩如出一辙,也是在养殖中后期投喂发酵的蚕豆。然而,罗非鱼的消化系统脆弱,肠壁薄,在投喂蚕豆30天左右时就会出现大量死亡。在珠海、中山等地,也有不少人曾尝试过脆化罗非鱼,但大多都以失败告终。
在2018~2019年间,有些养殖户逐渐掌握了经验,不断修改饲料配方,最终将驯化罗非鱼的损耗率降低到了5%以内,之后规模化的养殖也开始提上了日程。
改良后的脆肉罗非鱼肉质紧实、富含胶原蛋白,非常适合用来做酸菜鱼、水煮鱼等主流的招牌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取代黑鱼、鮰鱼等传统品种。更重要的是,罗非鱼的塘口收购价也从之前的4元/斤急剧飙升到了12元/斤,深受养殖户们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脆肉罗非面向的市场并不是海外,而是国内。在国内市场,中山市的脆肉鲩已经非常出名,拥有一批忠实而稳固的消费群体,脆肉罗非恰好可以借脆肉鲩的消费市场进行自我营销。
目前,广东、海南等地的脆肉罗非主要有两个消费渠道,第一是供应给国内的高档酒店和餐厅,这类罗非鱼规格一般为1.5~2公斤;另外一个渠道则是加工成鱼片,供应给各大超市连锁店,规格一般为1~1.25公斤。
脆肉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但这阵“东风”并没有吹到国外市场,因此欧美各国并不具备消费脆肉罗非的市场环境。横向比较而言,国内的消费者对脆肉罗非的接受度更高,这也为罗非鱼的“出口转内销”提供了契机。
罗非鱼的“出口转内销”
罗非鱼是中国水产品贸易中的一张“王牌”,即便当初被美国强行征收25%的关税后,中国的罗非鱼依然具有市场竞争力。但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全球疫情带来的巨大压力,罗非鱼出口商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为了应对水产品贸易的出口阻力,国产罗非鱼主要有两种备选方案,第一是开拓其他海外市场,比如非洲和欧洲市场,第二则是通过精加工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来缓解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
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罗非鱼的对外出口量在40万吨左右,总产值超15亿美元。相较于国内160万吨的养殖基数,出口的这部分罗非鱼往往会面临更加严酷的市场环境,比如美国本土鲶鱼的全力抵制以及越南巴沙鱼的激烈竞争。
在未来,中国罗非鱼依然会持续出口,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脆肉罗非的案例似乎也在暗示:国内市场或许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如何做一款“中国专属”的罗非鱼?脆肉罗非给出了答案,而且是一个相当具有启发性的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中国的罗非鱼是否会在保证出口业务的前提下,产业重心向国内市场倾斜呢?
这并非没有可能。但罗非鱼要想成功转型,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土腥味(市场调查显示,国人不喜欢吃罗非鱼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土腥味太重),提升产品品质和安全质量,走一条绿色环保的高端路线。甚至还可以效仿千岛湖,在大水面中放养罗非鱼,走“有机鱼”路线。
一些业内专家也指出,国内的罗非鱼市场潜力巨大,加工企业抓住机遇开发出消费者喜爱的新型产品将是一个潜在的商机,比如即食罗非鱼、低盐罗非鱼等等。
土腥味,罗非鱼的“不治之症”?
吃过罗非鱼的人都知道,这种鱼具有明显的土腥味,这也是影响罗非鱼市场定位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腥味是很多淡水鱼的“通病”,腥味的来源与多种挥发性物质有关。研究显示,鱼类产生腥味的原因有很多:鱼类的脂肪在分解时会直接产生短肽的醛、酮等腥味物质;鱼皮和内脏中的腥味则与酶类和微生物有关,碱性氨基酸被酶和微生物分解,产生短链的腥气成分。
国内的罗非鱼要想脱“俗”,首先要摆脱的就是土腥味。国内去除鱼肉土腥味的手段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养殖过程中改善水质、降低养殖密度、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香味物质等等,另外一种则是在产品加工时利用科技手段去腥。
其中,最值得提倡的就是在养殖阶段进行干预,效果显著而且成本较低。这种尝试在国内外均有,而且屡见不鲜。
在日本,有些水产企业发现柑橘皮中的柠烯成分能够延长水产品的保质期,将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喂鱼时,鱼肉中有一种浓郁的橘香,风味十足,颇受市场欢迎。目前日本已成将水果味的水产品做成了一个系列,比如蜜柑鲷鱼、蜜柑鰤鱼以及蜜柑鲑鱼等等,价格比普通鱼类高出3倍。
在中国台湾,也有养殖户开始尝试在鱼饲料中添加有机柠檬来喂养鲈鱼,养出的鲈鱼肉质鲜嫩、清爽多汁,完全没有土腥味。这种通过在饲料中“做文章”的方式同样也可以用在罗非鱼身上,既提升了肉质风味,又实现了产品差异化,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总之,只要找对方法,罗非鱼在国内也同样大有可为。罗非鱼的“出口转内销”,缺少的不是底气与自信,而是一个符合国内消费形势的“打开方式”。
对于罗非鱼的“出口转内销”,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