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种植致富竹_竹林致富_致富经竹子创业

回收废弃塑料

竹林致富_致富经竹子创业_土地种植致富竹

大棚降温

竹林致富_土地种植致富竹_致富经竹子创业

采菇

门外汉变身“土专家”

3月13日上午,走进香菇种植基地,王千红正给大棚盖棉被。“天气暖和后,需要通风降温。夜里棉被掀开,白天需盖上一半,减少光照降低温度。”王千红边介绍边走进大棚采摘香菇,“冬天从菇蕾到上市需一个月,现在只用半个月。每天看着肉嘟嘟的香菇,心里非常高兴。”

“进入3月,每天产菇350公斤左右,比冬季多产100公斤左右,管理一刻也不能放松。”周慧善送货回来,走进大棚介绍说,“每天凌晨3点,就开始搬运香菇装车,去阳泉农产品批发市场送货,早上8点还得赶回大棚干活。”大棚种植香菇虽然冬春季节出菇,但需要购买原料、制作菌棒等,他们总是一年忙到头。

前些年,外地人利用南上庄村大棚种植香菇,周慧善认为这是个好事情:南上庄村处于南川河下游,土地平整、水源丰富,发展食用菌有前景。偶然的机会,他走进大棚看到香菇种植,就琢磨着自己干。

2013年,周慧善和朋友合伙承包了1个大棚,边学习边种植香菇。第二年,周慧善和妻子王千红独立承包3个大棚种香菇。今年是他们种植香菇的第7年,已发展为5个棚。

相对于其他农业项目,大棚种植香菇属于高投资。“目前,5个棚每年投入近30万元。”周慧善说,想要见效益,必须提升管理技能,提高产量和质量。技术逐年成熟,心底有把握,是敢于投资种植的最大资本。

从重产量到重质量

这几年,周慧善两口子种植香菇经历了不少挫折。“特别难的时候,妻子和我共同承担,自己也想着总有好的那一天,就这么挺过来了。”周慧善说。

“刚开始,由于技术不行,有时一个菌棒坏掉,导致一批菌棒毁灭性腐烂,一个大棚一年就没了收益。”周慧善说,“那时管理没经验,全凭主观判断,往往因为疏忽就出问题。”2016年7月,大棚遭遇大雨侵袭,刚刚制作的菌棒被雨水淹没。当年的产量很小损失很大。周慧善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第二年又增加了两个大棚种植香菇。

村里发展大棚种植香菇的有好几户。有的干了几年就停了;有的行情好就干,行情不好就不投资了。周慧善两口子不管行情怎样,一直坚持干着,他们一心想种出质量好的香菇。“影响效益的因素,除了行情外,主要是技术。行情没办法控制,只能用过硬的技术应对市场波动。”周慧善说,从2013年到现在,一个大棚投资从4万元增至6万元,锯末、菌包、麸皮等原材料都在涨价,而香菇价格涨幅不明显,市场对香菇质量要求更高。“随着经验的积累,从最开始的注重产量,逐渐转变为注重质量”。

事业有成生活变样

前段时间,周慧善参加了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一次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收获很多。“以前想不懂想不透的道理,听专家讲看别人操作,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周慧善说,有些操作环节,不单单靠经验,更需要理论支持,吃透理论很重要。

多年来,周慧善两口子一心扑在香菇种植上,主动学习相关技能。“掌握技术需要时间、需要积累。现在虽然掌握了种香菇的基本技术,但需要学习的还很多。”王千红说,培训学习是一方面,通过手机查看视频、购买相关资料学习也很重要。

如今,周慧善两口子都40多岁了,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香菇种植能手,也算事业有成,家庭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2018年,周慧善在平定县城购买了房子、送货车换了新车,两个孩子去县城读书了。“刚开始,孩子们不习惯生活的改变。现在孩子有了进步,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王千红自豪地说,虽然种植香菇辛苦些但值得。

前几天,村里传来好消息:今年对大棚进行翻新改造,将简易大棚改为钢材结构的大棚,大力支持大棚食用菌产业发展。“村里看好这个产业,说明我俩多年坚持种植香菇的方向是正确的。”周慧善说,有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扶持,希望香菇种植户越来越多,产量也相应增加,产品辐射范围更广,香菇能卖到高价格。(檀艳竹)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