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卓
淅川县盛湾镇石头村的大山深处,有一个摆放着300多个蜂箱的蜂场。蜂场内用铁皮搭建的简易棚,是陈红条和丈夫的住处。为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他们放弃打工的可观收入回乡创业,创立合作社,养殖土蜂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一步步努力前行,一干就是16年。
双亲年迈多病孩子幼小,毅然返乡承祖业
2003年,为了能够贴补贫困的家庭,陈红条离开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和丈夫来到陌生的广州打工,虽然远离家乡生活辛苦,可是每月的可观收入慰藉了她的思乡之苦。“红条啊,爸老了,咱家的蜂箱已经扛不动了,你妈的身体这两年越来越不行了,照顾孩子们真是力不从心啊。”父亲的一通电话让陈红条下定了回乡的决心。
“父母在,不远游。父母老了,孩子还这么小,身边不能没人照顾。咱们回乡重新跟咱爸学习养蜂技术,也能挣钱养家。”听了陈红条的话,丈夫打消了继续留在广州打工的念头,毅然决定和妻子返乡照顾老人和孩子。
创业之路困难多阻力大,妇唱夫随渡难关
返乡后,父亲将养蜂经验传授给了陈红条。从此,她便踏上了艰辛的养蜂之路。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她整日穿梭在蜂箱之间,认真学习研究,把传统经验和现代养蜂技术相结合,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养蜂“秘籍”。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土蜂养殖的技术难关突破了,可是为确保高质量、纯天然、无添加的土蜂蜜,每年的产量低、成本却在增加,导致好产品价格高,没有市场。“2008年的时候,我曾经一度想放弃养蜂,把蜂场卖掉。当时,市场上盛行养殖异种蜜蜂,蜂蜜产量大、成本低、价格低、收益快,土蜂蜜基本没有销路,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生计。”陈红条回忆道。
“这几年南水北调工程为了维护生态、保护水源,好多村民都退耕还林赋闲在家。有这么好的技术,不如找人一起扩大养殖规模,大家伙一起致富。”经过一番调查,陈红条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丈夫。
说了就办,定了就干。陈红条开始四处找亲戚、朋友、蜂农游说求合作。“刚开始没人愿意,嫌苦嫌累嫌挣得少,我就提供蜜蜂,免费让他们养,教他们技术,产出的蜂蜜我也不回收,慢慢地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2016年我们成立了合作社,现在成员们的蜂箱加起来有1000箱以上。”陈红条说道。
扶贫政策助力脱贫攻坚,电商打开新销路
盛湾镇石头村地处大山深处,生态环境好,山间遍布植被花草,花期长适宜养蜂,但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很多村民都举家外迁。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陈红条为了保证高品质、无公害、零添加的纯正土蜂蜜,一直坚持在这里开办土蜂养殖场。
2018年,淅川县为了帮扶贫困户,提供免息贷款、免费学习农业技术、免费电商支持等政策,一直惆怅销路问题的陈红条看到了新的出路。
“前几年,交通不便,信息互通慢,为了让客户知道我们的土蜂蜜与市场上产品的区别,我就骑上3个小时摩托车到县里的市场挨家挨户给人做实验,口碑相传,很多客户都慕名而来。现在好了,通过电商模式,全国的客户都能订购到我们的产品。今年,我们准备再建立一个土蜂蜜基地,推出一些蜂蜜的深加工产品,把市场做得更加多元化。”陈红条对未来充满了信心。⑤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