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的功效与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芋 异称 理据性
芋头是我国的原产作物,因其产量高、耐干旱、耐贮存的特点,在古代常用来“助谷食之不及”、“度饥馑度凶年”,秦汉时期成为最重要的辅粮食作物。早在先秦文献中就有有关芋的记载,《管子・轻重甲篇》中说:“春日耜,次日获麦,次日薄芋,次日树麻,次日绝菹……”可见芋的地位不亚于麦、麻。汉代,随着其它粮食作物的大量种植,芋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在救饥备荒方面仍然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古人重视芋头的种植,西汉《胜之书》介绍了种芋的六种方法,西晋张华《博物志》提到了适宜芋头生长的土壤状况“五土所宜:黄白宜种禾,黑坟宜种黍,苍赤宜菽芋,则但言其色而质不详识。”综合性农书,如:北魏《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农政全书》、清代《授时通考》等介绍得更加详细。明代出现了关于芋的专著,如:杨德周的《澹圃芋记》,多是搜罗历代关于芋的介绍加以整理;明中期吴中学者黄省曾的《种芋法》(又叫《芋经》)对芋进行系统整理和全面论述,并对芋的品种和栽种方法进行补充。此外,《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方》、《证类本草》等方剂、医药著作主要是针对芋医药方面的价值进行论述。
历代文献中,芋头出现了不同的名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物异称现象,例如:《王祯农书》卷2“芋”:“芋,一名土芝,齐人曰莒,蜀呼为‘蹲鸱’。在在有之,蜀汉为最。”这些异称包含丰富的语言学信息,横向而言,我国地域广袤,方言复杂,不同地区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结合当时当地的方言词汇、语音等,同一事物也就有了不同的名称。纵向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对事物的了解更全面更具体,就会出现不同于已有角度的认识视角,相应的就出现了不同的称呼。本文以《王祯农书》为基本材料,对“芋”在历代文献中的不同名称追根溯源,从不同时期的认识水平、认识角度和地域方言差异等方面探究“芋”出现异称的原因。①
一般而言,人们的认识水平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先秦两汉时期,农作物种类相对较少,分类较为简单,人们对农作物的认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抓住事物呈现的最为直观的外形特点来命名。
芋主要就是因其巨大的根实特点而得名,《说文解字・部》云:“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徐锴注:“芋犹言吁”,即芋、吁意义相同。段注:“《口部》:‘吁,惊也。’毛传:‘吁,大也。’”《诗・小雅・斯干》:“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毛传:“芋,大也。”《方言》卷13:“芋,大也。”可见芋、吁在上古汉语中常常表示大的意思,加以引申,凡于声字多训大。因此,芋的本义是大,最初来源于它叶大根实的外形特点,我们可以认为芋是这种块茎类植物的本名(至少是本名之一),后世文献中的各种称呼可以看作是别名。
西汉时称芋为“芋魁”,东汉时称为“芋渠”,都是因根实巨大而得名。《说文解字》曰:“魁,羹斗也,魁头大而柄。”段注:“毛传曰:‘大斗三尺是也。’引申之,凡物大皆曰魁。”可见,魁的本义是一种比较大的类似汤勺一样的器皿,常用义“大”是从本义大汤勺引申出来的。现代汉语中“魁”依然保留有“高大”义,如:魁梧、魁伟。渠,《说文解字》曰:“水所居也。”也就是说,渠本义指有水的地方。《尚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晋・孔安国传:“渠,大。魁,帅也。”唐・孔颖达疏:“‘歼厥渠魁’,谓灭其元首,故以渠为大,魁为帅,史传因此谓贼之首领为渠帅。”这说明春秋时期“渠”就有大的意思。由此可见“芋”“魁”“渠”都有大的意思,组合在一起,“芋”主要指称这种叶大根实的作物,“魁”“渠”更多的是指示芋外形大的特点,都是从外形角度命名芋的。罗愿《尔雅翼》“芋之大者前汉谓之芋魁,后汉书谓之芋渠,渠、魁皆言大也。”这一句话既能说明“魁”“渠”有大的意思,又能体现时代因素对事物命名的影响。
语言会受地域方言差异的影响,就芋而言,不同地区的人对芋的称呼是有差异的。《王祯农书》:“芋,齐人曰莒,蜀呼为蹲鸱。”齐,即现在的山东临淄一带。《说文解字》曰:“齐谓为莒。”古“”直音同“芋”。可见当时临淄地区的人们把芋叫“莒”。芋、莒读音相近,受地域方言的影响,“芋”在临淄地区的百姓看来就读“莒”,只不过是借用“莒”这个汉字来记音,这是一种音转现象。元・唐慎微《证类本草・芋》中说“陶云:种芋三年,不采成莒。二音相近,盖南北之呼不同耳。”陶隐居认为芋头成熟后不采挖,连生了三年的叫莒,现在山东某些地方还把芋头叫莒。这是地域方言差异造成的异称。西汉时蜀地百姓称呼芋为“蹲鸱”。《史记・货殖列传》:“卓氏之先曰:‘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唐张守节《正义》中解释说:“蹲鸱,芋也。”鸱是一种体型较大,某些时候会以啄食米粒为食的鸟。因为土壤肥美,川蜀地区的芋形圆而大,从外形看像蹲坐啄米粒的鸱鸢。因此,川蜀地区的劳动人民根据芋的这一外形特点加以联想和类比,把芋比作蹲鸱,形象易记,体现人们给事物再命名时首先选取表象、显性特征的特点。
中古时期的汉语文献对芋的称呼多沿用上古说法,其中芋魁、芋的叫法最为普遍。唐代时文人诗作中出现“黄独”的说法。《通雅》卷41:“黄山谷曰:‘老杜诗‘黄独无苗,山雪盛。’黄独者,芋魁小者耳。’”可见,小的芋头又叫黄独。独有单独、单个的意思,大芋头周围会旁生出一个一个的小芋头,这些小芋头中,少数会相连,大部分则是单独生长的,所以才会称为“独”。“黄”是指芋外皮呈现黄色或黄褐色的色泽特点。除了外形,人们开始关注到芋呈现的色泽特点,这是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认识角度的扩展。
随着人们对农作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农作物本身呈现出的丰富多样的特征,芋在近代汉语文献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异称,这些异称大多是从不同于已有角度的视角重新命名芋这一农作物的,或从功能,或从生长环境,或类比某种抽象关系,或从地域差异、方言习惯等。
芋,又叫“土芝”,宋・陈叔方《颍川语小》卷下:“《本草》中……芋曰土芝。”元代王祯、明代徐光启在其农业著作中(《农政全书》)也都提到“芋,一名土芝”,一些地方通志中也提到这个说法,《陕西通志》引《洋县志》:“芋,一名土芝,一名蹲鸱。”但都没有提及“芋”又名“土芝”的原因。郑恢《事物异名分类词典》引宋代林洪《山家清洪・土芝丹》“芋之大者名土芝”。笔者认为上述说法有疑义,宋代罗愿在《尔雅翼・ 》中说“夫物英华之美者莫如芝,故莲曰水芝,芋曰土芝,蜜曰众口芝,薤曰菜芝”,这说明人们把芋看作是像灵芝一样价值高的东西,所以命名土芝。人们之所以把“芋”比作“灵芝”,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第一,芋是一种重要的辅粮食作物,灾荒年代可以充当主粮救饥保命。上文《史记・货殖列传》中“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蹲鸱就是芋头,芋头容易种植,产量也比较高,所以附近的百姓“至死不饥”。晋・左思在《三都赋》中说“徇蹲 之沃,则以为济世阳丸是也”元・唐慎微《证类本草》:“彼人莳之,最盛可以当粮食而度饥年。”这都说明在收成不好、谷物不济的年岁,芋足以充当粮食充饥保命。第二:蒸煮之后的芋味道好,松软细腻老少咸宜,非常适合食用。
宋代大诗人陆游平生尤其喜欢吃芋头,曾作诗称赞“食常羹芋已忘肉,年迫盖棺犹爱书”、“烹栗煨芋魁,味美敌熊蹯”,认为芋头比肉和熊掌还要味美,足见其对芋头的钟爱。清代《授时通考》也写到芋适宜食用,营养价值高,“味甘,蒸煮任意,湿纸包,火煨过,熟,乘热之,则松而腻,益气充饥,亦可为。”即使当下依然有很多美食用到芋头,例如:芋头焖鸡,台湾芋圆、虾仁芋头羹等等。由此可见,即使非饥荒年岁,芋也是一种非常适合食用,营养价值高,颇受人们喜爱的农作物。第三:芋还有一定的医药价值,能够舒缓治疗某些疾病,能够调中补虚,适量食用有助于保持身体康健。《证类本草》:“芋叶冷无毒,除烦,止泻,疗妊孕心烦迷闷,胎动不安。”可见芋头叶子有宁神、止腹泻的作用,特别是对安胎很有益处。明代《普济方》则说芋能够“主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说明芋头能调理肠胃,使皮肤充实饱满。《本草纲目・芋》:“冷啖疗烦热、止渴,令人肥白,开胃,通肠,破宿血,去死肌,和鱼煮食甚下气,调中补虚。”这说明芋有滋补的功效。方剂、药草专著的记载足以显示芋有除病祛灾、调理滋补身体的功效,这也增加了人们对芋的重视程度。综上三点,灾荒年岁,芋作为粮食能救济保命;芋本身味道好,适宜食用;芋有一定的医药价值,能调理身体,所以人们把“芋”比作灵芝也就可以理解了。另外,芋头多数生长在地下土壤中,生长环境特点作为限定成分用在了再命名中,就像莲又叫水芝,“水”是莲生长环境的体现。因此,笔者认为把“芋”称呼为“土芝”并非像林洪所说的那样是因为外形大,而是人们侧重它的实用性特质和生长环境特点。
个头小的芋头,又叫“土卵”、“土豆”,“土”指旱芋长于土壤中的生长环境特点,“卵”和“豆”是指其外部特征,《授时通考》:“《本草》:‘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卵,肉白皮黄。’”“卵”是说芋的根部圆圆的像卵,“豆”指芋的叶子像大豆叶子,所以根据芋头根和叶的特点,人们就把小芋头叫土卵、土豆。又有宋・江少虞《事实类苑》:“黄独肉白皮黄,巴汉人蒸食之,江东谓之土豆,余求之江西谓之土卵,煮食之。”芋在江东、江西两个地方的不同称呼充分说明两地百姓对芋认识角度的差别:江东地区的百姓更侧重芋头叶子的特点,大部分人叫其“土豆”;江西地区的百姓侧重根部特点的多一些叫“土卵”。
明代时,芋出现一种口语化极强的异称,即“芋头”。徐光启《农政全书》卷58:“芋苗:《本草》一名土芝,俗呼芋头。”“芋”作为词根承担了整个词的主要意义,“头”与“木头、石头、砖头”中的“头”作用相同,是词缀语素,没有实际意义。“芋头”不仅口语化强而且流行范围很广,时至今日很多地方依然称呼芋头。
清代时,芋又有“芋母”、“芋艿”的说法,与“芋子”相对,把个头大的芋看作母亲,周围相连的小芋看作由母亲衍生的后代,这是在实物的基础上,联系事物的相似性,类比人类血缘关系给芋命名。清・俞樾《茶香室续钞・芋母》:“国朝施可斋《闽杂记》云:‘闽人称芋大者曰芋母,小者为芋子。’……吾乡称为芋艿,当为芋奶之误,奶即字,俗称母为奶,芋奶亦犹母子之义。因芋字从草,并改奶作艿耳。”这段话表明芋在重新命名时类比了人类的血缘关系。除此还体现出地域差异对事物异称的影响:清代,福建一带把大的芋头称为芋母,小的称为芋子;俞樾乃浙江德清人,他的家乡浙江一带则把芋头称为芋艿,艿就是奶,当时的方言把妈妈称为“奶”,又加了个草头,明确芋头的意义类属。给个头大的芋头命名时,虽然都类比人类的血缘关系,但福建称为“芋母”,浙江称为“芋艿”,这与当时当地的方言习惯是分不开的。
芋头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历代文献中出现了各种名称,这些异称呈现出较明显的理据性:先秦两汉文献中的“芋”、“芋魁”、“芋渠”、“蹲鸱”是依据芋头呈现的最直观的外形特点而形成的异称,“莒”则是“芋”在方言中的音转。随着对芋认识的逐步加深,中古近代汉语文献中出现了着眼于芋头多方面多角度的异称,像:根据芋头外皮黄褐色的色泽特点和多数单独生长的特点,被称为“黄独”;着眼于芋头实用价值高的特点,被称为“土芝”;综合芋头生长环境、叶子特点、根部特点等几个方面的因素,芋头又称为“土卵”、“土豆”;还有的异称是模拟某种抽象关系,“芋母”“芋艿”就是类比人类血缘关系命名的。当然这些异称会伴有不同地域人们认识角度、方言习惯的影响,江东一带的百姓从芋生长环境和叶子特点角度称小芋头为“土豆”,江西的人们更侧重根部特点叫“土卵”;大的芋头福建一带叫“芋母”,而浙江一带的方言称母亲为奶,因此大芋头被称为“芋艿”。
总而言之,芋头的各个异称蕴含着人们认识水平的阶段性、认识角度的多面性、方言地域性等语言学信息,对这些异称的形成理据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为其他农业事物异称命名理据的考察提供线索,另一方面从农业文献角度研究汉语词汇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领域和视角,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汉语词汇自身的演变规律。
注释:
①本文主要讨论芋广义上的不同叫法,不考虑芋的不同品种的名称,像君子芋、青芋、连禅芋、野芋等。
参考文献:
[1]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D].浙江大学,2004.
[2]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中的类比思维[J].社会科学战线,2006.
[3]缪启愉,缪桂龙.东鲁王氏农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袁娟.向日葵的异名理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
芋头的功效与作用范文第5篇
【摘要】魔芋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降脂、降糖、防癌通便等多种保健功能,它的有效成分葡苷聚糖(KGM)在食品业,农业,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
【关键词】魔芋 葡苷聚糖 降脂降糖防癌通便 应用
魔芋为天南星科植物磨芋、疏毛磨芋、野磨芋、东川磨芋的块茎。地下块茎巨大,而得魔芋之名,似芋而有鬼芋、魔芋、鬼头之称。药用的有5种:魔芋(A.rivieri)、疏毛魔芋(A. sinensis)、南蛇魔芋(A.dunnii)、东川魔芋(A.mairei)、疣柄魔芋(A.virosus)[1-2]
1 主要化学成分[3]
魔芋多糖,魔芋葡甘露聚糖(KGM)就是从魔芋块茎中加工提取的杂多糖,由β-D-葡萄糖和β-D-甘露糖以2∶3或1∶1•6的摩尔比以β-1,4糖苷键结合构成。它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功能性食品和医药用品。粗蛋白含量为5%~10%,16种氨基酸总量为6.8%~8.0%(有7种必需氨基酸)。并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如K、Ca、Mg、Fe、Mn、Cu、Co等。
另外,魔芋经加工可分离出桦木酸、β-谷甾醇、蜂花烷、木糖以及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抗坏血酸等多种物质
2 魔芋的保健作用[4-7]
2.1 降血糖作用:魔芋含有可溶性膳食纤维,这种纤维对抑制餐后血糖升高很有效,因而魔芋精粉及其制品都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降糖食品。应用后可减轻胰岛负担。魔芋精粉无明显刺激分泌胰岛素的作用,是通过改善糖代谢环境产生降糖作用的。可减轻四氧嘧啶对胰岛细胞的损伤,改善受损细胞的功能,使糖尿病的症状得到缓解。
2.2 调节血脂的作用: 魔芋的降血脂作用源于魔芋低聚糖,由于魔芋低聚糖难消化,摄入人体后不易被消化液中的酶分解,进入大肠后被双歧杆菌利用,促使双歧杆菌大量增殖。双歧杆菌通过控制新形成的LDL-C接受器和影响羟基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性控制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LDL-C含量。低聚糖还可以与胆酸结合,降低了胆酸在肝循环的浓度从而迫使胆固醇向胆酸方向转化,低聚糖与胆酸的结合物排除体外阻止胆酸再吸收,间接降低了胆固醇。魔芋可降低血清TG和TC水平,升高HDL-C水平,说明魔芋对高脂血症有重要的防治意义
2.3 清宿便防癌的作用:魔芋食品能增加平均每日粪湿重和粪便含水量,能缩短肠道转运时间和平均一次排便时间。肠道细菌总数基本稳定,需氧活菌数和厌氧活菌数增加,以双歧杆菌为指示菌的厌氧菌占优势。这些肠内细菌的代谢产物以及致癌的脱氧胆酸、石胆酸、突变异源物质等随纤维迅速排出体外,缩短了与肠黏膜的接触时间,因此魔芋起到清宿便防癌的作用。
2.4 减肥健身作用:由于魔芋自身低热量且相对分子质量大、黏性大,吸水膨胀有饱腹感,能延缓食物从胃到小肠的通过;降低单糖吸收,使脂肪酸的合成能力下降;增加大肠水分,润肠通便,加快废物排出,起到减肥健身的作用。
2.5 其它作用:实验表明KGM有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药理作用。还可延缓细胞的老化,改善细胞表面电荷,降低血液黏滞性。此外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有补钙和调节或平衡体内盐份的功效。
3 魔芋的应用[8,9]
3.1 KGM在食品中的应用: 魔芋块茎不能生食,在食用前必须进行去毒处理。鲜块茎烘干再打成精粉后除去毒性才可以食用。食品工业上常作为食品添加剂、增稠剂、乳化剂、品质改良剂、悬浮剂等。利用魔芋KGM具有强大膨胀性、黏稠性、凝胶性等特点,可用KGM生产魔芋豆腐、魔芋面条、魔芋粉丝、魔芋晶糕、果酱和沙拉、鱼子酱等。
3.2 在医药中的应用 :魔芋的营养保健作用就是发挥膳食纤维对营养不平衡的调节作用,如防治便秘、降血脂、降血糖、减肥健美等。另外,它还可用于制作隐形眼镜和医疗光学制品;在护眼液中加魔芋葡甘聚糖,能够防止眼睛和隐形镜片的干燥。魔芋葡甘聚糖凝胶消毒后可用于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还可将其制成降血脂、降血糖、减肥、通便等药物。
3.3 KGM在工业中的应用: KGM具有水溶、成膜、可塑和黏结等特性,可在轻工、化工、纺织、烟草、石油、化妆品等工业中作为黏结剂、赋形剂、保水剂、稳定剂、悬浮剂、被膜剂等。如在纺织工业中用作毛、麻、棉纱的浆料,丝绸双面透印的印染糊料和后处理的柔软剂;烟草加工中用作保香剂;在石油工业上可用作钻井泥浆处理剂和压力液注入剂,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化装品工业上用作护肤霜、洗发水的添加剂;在废水处理中可作杀菌剂的包埋材料,使杀菌剂缓慢释放;在建筑中可作防尘剂,将其与碱和表面活性剂混合后喷洒在将要拆修的建筑物和道路表面,可防止施工中产生灰尘。
4 讨论与展望
魔芋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无不良反应,应用领域都为慢性病,而这些慢性病又与日常生活习惯、饮食密切相关。目前市场上魔芋食品还不多见,开发利用好魔芋自然资源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更多的人认识它,接受它,受益于它。把KGM的应用引向深入,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作用。争取开发出魔芋类保健品或药品。利用现代食品工业技术生产出既有保健价值又有独特风味的,品种多样的魔芋食品。并推广KGM在工业中的应用。结合市场经济,建立"公司+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魔芋产业经济实体。
参考文献
[1] 崔熙,周平,李松林,任延军;中药魔芋的研究概况[J];中药材;1995,(07)
[2] 柏巧明,何波等•魔芋属药植资源的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3):213~217.
[3] 谢建华,林常青等.魔芋精粉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2004,
[4] 王旭光,赵颉,杜庆平•复方魔芋冲剂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作用的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1995,18(3):29~30.
[5] 马俊,齐颖.魔芋的功能及应用[J]2006,(05)
[6] 刘桂敏.魔芋的药用价值.中草药,2004,35(8).
[7] 陈明木,陈绍军,庞杰,等.魔芋葡甘聚糖涂膜的保鲜原理及其在果蔬上的应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3):400-403.
[8] 颜治,刘勤晋.魔芋的药用价值及应用态势.饮料工业,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