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黑猪养殖前景_养殖杂交黑猪致富_杂交黑猪名优品种

川乡黑猪(2021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杂交黑猪名优品种_养殖杂交黑猪致富_杂交黑猪养殖前景

大恒799肉鸡配套系(2020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杂交黑猪名优品种_养殖杂交黑猪致富_杂交黑猪养殖前景

蜀兴1号肉兔配套系(2020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养殖杂交黑猪致富_杂交黑猪名优品种_杂交黑猪养殖前景

蜀宣花牛(2012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暮冬 大强(图片由省畜科院提供)

一头“黑猪”红了。在今年初召开的四川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育成全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公猪品种‘川乡黑猪’”。虽然仅有短短20余字,但在字字千钧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了四川对川猪种业振兴的高度重视,对“川乡黑猪”重大科技成果和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畜科院”)育种科研团队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从一头猪观察整个种业。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胸怀“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畜科院勇挑全省畜牧科技进步“排头兵”和畜牧科技创新“主力军”重担,全力以赴打好畜禽种业“翻身仗”、推动种业振兴,为促进四川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育良种

育成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育种创新水平跻身国内第一方阵

摸清畜禽种业家底,是打好畜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去年,在国家统一安排部署下,四川启动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作为全省畜牧科技“领头羊”,省畜科院主动担当重任,从牵头制定工作方案,到“调兵遣将”组织专家团队,全心全力投入其中,挖掘和鉴定畜禽遗传资源,为良种选育打下坚实基础。

十年来,省畜科院充分发挥动物遗传育种、饲料营养、疫病防控等学科优势,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育成了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育种创新水平跻身国内第一方阵。

新品种打开新格局。“川乡黑猪”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猪父本新品种,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商品猪生产中外来种猪作为父本的垄断局面,打开了我国畜禽种业新格局,对于提升我国核心种源自给率和核心竞争力,引领现代特色优质猪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品种具有新特色。大恒799肉鸡配套系是我国首个通过审定的雏鸡可实现羽速自别雌雄的三系配套优质肉鸡新品种,保持了地方鸡种的优质风味和外观性状,生产性能大幅度提高;与国外白羽肉鸡相比较,肌内脂肪和肌苷酸含量分别高出39%和92%;与地方鸡种相比,节省饲料23%;雏鸡羽速鉴别雌雄率达到99.3%。

新品种带来新口感。例如,“川藏黑猪”是我国第一个优质风味黑猪新品种,为川菜“回锅肉”提供了优良的食材。“蜀宣花牛”的乳、肉性能好,品质佳,肉质可达到“雪花牛肉”水平。蜀兴1号肉兔配套系是我省第一个优质肉兔新品种,早期生长快、耗料少、产肉多,肉质鲜嫩,特别适合于做川菜“冷吃兔”“红油兔丁”等。

练良技

打破国外品种垄断,攻克系列“卡脖子”难题

“种业‘卡脖子’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一剑封喉’。”面向种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省畜科院建成动物遗传育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畜禽生物制品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级肉鸡育种核心场等23个国家和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利用这些平台,聚焦畜禽种业科技创新,携手相关企业、高校开展联合攻关,攻克了系列技术瓶颈,助推行业高质量转型升级。

育成品种走向全国。完全利用地方鸡种资源培育的“大恒699肉鸡”新品种,被省政府确定为“突破性品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被列为全国畜禽种业的代表性科技成果。

重大突破国际先进。原创的肉鸡品质性状与效率性状平衡选择技术,实现了肉质风味性状和生产效率性状同步取得遗传进展,破解了这两类性状不能在遗传上有效结合的国际性难题;建立的生猪基因组芯片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打破了常规育种方法在屠体性状和肉质性状选择中进展慢的技术瓶颈。通过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修饰组等多组学联合分析,建立了肉牛分子辅助选育技术,提高了群体的遗传精度和选育进展;通过全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学技术构建了家兔遗传基因图谱,建立了基于系谱信息和基因组信息的ss-BLUP模型,实现了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的有机结合。

关联领域遍地开花。创新研发了与畜禽新品种配套的饲料营养、疫病防控、智能养殖和粪污处理等新技术,系统解析了优质畜禽标准化养殖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科研平台愈加强大。截至目前,省畜科院已在大邑、双流、乐至等地建有10个科研基地。近期,在四川(乐至)畜禽种业科技园相继建成四川生猪现代种业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四川省种猪基因交流中心,正有序推进动物生物安全防控技术研发中心、兽用天然药物研发与GCP试验动物中心、国家级饲料评价中心,以及肉牛和牧草育种创新基地建设;部省共建的天府畜禽种业实验室也在稳步推进。

谋良业

“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不转化就丧失了价值。近年来,省畜科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自主研发、自主推广、自主转化”的“三个自主”模式,依托科研基地、专家服务站等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转化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成果在20多个省(市)落地应用。

2018年,省畜科院与铁骑力士集团签署“川藏黑猪”科技成果转让协议,这是我省畜禽种业领域首次进行的科技成果转让,打通了科研与生产的转移转化通道。双方联手打造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标杆和典范,实现研、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如今,“川藏黑猪”配套系已在我省11个市、48个县(市、区),以及广东、海南、新疆、西藏、河南、重庆6个省(区、市)推广应用。

被原农业部推荐为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业适用品种的“大恒肉鸡”,在广元市苍溪县岫云村,通过推广中小农户标准化养殖,年销售达到300万元以上;在峨边县,以“峨边大恒肉鸡产业化扶贫基地”为代表的“峨边经验”,作为肉鸡扶贫典型范例在全国推广,累计推广父母代种鸡300万套,生产商品肉鸡3亿只以上,新增社会效益33亿元。

以院地合作支撑产业推广。仅在今年,省畜科院就与简阳市共建双10万猪羊高质量创新技术产业体系,与巴中市现代农业绿色创新研究院合作筹建“秦巴山区牛羊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与甘孜州乡城县共同打造藏猪、藏鸡等优势特色产业。

十年来,一项项科技成果、一个个创新突破的畜禽新品种、一张张养殖户的笑脸,共同汇聚成新时代四川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

启航新征程,省畜科院将继续打好畜禽种业“翻身仗”,为推动四川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力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