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玉米后,农民大都是将玉米秸秆丢弃或者付之一炬。但90后女孩撒艳红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用玉米秸秆养牛致富,她在家乡办起了养殖场,成立了公司,走上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的道路。
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八仙村12社撒家湾的昭通市昭阳区伊清园养殖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撒艳红,2018年公司挂钩帮扶守望乡八仙村、卡子村325户建档立卡户,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教授养牛技术、提供就业岗位、高价回收青贮玉米、回收贫困户饲养的肉牛,带领贫困户养牛增收脱贫。
325户养殖增收
撒艳红介绍,经过7年多的发展,从建厂初期存栏13头黄牛发展到现在存栏肉牛、能繁母牛、牛犊200余头,其个人也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肉牛养殖技术经验,同时经常为贫困户进行肉牛养殖技术方面的培训,带动建档立卡户325户养殖增收。公司多次组织企业、农业学校师生到公司与农户进行培训学习,并于2016年与昭通职业教育中心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为昭通市农业学校实训基地。2018年先后获得了省、市、区三级“巾帼脱贫示范基地”、2018年通过了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 2019年3月获昭通市妇联授予的“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公司采取“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技术成果+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开展肉牛饲料日粮配制、疫病防控、配种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对贫困户进行入户调查,挑选出重点结对帮扶的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报村委会或乡上审核批准,明确目标责任,通过“技术培训帮扶”、“提供就业岗位”、“辅助销售”等三种方式,对结对帮扶的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服务带动,同时也辐射带动其他肉牛养殖户。通过公司养殖基地示范应用并在全村进行推广,促进当地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此外继续进行肉牛初加工产品的研发,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打造“壹手牛”品牌连锁店及终端餐饮,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品牌化发展,带动当地肉牛产业化发展。
玉米秸秆变废为宝
“在昭阳区发展肉牛养殖,最大的难题就是冬春两季饲草匮乏,为了找到破解冬春饲草匮乏这一技术难题,改变当地传统养殖习惯,提高养殖科技含量,公司派出人员先后自费到重庆、四川、河南、山东、昆明等地学习考察。” 撒艳红说道,通过外出学习,引进外省玉米秸秆青贮先进技术,修建了昭阳区第一个1000立方大型玉米秸秆青贮池,可储存满足饲养100头牛吃10个月的饲草,破解了冬春饲料匮乏的难题,变废为宝(以往农户都是掰了玉米,秸秆留在地里进行焚烧),向当地农户收购玉米秸秆,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降低了公司饲草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由于规模的不断壮大,分别于2016年5月、2018年新建青贮池两个,目前公司青贮池储存量满足饲养200头黄牛。公司积极探索推进肉牛规模化养殖,大型青贮池储草获得成功,周边群众也纷纷上门参观学习,由于很多农户都是按照传统养殖习惯散养,家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靠家里老人发展养殖,饲草成了最大的困难,大家都想走科技饲养道路,苦于没有学习的平台,更没有建大型青贮池的资金,看到公司青贮饲料饲养方式,现有很多农户自愿要求加入公司走合作养殖致富之路,现加入公司签订协议,在公司指导下初具规模的已有三家。
实现脱贫致富
为了带领当地农户一起走共同致富之路,早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司与当地农机中心联系,引进了饲用玉米新品种,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免费为农户提供子种、薄膜、肥料等,由公司邀请技术人员带队到地里给农户指导种植方法,秋收后,公司将以市场价进行玉米籽、玉米秸秆一体化打包回收,不仅增收产量,还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收入。
在饲草回收期间,公司大量招收滞留在家务农的妇女到公司工作,采用带薪培训方式,加强培训工作的实操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周围妇女学习青贮技术,使农户们做到学以致用。为帮助农民创业、实现脱贫致富,在发展自身企业的同时,践行了互利互惠、义利兼顾的宗旨,发挥企业特点和优势,采用培训为引导、积极开发新技术结合传统养殖方式进行开发性扶贫,为引领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
谈起公司未来发展规划时,撒艳红表示,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实现肉牛自繁、自养、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服务型公司,筹划建设打造以农民作为经济主体,进行同类养殖、销售、加工,以农户、企业联合而成的农村合作社,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从根本上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目前已纳入325户建档立卡户,构建“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组织形式,在为家乡人民提供就业平台的同时,通过和农户间的合作互助提高规模效益。公司养殖技术健全,在全区起到示范性作用,上门参观学习交流次数从2013年至2020年,接待学习参观次数200余次,
“目前公司妇女就业多,能带动妇女走产业化、专业化、组织化发展道路,尤其是能大力带动广大农村留守妇女、贫困妇女开展养殖致富。” 撒艳红最后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