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浩
编者按:高素质农民是农民中的优秀代表。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促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教育培训深入开展,乡村人才振兴成效显著,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农民。1月11日,第四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在河北正定举办,论坛正式发布《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这是自2016年以来发布的第7份年度报告,展示了全国高素质农民最新整体情况。
近年来,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了一支能够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持续掌握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情况,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编写了《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总论和三个专论组成,专论包括高素质农民发展基本情况、农民教育培训情况、高素质农民发展对策与建议。
《报告》总结了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情况,通过对全国30个省、163个区县、近万名高素质农民开展问卷调查,基本掌握了高素质农民发展基本情况,重点测算了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研究提出了促进高素质农民发展的对策建议。总体来看,2022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发展有八个特点。
一是高素质农民培育有效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加大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支持力度,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继续组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各地围绕2022年度主要任务,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育,组织开展稳夏粮丰收、大豆油料扩种、东北黑土地保护、重点区域产业带头人培育、职业能力提升五大专项培训行动。2021年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共培养高素质农民71.7万人。各地同时广泛开展科技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中央农广校“云上智农”App高素质农民注册用户超过650万人,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辐射超4000万人次。
二是农民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继续推进“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联合推介101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全国涉农职业院校通过优化专业布局、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师资建设,积极为农民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机会。2021年,304所涉农职业院校高职扩招招生11.64万人,其中招收高素质农民2.06万人。全国农广校体系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体系办学和标准化建设,部分地区农广校探索培训与中高职学历教育有效衔接,2021年全国农广校中职教育招生4.2万人,毕业近4万人。
三是高素质农民发展态势稳定。2022年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为0.5076,较2021年略降0.47%,但仍然高于2020年和2019年的发展指数。以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时间节点建立理想值,2022年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得分为70.09分。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态势总体相对平稳,并呈现区域性差异。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指数领先,西部地区居中,东北地区相对滞后。发展指数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陕西省、浙江省。
四是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日益改善。高素质农民队伍相对年轻,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67.11%的高素质农民年龄集中在36至54岁之间。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7.0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84%,分别较2020年提高6.05个百分点和3.31百分点,正在接受中职、高职、本科等学历教育的占22.32%。高素质农民职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分别为50.68%、18.97%,分别比2020年提高了10.55个百分点和0.63个百分点。高素质农民新生力量充足,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等新生力量加入高素质农民队伍,占比达57.81%,较2020年提高8.32个百分点。
五是高素质农民产业水平持续提升。大部分高素质农民从事传统的种养业,其中29.86%的高素质农民从事加工业、休闲业、社会化服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较2020年有大幅度增加。63.39%的高素质农民为规模农业经营户,平均土地经营面积为168亩。51.34%的高素质农民实现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生产。近50%的高素质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或与农业企业建立生产经营关系提升组织化程度。采取节水灌溉、减施化肥或农药、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和农膜资源化利用的比例分别为29.11%、51.27%、83.99%、90%。27.60%的高素质农民拥有绿色农产品标识。60.1%的高素质农民通过互联网购买农资或销售农产品,82.91%的高素质农民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六是高素质农民收入水平略有下降。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2021年高素质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为3.60万元,较2020年略微下降。尽管如此,经过多年增长,该收入仍然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万元)的76%,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万元)的1.9倍。27.83%的高素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大于等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绝大多数普通农户相比,高素质农民仍然属于高收入群体。
七是高素质农民队伍作用有效发挥。65.04%的高素质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平均辐射带动21户周边农户,主要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以农业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22.98%的高素质农民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或奖励,19.19%的担任村干部,4.58%的担任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分别比2020年提高2.12、1.45和1.59个百分点。其中石玉莲、向辉、张凌云等一批高素质农民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他们通过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推进乡村治理和地方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八是高素质农民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先后制定一系列教育、人才、产业等政策,为高素质农民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是农民教育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农民教育培训的地方重视程度还不够、体系尚不完善、教育培训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受农业弱质性和新冠疫情等不可抗逆因素影响,2021年高素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有所下降,86.83%的高素质农民在农业生产、销售环节中都遇到疫情带来的困难,87.51%的受到不同种类自然灾害。这与当前大部分高素质农民产业基础相对脆弱,抵抗市场风险、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低密切相关,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关注支持。
《报告》建议,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素质农民发展的支持力度,从经费投入、产业支持、教育培训、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快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农民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发挥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作用,强化培育规范化建设,鼓励开展多层次区域协作,全面提升培育水平;加快培养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高素质农民,兼顾科技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不断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不断提高高素质农民抗风险能力,缩小地区差异,提升高素质农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