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麻的花椒,过最幸福的日子!
探寻盐源花椒园 快来看看椒农“致富经”
凉山新闻网讯(文图 卢苗苗 王艺)美好源自生活,勤劳终有收成。踏着七月盐源花椒的麻香,我们走进了如诗如画般的“世外椒园”。
盐源县卫城镇岔河村是名副其实的花椒种植大村,近万亩红椒在七月露出焦红的脸蛋儿, 在80万亩花椒大县的舞台争艳。
舞台的中心,我们聚焦何巫各的5口幸福之家。
三次椒地更替 三次涅槃重生
花椒之盐源,何其美好的存在。19世纪末,当“蜀椒”出现在南丝路上的千年古县盐源,从此这一粒麻椒,与代代赓续前行的盐源人见证了不同的际遇与机缘。
熬出日子的苦,便有岁月的留香。1999年前后,何巫各家经历了第一次“大变革”,也是他日后成为年均收入40万余元的新奋斗新生活的起点。
变故始于何巫各收到西昌农校的录取通知书。在支付学费与救治母亲的高昂药费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家里唯一读书的他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开始了与“农”的一生情缘。
在这一年,何巫各四处奔走向亲朋借钱,决定让全家从高山地区搬往平坝地区,方便工作生活。 “我们先盖了几间简陋的土胚房,然后在附近买了2亩地作为一家人的生产生活支撑。”日子的苦水让何巫各的妻子马尔歪莫尝了个够,“刚下山的时候,因为没有土地,我们就连土豆都吃不饱,一年到头看不到希望。”
担任队长的何巫各,他开始在当时的盐井镇、梅雨镇、双河乡、干海乡、下海乡、大河乡、棉桠乡、香房乡了解到花椒发展的势头,随后又有了县里组织的花椒栽培、管理等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逐步意识到发展花椒产业“一定很有奔头”。于是,在他最初的小小二亩地上,“拔出玉米、刨出土豆”,干上了发展花椒的大事业。
当时,县里积极推广花椒种植,林业局开始苗圃育苗花椒和或是从零星育苗户那里购买花椒苗无偿发放给全县种植户。因为了解到花椒产业必是盐源农户的一种致富出路,作为队长的他积极奔走各户展开宣传,并鼓励村民种植花椒。“农户觉得花椒只是调味品,一年一家能吃多少,收购价格又低,不如种植玉米、土豆。他们根本听不进我们的宣讲,把我们送去的免费椒苗丢到一边。”
2002年,何巫各家的花椒有了很大的收成,花椒价格一路上涨,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2000至2006年,国家实施重点工程——退耕还林项目,盐源大力发展花椒20000亩。村民亲眼所见何巫各家靠花椒增收致富,加之县政府出台的各种发展花椒的惠民政策,村民们自觉的开始大量种植花椒,花椒树“漫山遍野”出现在盐源各乡镇;2007年底,全县经济林木普查时,全县花椒基地面积已达到9万亩;而2010年,何巫各家的花椒地已达30亩,每年光花椒产值就达15万余元。
随着椒农的增多,盐源花椒产业迅速崛起。截至2020年底,全县已有花椒(红花椒)49.6227万亩花椒,挂果面积27.408万亩,产量达到5927万斤,产值达到3.7667亿元;有青花椒(竹叶椒)32.5902万亩,挂果面积18.6355万亩,产量4145万斤,产值2.9856亿元。
技术革新后的岔河村枝头果累累、红灿灿
第一次种植花椒的何巫各,自然会面对许许多多的种植难题。种植花椒,对他而言,是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探索,对盐源人而言,是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
最先栽种的苗子是何巫各从盐源各地买来的,后来他听说冕宁县有花椒苗,又到那边买了些回来栽种。几年后,花椒结果但产量不高,“颜值”也不好。随着汉源花椒的名气越来越大,何巫各也寻思了很有必要去“汉源走一趟”。到了汉源以后,看了汉源花椒,他心头一惊,“那么红颜、颗粒那么大的花椒是怎么种出的?”至此,他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考察。
“就拿剪枝来说,在前期种植的花椒中,我吃亏惨了”。刚开始种植花椒的何巫各认为各种树木的修剪都一样,枝丫多时,就直接从底部粗壮的枝干减掉。没想到,到了第二年的时候,花椒树直接枯死。第二年,他总结经验补栽,率先成了村里栽种花椒的行家。
“花椒的施肥分为基肥与追肥,基肥能够促进花椒树体花芽分化,恢复树势,为花椒高产打下基础。一年我们主要施肥两次,在果实膨大期进行追肥,按照每株追施1.0千克过磷酸钙与0.3克尿素的用量进行追施……这样一来,次年的果穗不断增大,还能有效促进新梢的生长。”在村民遇到种花椒难题的时候,村民也总能在他那里找到根治办法。
与此同时,为了提质盐源产业发展,2019年,林业产业扶贫项目在全县30个乡镇开展了每乡镇1期120人左右的“核桃、花椒技术能手培训”;2020年林业产业扶贫项目“100个村级核桃、花椒标准化示范推广点并配套初加工设备”完成300万元物资发放,四轮600场,9000人次的培训。经过多次培训,盐源花椒种植户在生产技术环节发生了质的飞越,盐源花椒迎来了“又大、又红、又麻、又香”的时代,盐源花椒红遍漫山,麻香四海。
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椒园走访时,我们遇见了假期归来的何巫各儿子,眼前的小伙采椒技术十分熟练。一听说父母在椒园里采摘花椒,正值暑假的他立马放下背包,带上采摘工具,来到果园里帮忙。
在谈及儿子们时,何巫各满是欣慰。何巫各家里有三子,大儿子目前就读于西南石油大学,二儿子在县职中学习烹饪技术,三儿子尚未上幼儿园。
“你回来啦?在学校就读一切都好吧!”马尔歪莫一边摘着花椒一边嘘寒问暖地问着儿子。儿子也一刻不停地摘着花椒,与母亲聊着学校里的生活。“我们一家曾经那么贫穷,又都在农村生活,孩子们自小就知道在家里要帮着干农活。”每每回到家,只要知道父母在地里干农活,两个外出读书的儿子都会 “搭把手”。 “儿子现在去学了中餐,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们一家子做好吃的饭菜,他做的‘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都好吃,可以赶上外面餐馆卖的了。” 提起刚回家的二儿子,马尔歪莫有说不完的话。 “我已经高三了学的是中餐,如果有机会,我想到乐山去学习这个专业”。何东才是个阳光的孩子,在他心目中也有“大大的梦想”。
经历过苦难,尝过没有经济支撑而没法学习的苦楚,何巫各在孩子们的教育方面十分关切。“希望大儿子他能走出大山,二儿子踏实,可以留在家里打理果园或是专注烹饪,小儿子还小,一切顺其自然。”
一家人就这样其乐融融的在花椒园里有说有笑地采摘着花椒。夜色慢慢降临,岔河村村民陆续收拾好今天的“收成”,背着沉甸甸的花椒走在回家的路上。
一个小时后,敞亮的饭桌上,何巫各夫妻俩又尝上了儿子的手艺——全家人最爱吃的“麻婆豆腐”,麻香沁润了一家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