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鼓舞奋进力量,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时代强音进千家万户》系列报道,聚焦基层迅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典型事迹和良好风貌。
长沙开福区沙坪街道茶子山村。
流动宣传小队走进老党员熊志林家中。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艳 摄影 陈杰 实习生 杨怡晴 长沙报道
初冬的开福区沙坪街道茶子山村格外热闹。几台挖掘机正热火朝天地建设一条新水渠,一旁的抛荒地已整治妥当,预备种上油菜花和水稻。再远处,看似荒芜的护坡铺上了草皮,只待明年开春绿满茶子山。
12月2日,茶子山村传来一阵阵热闹的人声——村总支书记、村主任邵建强正带领村支两委干部走村入户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连日来,茶子山村开展系列屋场会和送学上门行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入户入人入心,“为今后茶子山村经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旅游发展夯实思想基础。”邵建强说道。
茶子山总支部党群服务中心。
产业兴,唱响茶子山的“致富经”
茶子山村的产业经首先要从一只黑斑蛙说起。
为了让黑斑蛙顺利过冬并利于明年的交配产卵,养殖户易德茂正在养殖场内紧锣密鼓地进行排干沟水、盖膜、敷稻草三项工作。易德茂还对蛙池进行了消毒,入冬后晾晒,促进池里长草来保持池里的生态循环体系正常,为来年孵苗、放苗做足准备。
2019年,在老党员唐德炎的帮助支持下,易德茂开始养殖黑斑蛙,并逐渐成为茶子山村“稻+蛙”共生模式的产业带头人。如今,养殖场占地约40亩,年产量4000斤/亩。在“蛙王子”易德茂带领下,茶子山村从事“稻+蛙”种养殖的村民逐渐增多,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近年来,为了扎实推动产业振兴,茶子山村对各类政策文件进行宣传、落实,在政策支持范围对养殖户提供帮助,并鼓励党员带头实干。一批党员率先投入乡村产业发展当中,带领村民热火朝天地创产业、干事业。
2022年初,拥有30年党龄的黄力承包了位于茶子山村河冲组的约100亩池塘,进行鱼类养殖。他不仅改善了养殖场周边环境,还将鱼类养殖延伸至垂钓和休闲娱乐。与此同时,将鱼类品种从常见的四大家鱼转向养殖鲈鱼、翘嘴等高端鱼种,养殖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作为一名老党员,黄力深感自己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应当多走一步路、多出一份力,“一人致富不是富,百姓致富才是富。”黄力说道。
环境优,描绘景美人和的新乡村
熊志林夫妇在家门口的花园里打理花草。
村民们使用新建好的健身器材锻炼身体。
茶子山村的四季是由花草“堆砌”而成的。
冬季,收割完的稻田露出大片光秃秃的稻茬,乡间地头都是裸露的黄泥田埂。但在茶子山村却有一条由村里今年刚种的百日草和硫华菊交错而成的“花路”,正开得姹紫嫣红。
还有春日的桃花和油菜花、夏天的朵朵荷花……茶子山村的美景不止如此。
近年来,在村支两委班子的领导下,茶子山村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提质基础设施,加大力度创建田园式生态公园,将“清廉乡村”与美丽宜居村庄创建有效结合,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今年8月,茶子山村启动了田屋场组和袁家冲组两个美丽屋场达标点建设。水泥硬化、铺碎石路面为主的道路硬化项目;绘制文化墙、安装围栏等为主的环境建设;绿化种植、草皮覆绿、砍青除杂的绿化工程……6—7个不同的建设项目让两个达标点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区”。
在1985年入党的熊志林的家门口,耗时5年多打理的花园种满了三角梅、月季、紫藤等数种花木,即使是寒冬仍有鲜花绽放。这门口一景,也反映出茶子山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村支两委的“独角戏”,而是全村参与“搭台唱戏”。
人才旺,共谋美丽乡村新蓝图
茶子山村的荷花,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为了让乡村振兴更扎实、出实效,开福区将人才兴农和跨区域精准扶贫相结合,组织乡村振兴农民代表赴外地学习,开拓眼界的同时提高乡村振兴质量。
荷花鱼养殖户李德军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曾和其他新农人一起奔赴中山大学“充电”。在李德军约80亩池塘中生长8.7万尾荷花鱼都是湖南水产研究所推介的品种,能在荷花池水的独特环境中长得很好。同时,探索出的春夏吃藕尖、秋季尝莲蓬、冬享荷花鱼的“一荷三吃”,更让一亩地能赚“三道钱”。
当然,茶子山村的建设要走得更稳、走得更远离不开青年人才的全情投入、全心付出。刚来茶子山村2个多月的2022年选调生刘昀煜,是村支两委中“最年轻的面孔”。
今年在云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刘昀煜放弃浙江45万补贴的人才引进、江苏无锡的公开选调,以及安徽老家的选调,选择了更为真实的基层农村。初出茅庐的刘昀煜说,自己想“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并在挑战中成长,为茶子山村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事业出一份力。
如今的茶子山村,逐渐积攒了一批稳健的乡村产业、一群斗志昂扬的产业带头人、一片吸“睛”无数的乡村好风景、一股澎湃奔涌人才力量,笔笔描绘美丽乡村的画卷。(杨艳 陈杰)
(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