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魏水华
头图 | pixabay
印尼有一则古老的寓言:人类与老虎本是相亲相爱的伙伴,共同以榴莲为食。后来,人类不小心被榴莲的尖刺划破了手,鲜血沾染到榴莲果肉上,老虎才变得嗜血。
这个寓言,和诞生于欧洲的伊甸园故事有颇多相似之处。同样负有原罪的人类、同样危险的老虎和蛇、同样具有诱惑性的苹果和榴莲。
是的,原产于南欧的苹果,和原产于东南亚的榴莲,在当地人眼里,都是甜美到让人觉得诱惑和危险的食物。这是人类在面对强烈感官享受时,发自本能的谨慎。
但对于天性热爱美食的中国人来说,这种谨慎却似乎没有进化完全。连有毒的河豚都能舍命吃,更何况榴莲!
No:1 壹
中国人第一次看到榴莲,其实并不比西方人早多少。
15世纪中叶,郑和下西洋,首次打通了东部沿海通向东南亚的航路,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见到榴莲真身。几十年后,葡萄牙人的商船也开到了马六甲海峡。
但东西方人对榴莲的态度却有着耐人寻味的差别:西方人最初并没有重视榴莲,而是把这种看起来丑陋、闻起来味道难以名状的果实,视为当地土著愚昧和落后的标志,不屑于吃,更不屑于记载。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殖民列强轮番登场,但三百多年的时间跨度里,榴莲从未被西方人认可。
十九世纪末,英国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第一次写下的关于榴莲的文字,竟然着重描述了这种尖刺果实砸伤人有多么危险、土著用榴莲下饭调味的气味多么不堪——与改变了西方饮食结构的香蕉、芒果、杨桃等相比,榴莲是东南亚原产水果里最不受欧美待见的个例。
中国人对榴莲的态度则完全不同。郑和的副官马欢,在他的《瀛涯胜览》里,就准确记载了马来语榴莲的准确音译“赌尔焉”(durian),还描述了榴莲的大小、外观、质地,和甜美的滋味。
到了明中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已经把榴莲列为治疗痢疾的药材。是否有效姑且不论,但这种对气温要求极高、至今中国只有云南和海南少数地区才能种植的水果,居然被湖北落第秀才写进书中,足可以窥见中国人对榴莲的喜爱。
“榴莲”两字当然也是华人起的名,虽然翻译谈不上信达雅,但它与汉语“流连忘返”的关系,其实已经反映了华人对南洋数百年深刻且复杂的感情。
No:2 贰
几乎与郑和下西洋同时,东南亚发生一次巨大的政权更迭:中南半岛南部的阿瑜陀耶王国,征服了北部的素可泰王国,暹罗,也就是今天的泰国第一次统一。一跃成为当时的东南亚霸主。
1377年,暹罗国王接受了大明皇帝的册封,成为中华藩属国。开启了中泰500多年的蜜月期。大量明朝官民奉旨南下,据《东西洋考》记载,当时曼谷的40万人口中,有27万是华人。
华人为暹罗带去了先进的冶金技术、军事理论和行政经验,帮助泰国在东南亚对抗越、缅等国。在扩张的过程中,大量土地和良种作物被纳入泰国领土。
这其中,就包括榴莲。
榴莲的名字,最早也是明朝中叶出现在东南亚。当时,暹罗华人中有一个普遍的说法:只要吃得惯榴莲的,就能留在暹罗。中国人自古尊人重土,虽然皇命难违,但说服自己背井离乡,依然需要流连此地的理由——甜美的榴莲,是他们最好的慰藉。
根据郑和下西洋的记载,当时的榴莲“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块”,这显然与今天泰国生长的果肉堪比枕头大的榴莲相差很远。
一种普遍的说法是,来自中国广西地区的果农,将异体嫁接、人工授粉等种植荔枝的技术应用于榴莲,才培养出了今天的良种。
今天,普遍种植在泰国的榴莲有五六十种,但最被人熟知的是青尼、长柄和金枕头三个品种。
青尼榴莲产量不大,但是唯一产在3、4月春季的品种。与更南面常年如夏的马来、印尼相比,泰国依然有一定的季节变化。生长在春季的青尼,也带着青绿的颜色,个头小、核小,但肉多,而且气味浓郁厚重,如果“金枕头”的口味像火锅中的微辣,那么“青尼”就是火锅里的特辣。
长柄榴莲产量比青尼更少,柄长且圆,整颗榴莲也以圆形为主,果肉、果核也呈圆状。虽然果核大、果肉少,但因其极其细腻的质地,吸引了不少人青睐,也是制作西点的最佳选择。
金枕头则是国内销售最多的品种。产量大、甜度高、水分足,而且有其他品种难以望其项背的巨大果肉。国人经常觉得金枕不好吃、档次低,实际上榴莲个体有优劣,并不存在品种的高低,金枕头的“甜”,猫山王的“醇厚”,葫芦的“温顺柔滑”等。具体到个人,会有明显的偏好。相反,运往国内的金枕头,为了保鲜,大部分在七八成熟时从树上采摘,抵达销售地后再行催熟。
所以国内买到的金枕头,除了滋味不够甜之外,因为长时间放置,臭味还会更浓。另有一部分采摘过早的,果肉里的有机酸核淀粉积累太少,永远都催不熟,像是硬番薯,它们并不能代表泰国金枕头的真正水准。
是的,牙齿微微咬合奶皮般的一层,就凹陷在黏稠的果肉中了,像浓郁的奶油蛋糕加了苦杏仁,又带着奶酪、黄油和一股子酒香。这才是正宗金枕头榴莲的美好。
No:3 叁
李时珍写榴莲当然不是偶然。事实上,华人下南洋,也是从16世纪《本草纲目》成书同期开始。
郑和打通了水上航道后,虽然明朝官方封关禁海,但已经拦不住东南人民开拓世界的决心。尤其是地少人多、农业薄弱、商业发达的福建和广东东北部地区,开始有少部分百姓向东南亚偷渡经商。
既然是偷渡,作为大明藩属国的暹罗是要绕过的,一直与明朝处于敌对状态的安南(越南)也不是好的选择,更南的土地,才是华人的选择。
没错,马来半岛、印尼群岛,榴莲真正的原产地。这是一条与泰国华人完全不同的道路。
不得不承认,华人性格勤奋、做事努力,且生意头脑灵活,很快掌握了当地经济文化的主动权。到了明末清初,更是有一大批不愿屈服于满清铁蹄的汉人飘洋过海来到南洋,继续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
他们有文化、有见地、有计谋,同时,作为农耕大国的百姓,对种植业的热情当仁不让。很多早期华人成了种植园园主,垄断了当地的水果贸易,继而暴富。
一个有意思的轶闻是,当初这批华侨暴富之后,纳了许多当地女子为婢妾。他们的混血后代,男性称为Baba “峇峇”,女性称为Nyonya“娘惹”。尽管在血统和文化上都有一定混合性,但在这个社群形成后,一般都会遵照汉族的传统,认为自己是汉人,传承汉姓,不会选择再与马来族通婚,而是会从相同背景的家族,或者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中选择婚姻对象,以避免被马来人同化。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就是一名“峇峇”。
相比同时期的西班牙殖民者,在拉美暴富后,与印第安女子、乃至黑奴女子代代杂居繁衍,生出肤色深浅不一的拉美民族。华人在新加坡的故事,堪称以儒学保存民族独特性的最佳案例。
至今,大马还有一句俚语:“榴莲落下,纱笼飘起”。这种对性事隐晦而唯美的暗示,实在太符合儒学濡染的华人的性格。也从一个暗面,反映了当初榴莲种植和贸易,为华人先祖带来的富庶生活。
No:4 肆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署《南京条约》,清政府终于废除了海禁法令,允许西方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名为“契约华工”。
从19世纪中叶起,大量华人合法涌入东南亚,填补殖民开发的劳动力。为了区别峇峇娘惹和这些新到的华人,这一时期的华人被称为“新客”。
一开始,华人从事的都是最低端的基建工作。英语coolie,就是从汉语的“苦力”意译而来。但随着20世纪后机械设备的成熟,华人劳工们开始转入种植园,除了为英国人割取橡胶之外,还有不少华人劳工进入了老华侨们的榴莲园工作。
马来西亚的榴莲,从此被勤劳而聪明的华人精心栽培,并细化品级标准,按照甜度、细密度、纤维长度、绵软度进行仔细区分,以durian的首字母D分级命名。像钻石4C体系一样,将各个数值排列组合,就有了上百个梯度。许多品种看着大同小异,实则差之千里。
除了众所周知的猫山王之外,大马著名的榴莲,还有这些。
是的,华人一手铸就的大马榴莲谱系,成为整个东南亚榴莲的典范。就像如今华人作为主体民族的新加坡,傲然成为东南亚最发达的国家。
而一颗榴莲里浓缩的,正是500年来华人在东南亚跌宕起伏、肃然起敬的奋斗史。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