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 肖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政务公开,是政府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制度安排把政务公开贯穿政务运行全过程,权力运行到哪里,公开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李克强总理指出,政务公开和简政放权都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该公开的应该全部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则,推动新时代政务公开不断向纵深发展。
准确把握新时代政务公开的新定位
政务公开与政府施政相伴相生。近代以来,规范化、法治化的政务公开成为世界各国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行现代政务公开制度,并在改革发展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政务公开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着力健全体制机制,推动改革创新,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务公开新的历史定位。
新时代政务公开是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政务公开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搭起了沟通联系的桥梁纽带。一方面是从群众中来,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听取意见建议,从人民群众中获取智慧力量;另一方面是到群众中去,让人民群众全面了解国家发展状况、政府工作情况,更好参与和监督政府施政。政务公开的程度,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否密切;政务公开工作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
新时代政务公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新时代政务公开,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引导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新时代政务公开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政务公开,可以让社会各方面更好了解制度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推动制度不断优化,执行力持续提升。随着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持续推进,需要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更多运用政务公开手段改进社会治理,充分发挥政务公开在汇聚众智、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新时代政务公开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有效途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部署、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开透明,既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法治政府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作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必然要求加大力度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务公开工作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政务公开工作高起点谋划、高水平推进,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主动作为,勇于探索创新,中国特色政务公开工作迈上新台阶。
政务公开广度深度稳步拓展。2018年3月新一届国务院组成后,在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中继续将“推进政务公开”作为专门一章,把公开透明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制度,并对政策发布解读、回应社会关切等提出明确要求。各级行政机关积极践行“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作出的决策、出台的政策,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以召开新闻发布会、吹风会等方式进行专门解读,积极释放“正能量”。政策发布后,密切关注社会反应,对误解误读及时作出回应,稳定市场预期。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向公众通报准确权威的信息。近年来,各级行政机关每年公开政务信息数千万条,办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十万件。
政务公开制度体系日趋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11年后,于2019年首次修订完善,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更加优化,依申请公开程序更加完备,行政机关责任约束更加刚性。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印发了推进财政预算、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政府信息公开有关文件,新时代政务公开制度体系更加完备。
政务公开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公开,政务公开的渠道不断拓宽、形式更加多样。政府网站成为政务公开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并朝着集约化和功能优化方向扎实迈进,全国政府网站从2015年的8.4万家整合至目前的1.6万家。政务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政务新媒体得到广泛应用,政府公报电子版和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大幅降低了公开成本,明显提高了公开效率,便利了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信息获取。
政务公开功能作用不断增强。坚持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把政务公开、公众参与作为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写入《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并认真执行,有效提升了行政决策科学性和透明度。政务公开作为新型监管手段得到广泛应用,探索形成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企业信息公示”等一批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市场监管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
新时代政务公开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敏锐感知时代变化,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随着主动公开信息数量极大丰富,公开渠道不断拓宽,当前,政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已经从公开意识不强、数量不够,逐步转变为公开实效有待提升、公开渠道多样性与权威性不平衡等问题,政务公开工作面临新期待、新挑战、新任务。
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有许多新期待。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提出更高期待,是需求升级的必然逻辑,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以更有力工作举措,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技术发展对政务公开带来新挑战。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信息的发布传播提供了更快速便捷的技术支撑,给政务公开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浪潮也成为考验政府治理的最大变量。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手机网民8.47亿,有时“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走遍天下”,这些情况都对政务公开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
政府职能转变对政务公开提出新任务。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务公开着力点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而转变,逐步从监督导向转为监督、治理、服务导向并重,更好发挥助推政府职能转变的作用,运用政务公开手段提升市场监管能力,营造规则公开透明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新时代政务公开工作
做好新时代政务公开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转变工作方式,调整工作重心,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政务公开质量和实效,让公开成为自觉,让透明成为常态,有力促进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全过程推进政务公开。要持续深入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更加注重需求导向,在公开内容上突出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重要政务信息,不断提高公开的“含金量”。要改进公开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综合运用传统媒体、政务新媒体等平台,不断提高政务信息的公开实效。进一步突出政府公报的权威性,使其在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中更好发出政府权威声音。要加强和改进政策解读工作,更加注重对政策背景、决策依据、出台目的、重要举措等方面解读,帮助市场主体准确把握政策精神,提振发展信心。反对搞庸俗化解读,把“纸上写的”解读为“实际做的”,把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工作目标解读为群众已经实际享受的政策红利。
全方位回应社会关切。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敏感问题多、舆论热点多。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了解群众关切,做好解疑释惑工作。要切实增强敏锐性和预见性,密切跟踪市场对政策的反应,加强舆情监测和研判,落实政务舆情回应责任,做到主动发现、及时处置。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群众办事堵点痛点,要敢于直面问题,及时发出权威声音,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推动解决相关问题,防范化解潜在的风险隐患。
全流程优化政务服务。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数据互联共享,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通过政务信息后台比对等措施减轻群众提交各类证明的负担,通过注册信息全网共享等措施实现“一次注册、全国通办”。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监管规则和标准既要严谨周密,又要简明透明。规则和标准越公开透明,市场主体就越容易遵从,监管执行就越有力有效,市场竞争就越公平公正。要进一步优化对监管规则和标准的公开,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实时予以更新,提供在线检索、离线下载等延伸服务,不断提高公开质量、优化公开后的服务。更好助力市场监管能力提升,继续发挥信息公开在公正监管中的作用,以公开强化监管,既要通过政务公开加强对监管部门监管行为的监督,规范和约束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又要通过企业信息公示加强对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打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秩序。
全链条加强政务信息管理。政务信息是政务活动的客观记载,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必须实行全链条管理,加快互联互通。加强政务信息日常管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尽快建立完善政务信息制作、获取、保存、处理等方面的制度,对政务信息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规范管理。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后管理,特别是重要政务信息的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重要政务信息,通过统一平台规范发布,并根据立、改、废等情况动态调整更新,切实解决底数不清、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加强信息化手段在政务信息管理领域的运用,运用新技术手段不断降低政务信息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以政务信息管理的现代化,促进政务公开工作现代化,助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