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爱“修路”的人大代表,11年前就曾帮百姓修了一座“看病桥”,今年两会还呼吁建一条“致富路”。那是一条结满了橘子的“路”,满眼金黄灿烂,微风拂过,橘香倏然扑入鼻孔,让人陶醉……
视频拍摄 刘畅 赵黎浩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箴言被作为云南省人大代表的李红芬践行了11年。
2009年,李红芬首次当选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利民乡的人大代表,作为一个心中装着老百姓的人大代表,李红芬将目光聚焦到了利民乡清江村“家门口”的这条路。
“通往我们清江村的必经之路要跨越一条清江小河,一到雨季河水上涨,全村出行非常困难。”作为人大代表的李红芬看到了老百姓的困难、听到了老百姓的呼声,2009年第一次以人大代表身份提出了修建清江村出行道路的建议,并且得到了上级各部门的支持,筹集到2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一条8米长的小桥,打通了全村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看病桥”。“今年这条‘看病桥’还将从以前的3米扩建扩宽为5米,将来老百姓出行更方便,全村产业发展更便利。”
之后,每年人代会上,李红芬都会提出修路的建议。如今11年的履职道路上,李红芬已经提出修建了5条道路、2座小桥的建议,目前所有的修路建议全部修建落实到位。
今年,依旧“执着”修路的李红芬继续提出了一条为建水县修建道路的建议,修建一条产业发展的“致富路”。同时,为解决建水县青龙镇水塘寨的1506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李红芬还建议在青龙镇中寨村委会塔冲水库上建一个光伏提水站,彻底解决当地老百姓的饮水问题。
当记者问到为何如此执着于提出修建道路的建议时,李红芬淡然地说到,“我是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我深刻的知道老百姓要想脱贫致富就要发展产业,没有路就发展不起来产业。”
有着深刻感受的李红芬还有另一个老百姓更熟知的身份——红河州建水县利民乡清江村清江柑桔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80年代以前,清水村人多地少,每家每户都在温饱线上挣扎,年收入仅有2000元左右。”李红芬回忆道,当时的清水村道路不通,更没有产业。
像所有山区的农民一样,李红芬也在想方设法走出山区,摆脱贫困。1987年,知道种植柑橘水果能走出贫困。于是,李红芬靠砍柴火、摘橄榄慢慢积攒了一笔小钱,承包了村旁长期无人问津的一片荒山,种植了200颗柑橘果苗。“我们要把荒山变成橘子园,要修路、要引水进来,靠产业发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李红芬说到。
3年后,利民乡的荒山荒坡穿上了墨绿色的柑橘“外衣”,道路修好了,李红芬家的果树挂果了,开始向外销售这片山区的第一批橘子。5年后,李红芬家的果树进入盛果期了,李红芬又向信用社申请了贷款,修通了道路,顺利将一车车橘子运送到县城和周边乡镇的集贸市场上销售。“路通了,产业发展的更好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李红芬告诉记者,现在全乡实现村村通,货车从清水村出发,2天的时间柑橘就运到了北京、上海、浙江等地。
回想创业路,采访现场李红芬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如今,先富起来的李红芬并没有忘记村民,带领着村里成立了柑橘专业合作社,对资金不足的农户慷慨借钱解难;对没有种植技术的村民免费地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帮助,逐步引领群众走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在李红芬的带动下,清江村委会柑橘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并带动全乡柑橘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利民乡全乡种植柑橘已超过万亩,柑橘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果”,2019年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
今天,曾经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当地群众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清江村已涌现出了60多户靠种植柑橘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户,家家修起了小洋房,开上了小轿车。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村柑橘、蔬菜、洋芋等农产品滞销,给老百姓带来一定损失。“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我们有信心一定能挺过难关。”与此同时,李红芬希望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更好地支持当地产业发展。
“让农民天天有活干,月月有收入,年年有结余,农民过上好日子了,我觉得乡村振兴就成功一大半了。”李红芬说,“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脱贫就不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