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是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20年的上下同心协力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2005年6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金华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金华村庄示范、整治工作。金华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发力推进“千万工程”,深刻地改善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取得了让人民满意的成就。

一 “千万工程”的金华实践与成效

按照省委部署,我市扎实推进“千万工程”,经历了示范引领(2003—2007年)、整体推进(2008—2010年)、深化提升(2011—2015年)、转型升级(2016年以来)四个阶段,结合金华实际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不断拓展“千万工程”的内涵,先后三次在全省“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2008年全省“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在金华召开,金华的成效和经验受到省领导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201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和美乡村”行动方案(2018—2022年)》,启动实施“产业提质、生态环境修复、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治理创新、惠民富民”五大行动,推动乡村生态和谐、产业和谐、城乡和谐、乡风和谐、社会和谐。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5条,培育美丽乡村风景线65条,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75个、特色精品村269个、达标村2697个,基本实现全域美丽。

“千万工程”实施20年,硕果累累。以下几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编制完善城乡一体的村庄布局规划,注重村庄的规划设计,绘就大美乡村新画卷

全域编制城乡一体的村庄布局规划是金华推进“千万工程”的先手棋。按照“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要求,形成以“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为骨架的城乡空间布局体系,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与土地利用、城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发展等相关规划相互衔接配套的规划体系。同时,制定美丽金华实施方案、金华市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等,把城乡空间布局转化为美丽乡村建设蓝图。以美丽乡村示范县为目标,系统推进示范风景线、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示范美丽庭院建设,发挥精品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全域不断深化“千万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实施农村垃圾革命、农村污水革命,推进村庄治乱美化工作,展现农村全域美丽新面貌

通过试点,探索出“二次四分”垃圾分类方法,“垃圾不落地”转运方法,“阳光堆肥房”就地资源化利用方法以及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出台第一个地方标准——《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公布实施《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构建“地方立法+村规民约+褒奖激励”“四治融合”的管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金华模式”得到中央及省领导多次批示肯定和主流媒体高度关注,“七上央视”,2017年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和第四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佳创新奖第一位。住建部在金华召开全国现场培训会并发文全国推广金华经验。2007年,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为金华连续七年夺得浙江治水最高奖“大禹鼎”并荣获“大禹鼎”金鼎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出台《关于开展农村生活环境治乱村庄美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提升乡村视觉形象,取得显著成效。

(三)持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民幸福指数新提升

在实施“千万工程”中推进全域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聚焦美丽河湖、饮水安全、农村公路、乡村电网、农村通信、防洪排涝等九个领域,把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电气化、现代商贸服务、小康体育村等与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大力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级延伸,全面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延伸集成,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20年间,我市建成“四好农村路”7600公里,实现2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通达率100%;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达到99%以上;义务教育农村学校标准化比例达100%,农村等级幼儿园覆盖率95.4%。

(四)推进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增强深化“千万工程”的新动力

全市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创建和美丽乡村风景线打造,实行全域规划、全域提升、全域建设、全域管理,推进美丽庭院、精品村、风景线、示范县四级联创,初步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大美格局。在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取得成效基础上,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推动美丽经济发展。通过开展“海外名校学子走进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以及“金华·古村落”专区10余条旅游线路的推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利用“千万工程”建设带来的客流和商机,以土地、资产入股等形式,通过景区经营、物业经营、配套服务、“公司制消薄”,以及“标准地改革”“飞地抱团”“共享田园”等途径,发展美丽经济或配套产业,2018年底省定149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消除,“消薄十法”受到中央、省级媒体的高度关注。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创建A级景区村庄1939个,各类农家乐经营主体2100多家;培育淘宝村519个,总量居全国第二,创建省级电商专业村536个,全省最多;共盘活利用闲置农房1.3万宗,实现农户和村集体收益5.3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71∶1,缩小至2022年的1.9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4157元,增至2022年的35630元。

(五)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千万工程”内涵,形成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相得益彰的新格局

全市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农村的三个标配之一,连续五年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十大民生实事项目,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建设了1900多家农村文化礼堂。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工程,修复一大批濒危古建筑,涌现出一批各具风情、充满乡愁记忆的历史文化村落。深度发掘农耕文明、乡村传统、特色文化、民族风情,传承乡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农民群众进行道德教化。浦江郑义门、兰溪诸葛村《诫子书》、永康胡则、武义吕祖谦上榜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训”专栏。结合“千万工程”,在全市农村深入实施核心价值观普及、优秀文化传承、文化礼堂推进、最美风尚培育、网络空间清朗、诚信建设推进 “六大行动”,深化“最美金华人”主题宣教实践,弘扬文明乡风。开展农村文明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乡村社会更和谐。开展乡风评议和新乡贤活动,提升农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省级善治(示范)村1446个,“四治融合”综合评价全省第一,连续17年创成浙江省平安市。

二经验启示

金华历届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千万工程”决策部署,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地深化“千万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为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加快构建“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乡村振兴新格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政主抓,强化闭环落实推进机制

“千万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城乡各领域、多部门、多层次的协同。我市在推进工作中,坚持“省委作部署、金华见行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各方协同合力抓、分级负责联动抓,把“千万工程”纳入党政领导绩效考核,建立闭环落实推进机制。市级抓顶层设计、指导服务、督促落实;县级抓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组织实施;镇村抓落实政策、具体实施、建设管护,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级级有考核、年年有奖惩。

(二)坚持循序渐进,扎实推动迭代升级不断深化

实施“千万工程”从解决脏乱差问题抓起,逐步延伸到乡村风貌、农村经济、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实现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的跃迁,从人居环境整治向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迈进。特别是在全域整治基础上,实施美丽庭院、精品村特色村和美丽乡村风景线、示范乡镇、先进县示范县“联创联建”,把全市乡村作为一个大花园来打造,实现“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移村换景、村村见景”,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全域美”,从环境美迈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以人居环境的改善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包括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农村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都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充分运用“千万工程”成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美丽业态,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变“卖山林”为“卖生态”,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走出一条“美丽生财”的好路子。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进而更加积极支持参与“千万工程”。

(四)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是不断深化“千万工程”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路径。特别是在投入方面,通过政府主导、整合盘活资金资源,从而充分保障“千万工程”的各项建设。同时,坚持农民主体,把村庄整治建设的主动权、话语权交给农民,引导农民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形成人人积极投入“千万工程”,人人珍惜“千万工程”建设成果的社会新风。积极引导村级集体、社会各方以多种形式投入“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包括以乡情为纽带,鼓励乡贤等回乡参与农村建设,支持家乡发展,越来越多的主体到农村投资兴业,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

(五)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我市在持续推进“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有效推动各项建设内容持续深化。深化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二十条”,广泛推行干部联户、结对帮扶等服务群众机制,凝聚向心力战斗力。特别是实行“基层党建+村民群众自治”,坚持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运用“五议两公开”决策程序,实行民主决策,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和民主监督权,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