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实意为群众,工作就一定能开展好”
【人物名片】
张渠伟 现任达州市渠县政协副主席。2014年3月至2020年4月任渠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开展“九比九看”“铁军扶贫”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张渠伟(中)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工地察看。受访者供图
张渠伟很忙。2月9日,刚参加完市两会,他又马不停蹄地去村里慰问和看望帮扶的贫困户。“脱贫攻坚开始时,我觉得只是一项任务,帮扶一段时间后觉得是一种责任,如今我觉得,帮扶群众是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感。”
2014年3月,张渠伟任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现扶贫开发局)局长,“当时还没有出台‘两不愁三保障’‘一超六有’等脱贫标准,如何具体落实推动精准扶贫,我也比较困惑。”张渠伟走村入户调研、反复琢磨,身上随时揣着小本子,一有点子就马上记下来。
结合渠县实际,他提出了“九比九看”现场会等扶贫方式,一些扶贫干部不知道该怎么开展,张渠伟白天当局长、晚上当教员,组织集中学习,还个别指导。在他的推动下,全县2.3万余名公职人员与贫困户结对认亲。
“渠县拥有退役军人10余万,何不利用好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张渠伟提建议,县委择优选派186名退役军人担任村(社区)第一书记,成为脱贫攻坚战线上的“铁军”。
“干扶贫工作,不仅要走入农民家中,更要走入农民心中。”张渠伟说,“真心实意为群众,基层工作就一定能开展好,常年走村串户,很多老百姓都认识我,有事也乐于找我,每次下乡,总有群众和我热情地打招呼。”
“要真正让老百姓富起来,没有产业不行。”张渠伟主动与在外渠商联系,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如今渠县已培育出黄花、柑橘、柠檬等5个脱贫攻坚支柱产业,建成特色种植基地16.8万亩。
为村民解难题他用实干赢得信任
【人物名片】
谢铱可 2015年9月从内江市工商局选派到东兴区郭北镇田坝村担任第一书记。他“脚踏实地平荆棘,务实肯干多担当”,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谢铱可(左)和村民交流。 受访者供图
2月25日,郭北镇田坝村洋溢着新年的气氛,家家户户门口张贴着春联,如今村里人的日子就像高高挂起的灯笼般红火。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连生活用电都难以保证。
2015年9月,刚到东兴区郭北镇田坝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谢铱可,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电难、电压低。村民纷纷倒苦水:“每天一到中午,大点的电器就用不了了,冰箱、空调全都变成了大铁盒子,晚上开个灯,白炽灯变成‘黄炽灯’。”谢铱可积极对接供电所,并召集村干部提前协调好电网用地,为田坝村新增、增压100千伏变压器各一台,解决了用电难。
谢铱可顺利解决了村民的难题,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他又通过多次的调研走访,摸清了田坝村的情况,制定了脱贫攻坚工作主线,确定以特色水产养殖和规模柑橘种植为主要产业,并实施小龙虾养殖党员示范工程项目等。
他注重培养年轻村干部,教工作方法、教电脑办公、教为人处世,并多次组织村干部谈心,谈工作困难、谈解决思路、谈流程优化。
虽然如今已经不再是村里的第一书记,但谢铱可依旧时常回到村里,和村民交流。养殖青蛙和小龙虾的村民曾惠波还通过微信和谢铱可联系,讨论“致富经”。谢铱可说:“其实很多贫困村民都对脱贫致富有极大渴望,我们扶贫干部只是为他们脱贫奔康增加助力,真正脱贫还是靠村民自己的内生动力。”
2018年底,田坝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0.2%逐年下降为0.38%,整村退出任务完成。
趴着编竹40余载活出自己的精气神
【人物名片】
李佰洲 乐山市市中区悦来乡道华村农户。40多年前因意外致身体残疾,后通过编制竹器,走上脱贫路。
李佰洲(左)正在编制竹器。 乐山市市中区宣传部供图
2月21日早晨,乐山市市中区悦来乡道华村村民、70岁的李佰洲手里握着一把篾刀开始劳作,他把竹子剖成一根根篾条,然后用阴干的篾条编制箩筐,“和罗万生约好了的,今天他要来买一批竹编产品,还有一些货要赶出来。”
趴在地上编制竹器,这样的动作,李佰洲已坚持了40多年。
40多年前,26岁的李佰洲上山打石头时,被滚下来的山石砸中脊椎,经过治疗,虽保住了性命,但下半身却永远失去了知觉。“房前屋后有大量竹木,我虽然残疾了,但双手还能动,我要学习当一个篾匠。”李佰洲砍不动竹子,便请人代砍,托人代销。“40多年来,竹编所用的原料少说也有数万斤,从最初一个簸箕一两毛钱到现在的8元钱,我也算见证了本地竹编产业的发展。”说起竹编,李佰洲眉开眼笑,“只要拿个样品来,我就整得起。”
女儿10岁时,李佰洲与妻子离了婚,女儿与自己相依为命。女儿去读书,李佰洲就趴在家编竹器,靠竹编把女儿抚养成人。
2014年,政府把他家列入精准扶贫户,给予各项补贴。他说:“感谢政府的好,但是我也要活出我的精气神,不能等靠要。
如今,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李佰洲仍然每天趴在门板上编东西。他也有一些担忧,“我年龄大了,早晚会编不动,现在周围竹编的原材料少了,帮忙卖的人年纪也大了,不想收了。”乡上领导得知后,明确表示,只要李佰洲还有力气和愿望继续编,就会想办法帮助他找到材料,找到收购竹编的人。
有人说,李佰洲编的不只是竹器,他编织的是生活,是梦想。
种养循环带动10多个村增收致富
【人物名片】
童其权 齐全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四川省“扶贫助学先进个人”“农业产业化扶贫先进个人”“社会扶贫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童其权向员工讲解立体种猪养殖。 受访者供图
1月29日,遂宁市船山区桂花镇桂郪村,成片的青花椒林沿着公路延伸,几位村民正在地里进行青花椒冬季管护。不远处是一栋9层高的楼房,里面的“住户”是8000头种猪。这是齐全农牧集团建设的第一栋“楼房养猪场”,去年7月正式投用。
“我们在遂宁的5个县(市、区)规划建设了12栋智能化全生态立体式生猪养殖大楼,预计今年4月都能投入使用。”齐全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其权说,今年公司计划出栏肥猪100万头,部分是由农户寄养。
为让公司和农民结成更好的利益共同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公司探索了“四六开零风险”养猪模式,由公司向贫困养殖户统一提供仔猪、饲料、兽药、技术、保险等,农户则提供圈舍、水电及劳动力。生猪出栏时扣除养殖成本,公司和养殖户按照4:6进行分红。
和“楼房养猪场”配套的是上万亩青花椒地。生猪养殖产生的粪污变成有机肥,施于青花椒地。
青花椒基地采用“两统一分”的种植模式,即公司对流转土地进行统一整理,对青花椒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花椒进入盛果期后实行分户承包管理,公司与农户之间二八分成。村民唐翠萍在家门口的青花椒基地上班,“我主要在地里管护树枝,比如修枝、采摘等,1年能挣1万多元。”
“以楼房养猪场和万亩青花椒种植基地为主导,我们在村里建起了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园区,并建设了青花椒精深加工生产线,现已带动10多个村、几千户村民脱贫致富增收。”童其权说,下一步,计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更多的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牵头成立公益基金他促成34个孩子重返课堂
【人物名片】
郑伟 2016年2月,被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选派到凉山州布拖县补洛乡吉为谷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7 年 12月-2020年12月,担任布拖县补洛乡扶贫专职副书记。荣获2018年度“四川省内对口帮扶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荣获“2019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郑伟(中)在布拖县补洛乡吉为谷村与村民一起跳起欢快的达体舞。 受访者供图
不久前,郑伟再次收到热尔古约发来的成绩单,重点中学全班第二名的成绩让郑伟欣慰不已。热尔古约是郑伟在吉为谷村实施“微爱SEDC”公益基金的受益人之一。虽然最近已经结束驻村工作回到原单位,但郑伟心中仍然牵挂着这个男孩。
刚到吉为谷村时,上任第一天郑伟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冷冷清清的,偶尔遇到几个老乡也是面无表情地看着我。”原来,这个村之前已经换了两任第一书记,大家以为他又来“走过场”。
郑伟决定“沉下去”,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村里的情况。一摸底,发现村里的孩子失学率很高。“194个适龄儿童,没读书的有30多个。”郑伟说,因为家里穷、成绩差,很多孩子读完小学就外出打工,或者帮助父母种地、带弟弟妹妹。
怎么办?郑伟觉得,光靠劝说作用有限。在公司的支持下,郑伟牵头成立了“微爱SEDC”公益基金,只要孩子愿意读初中,每月都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女孩儿每月奖励300元,男孩每月奖励200元。”此外,针对考上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孩子,还有2000—8000元不等的奖励。
基金发放仅两三个月,村民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我们也要读书。”“娃娃年龄有点超了,能不能想点办法嘛?”……几年来,有34名孩子受益于基金,回到了课堂。
1月12日,郑伟离开吉为谷村的时候,是悄悄走的。“村民说要杀猪送我,不想麻烦他们。”但他的心,还在这里。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反哺父老乡亲
【人物名片】
李仲友 成都阿坝州商会名誉会长、成都金川商会会长。2018年阿坝州脱贫攻坚奖获得者。
李仲友(左)参加金川县2018年度非公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暨新春茶话会。 受访者供图
“卡措!卡措!”阿坝州金川县阿科里乡村民石单炮用藏语连说谢谢。1月25日,谈起治疗后病情转好,他激动地说:“感谢李会长的帮助,找专家给我们免费治病,还安排好我们在成都的吃和住,全心全意照顾我们,如今治疗效果很好。”
石单炮是金川县阿科里乡接受免费治疗的3名风湿关节炎患者之一。2018年4月底,在成都金川商会的安排下,他们接受了第一个疗程治疗,紧接着5月又开始了第二个疗程。“阿科里乡自然条件艰苦,风湿关节病人较多,李仲友专门联系了台湾专家给患者治病。”成都阿坝州商会秘书长马春才说。
20年前,李仲友从阿坝州金川县的大山深处走出来,从小本经营开始,通过奋斗成立了公司。10余年来,他反哺家乡,为甘孜、阿坝贫困乡镇争取项目资金8000余万元,为农牧民解决就医上学100余人次。李仲友视扶贫济困为己任,力推“返乡创业·回乡发展我为家乡脱贫出把力”的帮扶模式,为金川扶贫济困发展解决资金300余万元,结对27个村、280户贫困户。李仲友还带领金川商会为脱贫攻坚等社会公益事业捐资投资。
“当初走出去的目的就是想为家乡发展多做点实事,为父老乡亲脱贫奔康贡献自己的力量。”李仲友对于下一步发展还有很多思考,“将继续瞄准困难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优势,带领商会会员返乡创业,为金川县老百姓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全媒体记者袁城霖林嘉薇陈松王若晔张彧希宁宁)